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羊肚菌平膜什么时候盖?

用户晨稀


订阅

羊肚菌覆膜栽培技术的关键点是播种之后, 在畦面覆盖黑色地膜, 起到保温、保湿、防涝、抑制杂草、促进出菇等作用, 该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劳动力投入, 减少不利环境变化对生产的影响, 增产效果显著。主要优势有以下几点:

1 保湿和防涝

羊肚菌和其他食用菌一样, 对基料的含水量比较敏感。由于羊肚菌的栽培生产是在田间完成的, 整个生产过程有近一半时间属于发菌阶段。该阶段的土壤水分对菌丝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 而发菌的好坏直接影响产量高低。覆膜技术可有效避免土壤含水量过大波动,防止土壤水分过度蒸发, 雨水可以顺着地膜, 流入沟内, 即便是长时间的阴雨天气, 也不会对畦面上的菌丝造成损害 。

2 避光和抑制杂草

羊肚菌菌丝发育不需要光线, 强光会抑制菌丝生长, 这是目前多采用黑色遮阳网的原因所在。羊肚菌菌丝在偏黑暗环境下发菌速度快, 菌丝浓密、健壮, 使用黑色地膜可有效避免光线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随着春季的临近, 大田内的杂草即迅速生长。待到羊肚菌出菇季节时, 茂密非常的杂草已成为蛞蝓等害虫的栖息环境, 且影响通风、光线等, 致使羊肚菌畸形, 菌柄长, 菇脚大, 商品性变差, 同时也增加了采收难度。杂草丛生也易造成小环境高温高湿, 诱发羊肚菌细菌、真菌病害。黑色地膜具有阻挡光线作用, 可以抑制杂草生长 。

3 加快积温

覆盖地膜可以缩短出菇周期, 实现提前出菇。覆盖地膜可以加快积温的原因在于, 地膜可以吸收太阳光热量进而增加土壤的温度, 同时也能有效减少地温散失。地膜的增温效果有助于羊肚菌菌丝在秋冬低温季节健康生长, 促进菌丝发育并积蓄营养, 进而拉长羊肚菌的生产期并缩短出菇周期, 提高生产种植的可伸缩性。

4 促进出菇

羊肚菌和其他食用菌一样, 需要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实现催菇。这里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光线、二氧化碳/氧气浓度、水分等。首先, 覆盖地膜有助于发菌期间保温, 昼夜温差波动较小, 揭开地膜可突然拉大温差, 增强散射光照射刺激,有助于诱发菌丝分化出菇。再次, 覆膜后菌床整体环境相对封闭, 菌丝长时间处于高二氧化碳和低氧环境, 揭膜会使二氧化碳和氧气浓度突然恢复到外界环境的平均水平, 有助于诱发菌丝分化出菇。揭膜后开始喷水加大空气湿度,刺激出菇,水中稀释益富源菌菇生态宝有利于菌丝吸收养分,快速出菇,增产增收。



回村小伙


栽培要点

选地 : 林地、农用耕地均可 , 要求土质疏松 , 排水良好 , 无积水 , 近水源。

整地 : 整理成高畦状 , 宽 1.0~1.2 米 , 沟宽 0.2~0.3 米 , 深 15~30 厘米。

图 3 播种覆膜

播种 ( 图 3) : 环境最高温度低于 20℃为适宜播种时节 , 土壤含水率宜保持在 20%~28%。由于不同土壤保水性不同 , 可用手感觉含水量 , 即手放在土壤上有凉爽感 , 用力捏可成团无水渗出 , 松手后手上有轻微水印 , 丢在地上可散开。每亩撒播或穴播菌种 150~250 千克 ( 湿重 ) , 采用机械覆土或用钉耙翻耕平整菌种和畦面土层 , 确保有 70% 以上的菌种被翻入土 , 覆土厚度为 3~5 厘米。

覆膜 ( 图 3) : 在畦面覆盖黑色、白色或半透性农用地膜 , 以黑色地膜为好 ; 地膜厚 0.004~0.006 毫米 , 宽度与畦面一致 , 覆膜后在地膜两边每隔 50 厘米压一土块 , 既避免大风吹走地膜 , 又可保持菌床一定的通气效果。

图 4 播种覆膜后搭建遮阳棚

搭建遮阳棚 ( 图 4) : 遮阳棚可在播种之前 , 也可在播种之后进行搭建 , 选择 4~6 针、透光率为 10%~15%的黑色遮阳网。长江以南地区以平棚为宜 , 平棚高度不低于 2 米 ; 长江以北地区以拱棚为宜 , 避免大风大雪对棚的损害。

养菌 : 整个养菌环节土壤含水量控制在15%~28%, 控制土壤温度不高于 25℃ , 以免滋生杂菌 , 空气湿度自然。

图 5 羊肚菌发菌效果

补料 ( 图 5) : 在环境温度 20℃条件下 , 播种 3~4 天后 , 土层内及土层表面将萌发大量洁白纤细的营养菌丝 ; 培养 1 周左右 , 菌丝量增大变浓密 , 可进行“外源营养袋”的补料 , 营养袋规格为 12×24 ( 厘米 ) , 掀开地膜 , 将外源营养袋侧面划口或打孔面朝下扣在长有营养菌丝的菌床上 , 再覆盖地膜。每亩地的营养袋用量为1600~2000 个。

撤袋 : 羊肚菌的菌丝将沿着划口处长入外源营养袋内吸收营养, 补料操作后约一个月, 菌丝可长满营养袋。

此时环境温度也逐渐降至最低 , 待第二年春季温度回升时撤膜、撤袋。

催菇 : 确保土壤温度达到 8~10℃ , 采用微喷管浇水 , 时间控制在每天 0.5~1 小时 , 沥水性好的沙壤地 , 浇水1~2 次 , 保水性好的黑壤地 , 可适当减少浇灌时间和次数 , 整体保持土壤水分在 28%~35%。增加棚内空气湿度至 85%~95%, 1~3 天后便可出现针尖状的菌丝扭结的原基,3~5 天后即能发育成球形原基。原基的发育速度与环境条件特别是温度密切相关。

出菇管理 : 原基生长至 3 厘米左右的幼菇时为最关键阶段 , 此时条件不适 , 极易造成原基或幼菇夭折。排除原基夭折生理性因素 , 如前期营养储备不足等 , 环境条件非常重要 , 此时控制土壤水分在 25%~32%, 高于播种环节 , 略低于催菇环节 ; 保持空气湿度在 85%~95%, 与催菇环节相同 ; 土壤温度自然 ; 适度通风 , 菌床表面风速控制在每分钟 20~40 厘米为宜。

采收 : 条件适宜时 , 原基生长 20~30 天可达到成熟 , 成熟的羊肚菌子囊果体积不再增大 , 菌盖表面的凹坑明显 , 棱廓分明 , 菌肉厚实 , 手感较沉。采摘前不可喷水 , 以免影响品质。

3 注意事项

虽然覆膜具有前述多方面优势 , 但在操作过程中仍需注意以下问题。

3.1 温度控制

覆膜之后 , 特别是未搭建遮阳棚之前 , 天气晴朗容易造成菌床温度急增 , 白色地膜的增温效果尤为显著 , 实测可高于环境温度 3~5℃。若长时间天气晴朗高温 , 易造成地膜下菌床局部高温高湿 , 导致杂菌发生并影响羊肚菌菌丝活力。因此 , 采用覆膜技术时 , 播种时间可较常规栽培延迟 5~10 天 , 并及早搭建遮阳棚 , 在对黑色地膜使用把握不准的情况下可先使用相同厚度的白色地膜。

3.2 酌情揭膜通风

覆膜给菌床营造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 , 地膜两边按照 50 厘米间距压一土块 ( 图 4) , 一般不会发生明显的缺氧问题。但当播种时土壤湿度偏大、播种后遇长时间连续阴雨天气 , 造成菌床湿度偏高时 , 容易导致菌丝发菌差或菌种不萌发、菌丝纤细等情况 , 此时可先不覆膜 , 或揭膜透气进行调整 , 待菌丝活力恢复、土壤湿度合适时再进行覆膜。

3.3 把握揭膜时间

虽然有在地膜下菌床出菇良好的情况发生 , 但最佳的揭膜时间通常为出菇前 10~20 天 , 辅助以撤袋、通风、补水、保湿等操作实现催菇。如遇原基或幼菇已经在地膜下形成 , 揭膜应缓慢进行 , 避免因突然揭膜造成温差、空气湿度剧烈变化 , 引起原基或幼菇夭折。

可行的操作是先在薄膜上打孔 , 使薄膜下小环境与大环境逐渐接近 , 3~5 天后 , 再揭开地膜。整个操作过程要确保空气湿度维持在 85%~95%。

4 展望

羊肚菌栽培是近年来才得以实现的一种新型技术 ,有别于常规食用菌栽培 , 其栽培理论还需要逐步完善和提高。当前的技术体系适用于四川、湖北、河南、云南、贵州、湖南等中国中部、西南部和长江流域一带地区 ;偏北的河北、山西、山东、新疆及东北地区等地 , 需要根据当地的温度走势确定差异化的生产方案 , 除了菌种的适应性选择外 , 主要考虑保温、保湿问题 , 避免或错开冬季的长时间低温对羊肚菌造成的伤害。覆膜栽培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 , 在保温、保湿和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 生产者可根据当地的具体环境条件 , 采用覆膜技术 , 辅助生产。

[ 参考文献 ]

[1] 何培新 , 刘伟 , 蔡英丽 , 等 . 我国人工栽培和野生黑色羊肚菌的菌种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 ( 自然


三农业态


种植羊肚菌应选择微碱性土壤,引进菌种接种,控制好养殖棚中的温度与湿度,保持良好的通风,促进菌丝生长,并控制好病虫害的发生。

一、羊肚菌生长特性

羊肚菌丝体在多种真菌培养基上都能生长。菌丝生长期间,4月及5月上旬平均温度分别为10~11℃及13~14℃,而子实体发生盛期即4月中旬至5月中旬,平均温度12℃。子实体生长时,森林内空气相对湿度约80%,土壤含水量一般为40~50%。羊肚菌生长的适宜PH略高于一般真菌。土壤的酸碱度(PH)7~7.9。培育技术人工栽培一般采取菌土接种和子实体接种两种方式。

菌土接种:在4月下旬至5月上冰冻羊肚菌旬,在羊肚菌生长良好的地块上挖取250px见方、厚约175px的土块,移植到与取土相似地方的穴中,然后用750px见方的塑料薄膜覆盖。进入梅雨季节去掉覆盖物。

子实体接种:取子实体切成4片,埋入理想的地段。移植时子囊盘向下,四周培土,留一小部露出地面。上盖少许叶,然后用750px见方的塑料薄膜覆盖。子实体接种以秋季易成活。覆膜栽培优势如下:

1 保湿和防涝

羊肚菌和其他食用菌一样, 对基料的含水量比较敏感。由于羊肚菌的栽培生产是在田间完成的, 整个生产过程有近一半时间属于发菌阶段。该阶段的土壤水分对菌丝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 而发菌的好坏直接影响产量高低。覆膜技术可有效避免土壤含水量过大波动,防止土壤水分过度蒸发, 雨水可以顺着地膜, 流入沟内, 即便是长时间的阴雨天气, 也不会对畦面上的菌丝造成损害 。

2 避光和抑制杂草

羊肚菌菌丝发育不需要光线, 强光会抑制菌丝生长, 这是目前多采用黑色遮阳网的原因所在。羊肚菌菌丝在偏黑暗环境下发菌速度快, 菌丝浓密、健壮, 使用黑色地膜可有效避免光线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随着春季的临近, 大田内的杂草即迅速生长。待到羊肚菌出菇季节时, 茂密非常的杂草已成为蛞蝓等害虫的栖息环境, 且影响通风、光线等, 致使羊肚菌畸形, 菌柄长, 菇脚大, 商品性变差, 同时也增加了采收难度。杂草丛生也易造成小环境高温高湿, 诱发羊肚菌细菌、真菌病害。黑色地膜具有阻挡光线作用, 可以抑制杂草生长 。

3 加快积温

覆盖地膜可以缩短出菇周期, 实现提前出菇。覆盖地膜可以加快积温的原因在于, 地膜可以吸收太阳光热量进而增加土壤的温度, 同时也能有效减少地温散失。地膜的增温效果有助于羊肚菌菌丝在秋冬低温季节健康生长, 促进菌丝发育并积蓄营养, 进而拉长羊肚菌的生产期并缩短出菇周期, 提高生产种植的可伸缩性。

4 促进出菇

羊肚菌和其他食用菌一样, 需要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实现催菇。这里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光线、二氧化碳/氧气浓度、水分等。首先, 覆盖地膜有助于发菌期间保温, 昼夜温差波动较小, 揭开地膜可突然拉大温差, 增强散射光照射刺激,有助于诱发菌丝分化出菇。再次, 覆膜后菌床整体环境相对封闭, 菌丝长时间处于高二氧化碳和低氧环境, 揭膜会使二氧化碳和氧气浓度突然恢复到外界环境的平均水平, 有助于诱发菌丝分化出菇。揭膜后开始喷水加大空气湿度,刺激出菇,水中稀释益富源菌菇生态宝有利于菌丝吸收养分,快速出菇,增产增收。

二、栽培要点(覆膜铺盖时间):

选地 : 林地、农用耕地均可 , 要求土质疏松 , 排水良好 , 无积水 , 近水源。 整地 : 整理成高畦状 , 宽 1.0~1.2 米 , 沟宽 0.2~0.3 米 , 深 15~30 厘米。

播种覆膜 : 环境最高温度低于 20℃为适宜播种时节 , 土壤含水率宜保持在 20%~28%。由于不同土壤保水性不同 , 可用手感觉含水量 , 即手放在土壤上有凉爽感 , 用力捏可成团无水渗出 , 松手后手上有轻微水印 , 丢在地上可散开。每亩撒播或穴播菌种 150~250 千克 ( 湿重 ) , 采用机械覆土或用钉耙翻耕平整菌种和畦面土层 , 确保有 70% 以上的菌种被翻入土 , 覆土厚度为 3~5 厘米。在畦面覆盖黑色、白色或半透性农用地膜 , 以黑色地膜为好 ; 地膜厚 0.004~0.006 毫米 , 宽度与畦面一致 , 覆膜后在地膜两边每隔 50 厘米压一土块 , 既避免大风吹走地膜 , 又可保持菌床一定的通气效果。

播种覆膜后搭建遮阳棚 : 遮阳棚可在播种之前 , 也可在播种之后进行搭建 , 选择 4~6 针、透光率为 10%~15%的黑色遮阳网。长江以南地区以平棚为宜 , 平棚高度不低于 2 米 ; 长江以北地区以拱棚为宜 , 避免大风大雪对棚的损害。

养菌 : 整个养菌环节土壤含水量控制在15%~28%, 控制土壤温度不高于 25℃ , 以免滋生杂菌 , 空气湿度自然。在环境温度 20℃条件下 , 播种 3~4 天后 , 土层内及土层表面将萌发大量洁白纤细的营养菌丝 ; 培养 1 周左右 , 菌丝量增大变浓密 , 可进行“外源营养袋”的补料 , 营养袋规格为 12×24 ( 厘米 ) , 掀开地膜 , 将外源营养袋侧面划口或打孔面朝下扣在长有营养菌丝的菌床上 , 再覆盖地膜。每亩地的营养袋用量为1600~2000 个。

撤袋 : 羊肚菌的菌丝将沿着划口处长入外源营养袋内吸收营养, 补料操作后约一个月, 菌丝可长满营养袋。 此时环境温度也逐渐降至最低 , 待第二年春季温度回升时撤膜、撤袋。

催菇 : 确保土壤温度达到 8~10℃ , 采用微喷管浇水 , 时间控制在每天 0.5~1 小时 , 沥水性好的沙壤地 , 浇水1~2 次 , 保水性好的黑壤地 , 可适当减少浇灌时间和次数 , 整体保持土壤水分在 28%~35%。增加棚内空气湿度至 85%~95%, 1~3 天后便可出现针尖状的菌丝扭结的原基,3~5 天后即能发育成球形原基。原基的发育速度与环境条件特别是温度密切相关。

出菇管理 : 原基生长至 3 厘米左右的幼菇时为最关键阶段 , 此时条件不适 , 极易造成原基或幼菇夭折。排除原基夭折生理性因素 , 如前期营养储备不足等 , 环境条件非常重要 , 此时控制土壤水分在 25%~32%, 高于播种环节 , 略低于催菇环节 ; 保持空气湿度在 85%~95%, 与催菇环节相同 ; 土壤温度自然 ; 适度通风 , 菌床表面风速控制在每分钟 20~40 厘米为宜。

采收 : 条件适宜时 , 原基生长 20~30 天可达到成熟 , 成熟的羊肚菌子囊果体积不再增大 , 菌盖表面的凹坑明显 , 棱廓分明 , 菌肉厚实 , 手感较沉。采摘前不可喷水 , 以免影响品质。

羊肚菌栽培是近年来才得以实现的一种新型技术 ,有别于常规食用菌栽培 , 其栽培理论还需要逐步完善和提高。当前的技术体系适用于四川、湖北、河南、云南、贵州、湖南等中国中部、西南部和长江流域一带地区 ;偏北的河北、山西、山东、新疆、甘肃南部及东北地区等地 , 需要根据当地的温度走势确定差异化的生产方案 , 除了菌种的适应性选择外 , 主要考虑保温、保湿问题 , 避免或错开冬季的长时间低温对羊肚菌造成的伤害。覆膜栽培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 , 在保温、保湿和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 生产者可根据当地的具体环境条件 , 采用覆膜技术 , 辅助生产。

掌握核心技术,种植致富不是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