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傳統地產業一天天變“老”

養老地產的春天正漸行漸近。

9月1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發佈了一條重大措施,推進醫養結合發展。養老機構舉辦二級及以下醫療機構的,設置審批與執業登記“兩證合一”。醫療機構利用現有資源提供養老服務的,其建設、消防等條件,可依據醫療機構已具備的資質直接備案。

當傳統地產業一天天變“老”

這一養老地產業的重大實質性利好,讓行業投資機會再次走向臺前。事實上,多年以來,開發商拓展養老地產業務,總體上是賠本賺吆喝。一些投機型的開發商,則更是舉養老大旗,行地產之實。這其間,政策的扶持至關重要。隨著以醫養結合措施為代表的政策逐步落地,未來更多的政策利好可以期待。房地產,作為先導型的產業,必將在養老產業中大有可為。

可以說,養老產業是未來二十年最為確定的細分行業機會,這個巨大的市場需求由我國人口狀況決定,且不可逆轉。

自1962年三年困難時期結束起,中國開始了人類歷史上持續32年、年均逾2000萬最大規模的嬰兒潮。這部分人口,決定了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特徵。在經濟增長模式中,無論是分工、貿易、勞動生產率提高帶來的斯密型增長,還是技術創新和組織創新帶來的熊彼特型增長——仍是其中關鍵角色。

1978年起的改革開放,釋放了人力資源活力。在房改之後,我國房地產業有了跌宕起伏又波瀾壯闊的發展。始自1962年起的嬰兒潮,帶來了中國早期巨大的人口紅利,在上世紀90年代以及21世紀初帶來了巨大的住房需求,並延續至今;最近幾年,改善型需求成為市場主力,同樣源於這個龐大人群的生活追求。以及貫穿其間,無法忽視的投資理財需求。

養老地產機會窗口開啟的同時,則是傳統地產業人口拐點的降臨。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測算,至1990年,嬰兒潮出現最大峰值,達到2803萬人;但自1991年開始,出生人口劇降,1994年僅為1879萬人,尤其是1996年後,出生人口再沒超過1600萬。與1990年前五年平均2500萬的出生人口相比,1996年後五年平均出生人口僅在1500萬人左右,每年減少1000萬人,下降幅度超過40%。

當傳統地產業一天天變“老”

這也意味著,按照國內27歲的平均置業年齡來看,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剛性需求在2017年達到峰值,在2021年迅速下滑,2023年後呈現斷崖式下跌。即使考慮到近年來房價加速上漲,置業年齡可能的推遲,最晚2020年前後,中國房地產市場需求的拐點就會出現。與此同時,2022年起,在剛性需求劇減的同時,60歲以上年齡人口每年以2000萬遞增,中國老齡化進程顯著提速。

當傳統地產業一天天變“老”

因此,就傳統地產而言,2021年後,剛性置業人口劇降,政策即使由抑制變為刺激,恐怕也無力迴天。當然,各個城市由於資源稟賦差異,會導致人口的流進與流出,表現為缺乏系統性機會,但是城市分化的結構性機會仍然存在。而那些人口流出的城市,房價壓力可以想象。

因此,在中國特色的人口結構下,房地產業的發展方向已經註定:傳統地產業未來主要是結構性機會,養老地產的全面興盛則可以預見

轉自:東地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