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勝利,崇禎為何會接連輸掉兩場決定生死的戰役?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當崇禎絕望地登上煤山,站在那一棵名垂青史的歪脖子樹下的時候,他一定想起了很多往事。他一定想起了他那白痴一般的兄長,想起了那閹黨橫行、黑暗無比的時代,想起了那口水橫飛、毫無風骨的朝臣,想起了那秀麗壯美而又支離破碎的山河。我想他一定也想起了那兩次戰略性的大決戰,是啊!正是這兩次決定性的大失敗,直接決定了自己的生死,斷送了明朝的國祚。

失去的勝利,崇禎為何會接連輸掉兩場決定生死的戰役?

歪脖子樹


哪怕只取得一次決戰的勝利,那現在又會是怎樣的風景呢?崇禎死寂一般的雙眼飽含著滾燙的淚水,他突然意識到,這兩次致命的失敗,也有自己的原因。崇禎轉向身邊唯一的心腹太監王承恩,然後意味深長的說道:“這就是命啊...”。他毅然朝著那隨風搖盪的繩套伸出了脖子。

失去的勝利,崇禎為何會接連輸掉兩場決定生死的戰役?

崇禎


在明朝最後的那些歲月裡,雖然內有農民起義四處流竄,雖然外有強悍女真虎視眈眈,雖然崇禎只能先拆了西牆補東牆,然後又拆了東牆補西牆,但是總體上還是過得去的,軍事上還是扛得住的,但是經歷了那兩次大決戰之後,明朝的有生力量受到了巨大的打擊,明朝的精銳軍隊幾乎被一掃而光,最終一發不可收拾,李自成打到北京,大臣們開門揖盜,崇禎煤山自縊,最後清軍入關,成就霸業。

失去的勝利,崇禎為何會接連輸掉兩場決定生死的戰役?

崇禎


這兩次戰役分別是崇禎十三年到崇禎十五年,皇太極企圖在關外打通關寧錦防線的松錦之戰,以及崇禎十六年,李自成領導的大順軍與明軍主力在汝州進行的大決戰,史稱汝州大戰。這兩次大戰決定了明朝的生死存亡,前者是與關外強敵進行的決戰,後者是與農民軍進行的決戰,任何一次決定性的勝利都能解除一個方向的威脅,從而集中全力面對另外一個方向的威脅,只可惜這兩次大決戰都是以明軍的慘敗而告終。

松錦之戰

明朝在關外構築的關寧錦防線,以山海關為堅強後盾,以寧遠為中堅力量,以錦州為突出先鋒,各個中間據點星羅棋佈。關寧錦防線整體上分為南北兩段,南段是關寧防線,從山海關到寧遠,延綿上百公里;北段為寧錦防線,從寧遠直達大淩河,也延綿上百公里左右。防線建成之後,曾在寧錦之戰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讓皇太極盡興而來,失望而歸。可以說正是因為關寧錦防線的存在,明軍在關外才可以與八旗軍旗鼓相當、針鋒相對。

因此清軍必須要打通關寧錦防線,消滅明朝在關外唯一的一支精銳部隊,才能逐鹿中原。

崇禎四年,祖大壽在大淩河築城時,被清軍團團圍住,無奈之下,祖大壽詐降得以逃出生天,為此皇太極震怒不已,大淩河失守之後,錦州在關寧錦防線之中的重要性與日俱增,皇太極深知自己要想入主中原,就必須攻取山海關,而要攻取山海關,就必須打通關寧錦防線,而其中錦州又是阻礙其前進的第一個堅實的堡壘,因此皇太極想包圍錦州,然後以此為根據地,對前來增援的明軍進行圍點打援,消滅明軍的有生力量,為清軍入關掃清最大的障礙。

失去的勝利,崇禎為何會接連輸掉兩場決定生死的戰役?

明軍士兵


錦州被圍之後,崇禎命令洪承疇率領楊國柱、唐通、白廣恩、曹變蛟、王樸、王廷臣、馬科、吳三桂八路總兵,精銳步騎兵十三萬人馬,馳援寧遠,以解除錦州的危機。

洪承疇剛到寧遠的時候,本不敢輕舉妄動,同時向朝廷解釋了當前的局勢和不能輕舉妄動的原因,但是兵部尚書陳新甲卻認為,如果遲遲不決戰,會耗費大量的糧食和軍餉,因此主張讓洪承疇立即採取軍事行動,尋求與清軍的決戰,崇禎也下令洪承疇馬上進軍,又有朝官輪流催促,洪承疇認為,行動已經勢在必行了。

崇禎十四年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疇在寧遠誓師,率領八位總兵、十三大軍,只帶了三天的糧食,搶先佔領了錦州城南乳峰山,在乳峰山一帶,與清軍激戰,剛開始的時候,清軍損失慘重,差一點就潰敗了。

失去的勝利,崇禎為何會接連輸掉兩場決定生死的戰役?

松錦之戰


崇禎十四年八月,剛剛接到戰報的皇太極,十分焦急,心知與明軍最後的決戰即將到來,於是在緊急動員了全部的力量之後,皇太極帶病星夜馳援錦州,據史料記載,當時皇太極正在流鼻血,他不顧止血一路狂奔,晝夜不停,不久就到達了錦州城北的戚家堡,到達戰場之後,皇太極觀察了明軍的部署,認為明軍重兵在前,後隊薄弱,於是他根據明軍首尾無法相顧的弱點,定下了挖掘壕溝、圍困明軍、切斷糧道的方法。而洪承疇在出發之前,只帶了三天的糧食,結果明軍果然被圍,軍中缺糧。人心大亂,幾次突圍都以失敗告終。

最後,祖大壽率部投降,錦州陷入清軍之手,而後副將呂品奇投降清軍,不久洪承疇也投降了清軍,而明軍苦心經營的關寧錦防線只剩下山海關和孤城寧遠,已經是名存實亡,明朝苦心訓練的九邊精銳被一掃而光,關外鐵騎也被殲滅殆盡,從此明朝再也沒有能力對清軍進行有效的抵抗了。

崇禎不顧實際情況,一味的催促,導致洪承疇放棄了且戰且守的戰略方針,冒險尋求戰略大決戰,最終導致了松錦之戰的慘敗,可以說崇禎的急性子直接影響了這次大決戰的結果。

汝州大戰

為了狙擊農民起義軍滔滔不絕的攻勢,崇禎任命陝西總督孫傳庭為兵部尚書,命令他調集陝西、河南以及湖廣等七省的軍隊,約十萬餘人進入河南,進駐潼關,孫傳庭手下的這支軍隊可以說是崇禎最後壓箱底的家當了。

李自成聽說情況之後,認為孫傳庭據守潼關,難以攻破,因此決定採取誘敵深入,然後圍殲的戰略,於是李自成派一部分軍隊進入河南,誘使明軍主力在河南進行生死決戰,同時又在內鄉縣一帶加強防守,加強兩翼的安全。

失去的勝利,崇禎為何會接連輸掉兩場決定生死的戰役?

孫傳庭


孫傳庭堅守潼關,但是崇禎以及朝臣紛紛催促,無奈之下,孫傳庭只好率軍隊出潼關。在閿鄉與農民軍相遇,農民軍佯裝戰敗,且戰且退。先退到陝州、澠池,然後經過洛陽又向郟縣、襄城轉移,孫傳庭以為農民軍已經是強弩之末了,於是率軍輕進,最後到達汝州。

孫傳庭抵達汝州之後,李自成在做著緊張的準備,在襄城據守城池,暫時不與明軍正面交鋒,待明軍疲憊之後,李自成派輕騎兵繞道明軍背後,切斷了明軍糧道,因此明軍斷糧,軍心大亂,也正是因為軍中斷糧,部分明軍在汝州發生了譁變。孫傳庭為了解決糧食的問題,分兵三路,準備突圍,就在明軍準備採取行動的時候,李自成乘機發動了攻擊,明軍大敗,四散潰逃,汝州大戰事實上已經失敗了。

失去的勝利,崇禎為何會接連輸掉兩場決定生死的戰役?

汝州大戰


突圍之後,孫傳庭不甘心自己的失敗,企圖到南陽城籌措糧食,然後等待戰機,於是留下總兵陳永福守汝州,結果孫傳庭一走,陳永福率領軍隊跑了,李自成率領主力部隊追到南陽,與孫傳庭在南陽附近進行決戰,此戰結果明軍慘敗,損失四萬多人,明朝最後的精銳損失殆盡,從此之後,李自成一路高歌猛進,直逼京城。

傳庭死而明亡矣!與松錦之戰一樣,崇禎與朝臣一味的催促,導致軍事行動從均勢轉為劣勢,最終導致戰役的慘敗,有生力量被全殲。

松錦之戰與汝州大戰都是決定明朝生死存亡的大決戰,如果明朝贏了松錦之戰,大挫重挫八旗軍,則可以重點處理農民起義軍。如果明朝贏了汝州大戰,則可以松一大口氣,畢竟這個時候,與清軍還是隔著山海關的。

如果喜歡小編的文章,就幫忙點個贊,評個論,加個關注,鼓勵一下唄。以後小編會多多的給各位老爺奉送更加精彩的歷史類文章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