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感支付跑馬圈地 銀行搶佔小額繳費場景

無感支付跑馬圈地 銀行搶佔小額繳費場景

隨著ETC推廣如火如荼,近日“無需現金、無需刷卡、無需手機”的無感支付,正以出行場景為切入點闖入支付市場,也成為銀行及支付機構搶奪佈局的藍海。

無感支付的誕生,是科技在金融領域進一步滲透的結果。作為更為便捷、高效的支付方式,無感支付正在融入更多小額繳費場景,幫助銀行搶奪長尾市場。但對於其他相對複雜的場景,還存在支付介質識別、場景計費爭議高等問題,無感支付的進一步鋪開仍存在難度。

從“智慧出行”切入 搶灘長尾市場

所謂無感支付,是指經付款人授權,銀行或者第三方基於客戶預留的支付憑證和現場採集的支付介質相關數據,採用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生物識別等現代金融科技手段實時進行數據處理,進而實現智能化、自動化、無感知付款的新一代支付方式。

9月10日,工商銀行宣佈在北京、浙江、四川、吉林、山西、上海、貴州、山東八地同步正式對外發布“工銀無感支付”產品。據瞭解,該產品是工行圍繞智慧出行打造的全新產品體系,在全國各地已有高速公路、機場、市區路側停車、大型商業中心和加油站等領域合作項目近400個,北京首都機場T1、T2、T3所有停車樓也都新增了“工銀無感支付”服務。

工行相關負責人介紹道,對於車主而言,在工行手機銀行綁定車牌號與銀行卡後,即可實現駕車離場時自動扣款、快速通行,以提高停車場通行效率;對於收費方而言,可以降低人工成本、減少資金錯賬。

早在2018年4月,建設銀行已與中國銀聯合作,在深圳正式落地無感支付,只需在建行手機銀行將車與62開頭的銀聯信用卡綁定,車牌即視為建行卡,可在停車場、加油站以及洗車場等地實現無感支付,自動扣款;中國銀行及中國農業銀行亦在2018年於深圳、廣州等地落地了無感支付,佈局“智慧出行”。

對於出行場景無感支付的跑馬圈地,不僅集中在銀行,支付寶、微信等支付機構也已經展開了佈局。

某金融科技公司人士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相比於二維碼等移動支付方式,無感支付更能降低人工成本、節省時間,實現支付與驗證二合一,且基於機車牌照識別相對簡單,目前主要應用於出行場景方面。

據公安部數據統計,2018年全國新註冊登記機動車3172萬輛,機動車保有量達到3.27億輛,其中汽車2.4億輛,小型載客汽車突破2億輛;機動車駕駛人4.09億人,其中汽車駕駛人3.69億人。業內人士認為,僅從出行場景來看,無感支付就有很大發展空間。記者從中國工商銀行了解到,僅2019年上半年,工行車輛出行場景總交易筆數已經達到580萬筆,全行對車輛拓展無感通行共379個項目。

談及在“停車”與“過路收費”方面的無感支付,銀行與支付機構推出的無感支付各自有優勢,中國金融認證中心(CFCA)業務部助理總經理張翼認為,可以從兩個維度比較兩者差別,一方面是開啟入口,即如何開啟無感支付,是否方便,“最普遍的情況還是在APP上直接開通,這種情況下,開通便捷性、APP覆蓋率、以及是否有綁定優惠等就可以體現出不同”。

另一方面差異,張翼認為是覆蓋度以及停車場、收費站接入難度,即停車場或收費站支持哪種無感支付。“用戶開通無感支付雖然簡單,但是停車場或收費站想要接入無感支付,起碼要有相關的設備和配套的系統,要衡量如何接入,接入哪一家,是不是能接多家,接了多家哪個優先等諸多問題。”張翼如是說。

張翼認為,權衡以上兩方面,支付機構的頭部企業如支付寶、微信等的APP覆蓋率高,有相當不錯的入口優勢;銀行亦可以通過聯合諸如銀聯的雲閃付這類渠道,以及自己獨有的資源作為入口,且銀行原有的大量ETC業務可以升級附帶無感支付,“ETC+無感支付”配合在場景上有一定的便利性,同時可以提供多項伴隨銀行卡的專屬的折扣、福利。

某銀行網絡金融部人士告訴記者:“其實目前無感支付產品同質化比較多,機構間的較量主要在客戶數量和商戶覆蓋面上,還是一個跑馬圈地的過程。”

識別技術有待提升 場景拓展仍存難度

工行透露道,未來該行將把無感支付融合到醫療健康、教育培訓等場景中。談及無感支付的前景,張翼認為:“僅是道路收費和停車收費這兩項就有巨大的市場且需求在急速增長,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線下場景有使用無感支付的前景,比如公交車、地鐵收費等,其場景沒有像前者這樣突出,技術難度也更大,有很大潛力可以挖掘。”

不過,現在想要將無感支付應用到更多場景中,還是有難度的。張翼向記者解釋道,無感支付之所以能在停車站、收費站鋪開,與場景特點有直接關係,比如在停車站、收費站場景,涉及金額較小,其實際交易金額甚至小於移動端的免密支付限額;車輛以及停車場、收費站都是非常固定的實體;場景清晰、簡單,計費爭議低;車牌識別難度低,成本低。“但其他相對複雜的場景,只要顧客對價格可能會產生敏感性時,交易時的‘授權’就是必不可少的,這就很難實現無感支付。”

上述金融科技公司人士贊同這一觀點,他認為,無感支付與物聯網緊密相連,凡是能確認並具有標籤唯一性的“物”都可能成為支付介質;在無感支付中,對於支付介質的識別是很關鍵的一環,在這方面其他場景的支付介質識別技術和條件等還有待提升。

張翼補充道,目前應用於出行場景的無感支付也仍存在一些風險,如在系統出現漏洞或者被攻擊的情況下,存在造成大批量自動扣費的可能性,不過這種情況應該可以通過一定的風控機制來加固;再如無感的前提是大量採集相應的數據,如有控制不當可能會有大規模隱私洩露的風險,在車牌號識別的情況下整體還是比較可控,當無感支付已經可以發展到普遍採用人臉時,數據隱私如何保護將會是重點。

上述銀行網絡金融部人士告訴記者,針對套牌等風險,目前銀行也在探索更好的風控方式,單純依靠車牌信息肯定是不夠的,需要獲取出行地點等其他信息,做數據分析比對,建立風險模型。

隨著無感支付風控的提升、應用場景越來越豐富,是否會對銀行卡支付、二維碼等移動支付帶來衝擊? 西南財經大學普惠金融與智能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文認為,無感支付對於卡片支付的衝擊會比較大。“無感支付不需要帶銀行卡,支付更加便利。而對於二維碼等移動支付方式,由於手機承載的功能很多,人們已經離不開手機,因此無感支付在短期內對其產生的影響可能會比較小。”

高速公路、機場、市區路側停車、大型商業中心和加油站等領域的無感支付應用越來越多。

文章內容來源於:中經財富 作者:張漫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