綻放戰疫青春 武漢青年有力量

綻放戰疫青春 武漢青年有力量

劉恆明在隔離病房預衝ECMO管路

綻放戰疫青春 武漢青年有力量

程文濤(右)在隔離病房指導護士使用呼吸機

綻放戰疫青春 武漢青年有力量

史凡毅(左)在火神山醫院施工現場向測量員對座標軸線進行交底

綻放戰疫青春 武漢青年有力量

塗可藹(右一)在江漢經濟開發區方艙醫院執勤

綻放戰疫青春 武漢青年有力量

王金蘭準備出車執行接送醫護人員的任務


在武漢保衛戰中,全市各級團組織聞令而動、勇敢擔當,和廣大青年一道,衝鋒在抗疫一線。全市廣大青年積極響應號召,挺身而出、捨生忘死,為守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促進經濟平穩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貢獻了青年力量,湧現出一大批青年榜樣。廣大青年用行動證明,新時代的青年是好樣的,是堪當大任的!

疫情持續向好,武漢正在重新起航。復工復產、復商復市,一場全新的民生保衛戰和經濟發展戰已經打響。武漢青年將進一步激揚戰疫中錘鍊的英雄氣概,用更加努力的奮鬥,共築大武漢美好未來!

劉恆明:肺科醫院ICU的“牛”組長

在武漢市肺科醫院的ICU,90後護理組長劉恆明被稱為“技術牛”。ICU主任胡明說,這孩子技術最好。護士長鍾小鋒說,這孩子是最拼的。

ICU如同戰場,檢測病人的生理數據、注射藥物,ECMO、呼吸機、血液淨化裝置、纖支鏡……這些精密儀器的預裝、調試、清理、維護、緊急情況的處理等,劉恆明時常忙得汗流浹背,卻一刻也停不下來。

肺科醫院13樓ICU的值班室,一床被子,一張床,戰鬥六七個小時回來躺一躺,24小時隨叫隨到,這就是劉恆明的抗疫日常。劉恆明說:科室裡其他人下班可以回賓館休息,但我要隨時解決病房裡出現的技術故障,所以,我就跟護士長提出住在值班室。吃住都在醫院的劉恆明,缺席女兒的週歲生日,更沒有機會回家抱抱女兒。深夜空下來了,親人已入睡,他就去翻看手機裡家人白天發來的視頻,一個人傻笑。

平時,即使不是劉恆明的班,一些難度大的操作,一些重症救治儀器的報警及故障處理都得依靠劉恆明。劉恆明隨叫隨到,一忙就是數小時。

在疫情期間,許多國家級專家親自到病房操作,劉恆明抓住機會向專家請教,他說:“這種機會,一生可能只有一次,我學到了難得的技術,更學到了專家們誨人不倦的奉獻精神。”

程文濤:隔離病房的“百科全書”

29歲的程文濤是武漢市金銀潭醫院耐多藥結核住院醫師,2015年從吉林醫藥學院畢業後,來金銀潭醫院工作已經4年。

作為耐多藥結核病區最年輕的醫師,他總是告誡自己,要做得比別人更多更好才行。除了醫生日常工作外,他忙著幫護士為患者進行生活護理;他忙著瞭解病人的病情、病史等;他忙著與出院後的病人家屬通微信打電話瞭解情況;他忙著寄藥品給那些不便來醫院的結核患者;他忙著陪病人聊天緩解壓力……同事們稱他是“百科全書”,沒有什麼是程文濤不知道的。

2020年1月6日起,金銀潭醫院開始尋找治療新冠肺炎有效治療藥物的臨床研究攻關。身處防疫一線核心的程文濤深知臨床試驗現階段的重要性,對於入組項目的病人,常常2~3天就要進行相關的檢測,醫生還需要時刻關注病人病情的變化和用藥後的反應。為了提升重症病患者救治率,他積極報名參加臨床試驗科研項目,他向自己的每一個病人耐心詳細介紹臨床試驗項目,但也尊重他們的選擇。對於這一新的疾病,大家都知之甚少,但只要有一絲希望,他都不想讓患者失去接受治療康復的機會。

史凡毅:晝夜奮戰的火神山建設者

從一片蘆葦盪到一所達到防治隔離要求的高標準傳染病醫院,“中國速度”的背後凝結著數千名建設者的努力和汗水。告別妻子,暫別中風臥床的父親,毅然奔赴火神山醫院建設現場奮戰的史凡毅就是其中一員。

武漢建工負責承建的醫技樓、ICU區域是火神山醫院的核心功能區,設計更為複雜,技術要求更高。沒太多可借鑑的資料,醫療專家組、衛健委、城建局等都在隨時根據實際情況不斷提需求,設計圖紙一直在變,再加上春節期間材料採購、勞動力組織都存在問題,等圖紙再按圖紙施工的傳統方法不現實,史凡毅把所有圖紙記到爛熟於心,有變化直接在腦子裡更新。他同時還要協調鋼結構立柱、大跨度屋面桁架交叉作業,穿插弱電智能化、機電安裝、醫療設備安裝等工序。

“我們這個工程就是搶時間,信息溝通很重要,我就是那個對接的溝通橋樑,一天電話兩三百個。”在施工現場,幾千人同時施工,滿是切割聲、電焊聲、瓦刀聲和電鑽聲,大家還戴著口罩,人和人面對面都聽不清楚對方說什麼,為了保證電話那頭能聽清楚,史凡毅只能扯起嗓子喊。

緊迫的工期,早班連晚班,他只要醒了就在工作。每天睡二三個小時就算奢侈,睡覺地點就更不固定了。有時候在路邊坐著打個盹,有時候太累了在牆角、吊車上湊合閉上一會兒眼就算是休息。

塗可藹:推遲婚禮逆行返漢的鐵血漢警

在與新冠病魔抗爭16天后,民警塗可藹治癒出院。在老家隔離休養期間,他無時無刻不牽掛著武漢的疫情防控工作。他推遲原定的婚禮,多處尋求返漢途徑,逆行而歸,重返抗疫一線。

2月17日,江漢開發區方艙醫院組建安保專班。塗可藹向局裡主動請戰,要求參加方艙醫院青年民警突擊隊。因擔心他的身體,領導婉拒了他的申請。塗可藹再三堅持,他說:“我感染過,有抗體,到一線,更合適。”之後,他穿上防護裝備,進入方艙,到離感染患者最近的地方,“零距離”開展治安秩序維護、消防安全、應急處置等執勤任務。在方艙,他安撫著焦慮不安的患者,曾經給5位病人做了3個多小時的勸說。得知他是生病康復回到崗位的民警,患者們紛紛圍著聽他講述經歷,介紹康復經驗。

3月8日,方艙醫院順利休艙,塗可藹沒有片刻休整,又主動投身局內的監所防疫一線,嚴把監所進口關,維護治安秩序。3月19日,塗可藹申請加入江漢區境外返漢人員工作專班。

“在金銀潭醫院住院時,隔著防護,我只能看到醫護人員的眼睛,但我知道醫護人員在不辭勞苦照顧著我們。”塗可藹說,“現在我在崗位執勤,群眾也只能看到我的眼睛,但他們知道我在守護著他們。”

王金蘭:疫情下的城市“擺渡人”

交通物流、社區保供、電力消防這些基礎保障就像城市運行的血液。為了這座超千萬人口的城市正常運轉,很多像王金蘭一樣的普通人,一直默默堅守在崗位上,為武漢戰疫奉獻自己的一份努力。

疫情發生後,公交停運、小區封閉管理。患者在醫院等待救治、醫生亟需醫療物資、社區居民等待生活物資,一切都需要車輛、需要公交人運輸。公交成立了黨員突擊隊、應急小分隊。王金蘭,公交三公司33歲的女司機,毅然逆行,加入到戰疫的隊伍,用實際行動,為武漢加油!

加入公交抗疫的“青年突擊隊”後,王金蘭沒來得及和遠在海外輪船上工作的丈夫商量,把10歲的孩子交給婆婆後,就一身防護服站到了戰疫的最前線。

外地醫療隊支援武漢後,王金蘭所在團隊在醫療隊和方艙醫院之間為他們進行交通擺渡。一個多月裡,她頻繁往返於醫護人員駐地酒店和方艙醫院,接送他們上下班。天氣冷,她提前打開空調;醫護人員睡著了,她就會開得慢一些、穩一些。

為感謝援鄂醫護人員對武漢的付出,王金蘭找來塑料花、鋼絲等物品,和另外兩位同事一起製作了60個漂亮的花環。2月14日,這些外地醫護人員終身難忘:凌晨3時30分,來接她們回酒店的王金蘭,一一將這些花環戴在了她們的頭上。寒風中,公交車廂因為這一幕而變得溫暖無比並瞬間刷遍了這些援鄂醫護人員的朋友圈。

小區封閉管理的日子,政府組織商超為小區配送物質。王金蘭作為唯一的女司機,和男司機一樣,每天幫忙搬上搬下蔬菜,為社區居民宅家堅守提供支持,也為順利完成小區封閉管理增加一道防線。

最近,武漢的公交運行逐步恢復,王金蘭成為隨車安全員,乘客上車前量體溫、掃碼,不符合要求的不允許上車,下車前再次核實,工作繁瑣而細緻,但乘客們的理解支持,讓她很是欣慰。

青年榜樣

王 威 武漢市第四醫院武勝路院區脊柱二·骨腫瘤科醫師

王國慶 新八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黨委委員

王金蘭(女) 武漢市公交集團第三營運公司H87路駕駛員

方文成 湖北威久商貿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

史凡毅 武漢建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火神山醫院項目經理部技術負責人

呂 遠 武漢市市政建設集團隧道工程公司副經理、黨委委員

華雨辰(女) 武漢市青山區鋼花小學教師

劉 聰 武漢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制所主管醫師

劉恆明 武漢市肺科醫院重症醫學科護士

沈祥武 中韓(武漢)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動力部熱電聯產裝置經理

嚴滄海 中交二航局六分公司智能網聯汽車與智慧交通應用示範區項目部常務副經理

蘆 丹(女) 武漢市第一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護士長

楊春華(女) 武漢武商超市管理有限公司白沙洲店店長

楊榮桂(女) 武漢市第一看守所民警

吳輝華 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臨時一病區護士長

汪素娟(女) 湖北卓爾公益基金會秘書長

張 琦 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武漢分公司網絡操作維護中心雲支撐室經理

鄭汝可(女) 長江日報報業集團長江日報社黨政新聞部記者

鄭欣怡(女)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2017級本科生

徐 龍 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武漢市江岸區分公司上海路投遞站投遞員

徐 靚(女) 武漢市礄口區榮華街建國社區副主任、黨委委員

黃 雯(女) 武漢市東西湖區人民醫院護理部負責人

龔 傑 武漢華信聯創技術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

梁 楊(女) 武漢市武昌醫院檢驗科檢驗技師

喻 燦 武漢市中醫醫院漢陽院區急診科主治醫師

程文濤 武漢市金銀潭醫院耐藥結核病區住院醫師

綦建峰 武漢地鐵集團有限公司建設事業總部業主代表

蔡 華 武漢市急救中心漢口急救站急救醫師

熊 趙 中共武漢市委市直機關工委一級主任科員

魏 琦 武漢市漢口醫院肝膽胃腸外科主治醫師

(文/武小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