伍繼紅:高配的學歷,低配的人生

學習雖然不是唯一的出路,但稱得上一條捷徑。之所以被稱為捷徑,在於它擁有社會大眾認可的學歷,而學歷的背後是對個人努力、才智、能力的認可,這種認同感在90年代之前尤其突出。不同於現在本科生數量井噴式增長,那個年代能考上大學的人,總能吸引到人們羨慕的神情和讚許的目光。


伍繼紅:高配的學歷,低配的人生

來自江西贛州的伍繼紅,通過自己的努力考取了中國人民大學,成為94級學生中的一員。當時這個青春靚麗、面容姣好的女孩,瞬間就成為周圍人的驕傲。大家一致認為,她的前途將是星光燦爛。

然而命運的必然與偶然卻總不和諧,它們常常顛覆著人們的命運。

伍繼紅:高配的學歷,低配的人生

在大學生畢業包分配的年代,因為它對個體的職業興趣、職業技能、愛好、能力、特長及就業要求等不太重視,所以弊端極多。它絕對不適合全國的多數人,卻非常適合“伍繼紅”一類人。1996年1月9日,《國家不包分配大專以上畢業生擇業暫行辦法》的政策落實,將鐵飯碗這一潛規則打破,伍繼紅的人生曲線也隨之改變。

1998年,畢業後的伍繼紅面臨著自主擇業的困境,她輾轉北京、廣東、天津三地尋找工作機會。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廣東中山市一家教育軟件公司做檔案整理和信息錄入,每月3000元的薪水,在當時算是不錯的收入。如果她能在那裡認認真真幹上幾年,憑她的學歷升職加薪不成問題。可人際關係的矛盾讓她辭了職,去了另一家制作新年賀卡和日曆的公司,而月薪只有可憐的1000元。沒過一個月,因為同樣的問題,她又辭職去了服裝廠幹起體力活,每天和衣服打交道——縫釦子、裁剪衣物。一個擁有極高知識技能的知識分子,本應該從事與之匹配的腦力勞動,卻幹起了體力活,或許是這種羞辱感又或者其他原因,總之伍繼紅又辭職了。

事業上的屈辱讓這個女孩失去了向上的力量,選擇了一個沒有文化、村中出了名的貧困戶作為自己的第一任丈夫。而性格上的怪癖讓她和丈夫的矛盾越演越烈,從而被男人拋棄。沒有選擇能力的伍繼紅只能嫁給了一個更加貧窮的男人聊以度日。

伍繼紅:高配的學歷,低配的人生

直到縣裡的幫扶幹部走訪貧困戶時發現了這個曾畢業於一流高等學府的女人,此時的她已經是一個43歲面龐消瘦的蒼老女人。家徒四壁、5個孩子、睜眼就操持家務就是她每天的生活狀態。看到她的悲涼,我們不禁要問:23年前那個青澀,眼神中滿是期待的女孩哪去了?


伍繼紅:高配的學歷,低配的人生

自從伍繼紅的遭遇被寫成文章上傳至網絡,關於“階層跌落”的討論從沒有停止,對於希望孩子快樂一生的家長來說,她的經歷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一、成長環境

“她就是這樣,什麼都悶在心裡,是她的性格害了她。”她的妹妹伍繼華說。

“精神正常,但存在心理問題。”為他做過檢查的醫生做出的解釋。

伍繼紅的第一個丈夫說:“我們結婚時她的家人拒絕出席喜宴。她和家裡的關係非常差,在孃家就好像沒孃家。情況越來越差,我根本沒有能力改變。”

伍繼紅:高配的學歷,低配的人生

長期親情缺失造成她的情感淡漠,家庭的成長環境促成她封閉的性格,這或許也是她這些年遭遇的根由。

家庭是孩子性格的養成的,思維的形成,做人做事的外延內涵的思維框架一直有著家庭成長環境的烙印。

家庭的成長環境對於孩子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就如《寒門難出貴子》一文中作者寫到的:

現在越來越看清楚“性格決定命運”,性格這東西是熔透於骨髓的,這和學校教育沒多大關係,大多決定於成長的環境。

富有詩書氣的武亦姝,她的父母會常常擠出時間陪孩子讀書,培養孩子的良好學習習慣。而在繁忙的工作之外,她的父母回到家中不會像很多家長那樣肆無忌憚地玩手機,反而是把手機擱置一邊,讓手機處在了關機狀態,為孩子創造一個沒有干擾的學習環境。

同樣,廣西高考狀元楊晨煜,他的母親在他的成長中,給予他的督促監督,是他取得成就的根基。

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也說過,孩子早年的成長環境,家庭教育決定其一生的幸福。

良好家庭教育環境,似春日裡和煦的暖風,冬日裡溫柔的陽光,滋潤著孩子的心田,沐浴著健壯的幼苗。沒有充足的陽光、水分、土壤、空氣,植物將無法成活;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孩子的身心發展將會受到影響。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是孩子健康成長所必需的“土壤”。有了這塊養料充足、根基肥沃的土壤,再加上充足的光照,適宜的空氣和水分,家園裡的小苗才能茁壯成長。

伍繼紅:高配的學歷,低配的人生

在教育自己孩子時,伍繼紅極少喝斥打罵,她說,“要用愛心、耐心來教育,培養他們的責任感”。

二、缺失的教育

如果說一個擁有高學歷在教育中缺少了什麼,我認為是失敗的教育。當一個人在面對失敗、困惑時,選擇什麼樣的思維去解決難題很重要。失敗面前,選擇退宿的人叫失敗者,選擇前進的人叫勝利者。

而在我們的學習中,對於失敗的教育少之又少。在我們還沒有經歷社會的大熔爐前,我們面對的唯一最大失敗就是考試失敗,但考試的失敗不與金錢掛鉤,失敗也不會影響到生存,因此有了一份從容與淡定。

但當進入到社會之後,隨著而來的壓力很容易壓垮一個人,就如伍繼紅在面對求職失利、家庭變故之時給自己造成了精神刺激,改變了人生軌跡 。

父母在教育孩子面對失敗這一問題時,可以選擇成長型思維模式。

這是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發現的思維模式的力量。她在《終身成長》中表明,我們獲得的成功並不是能力和天賦決定的,更受到我們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展現的思維模式的影響。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面對挫折時總是想著自己怎麼樣做才能成功,面對困難往往含笑和挫折過招,將磕絆視為鋪墊,倒逼自己成長。

把失敗當成一個新的起點,一個提高的契機,所以他們失敗後,會更加努力,會想出各種各樣的策略來發展自己的能力,從失敗中學習,把失敗轉變為自己的動力。

如果伍繼紅在求職失敗之後,還能再堅強一些,再多求職一次,也許她就不會失去那20多年的時光,落魄至此。

伍繼紅:高配的學歷,低配的人生

搬進新房子

後記——

鄉里專門制定扶貧計劃,為她家蓋了新房,人大的同學也積極的幫助她。人大師友推薦她從操舊業,去檔案館工作。在和校友聊天的時候,她情緒高漲,說:“有了老師、同學,在精神上,我有了向上的力量;重拾專業,我就有了向上的資本。”

在談及工作時,伍繼紅說:”看書作用並不大,還是需要在實踐中理解。比如,讓我直接去檔案館工作。畢竟,這些知識也都是從實踐中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