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成長,讓孩子“動靜皆宜”

大小新聞客戶端5月6日訊(YMG全媒體·大小新聞記者 高少帥 通訊員 叢冰)活潑好動、富有好奇心是兒童的天性,也是健康兒童的重要標誌之一。然而孩子過於“調皮搗蛋”,也會讓父母大傷腦筋。一年級學生康康(化名)的父母最近就很鬱悶,剛剛開學一個周,家長就被“請”到了學校。

關注成長,讓孩子“動靜皆宜”

煙臺市心理康復醫院兒童精神科專家於德祥在與小患者談心

原來康康上課根本坐不住,不是扯前面女生的小辮子,就是把鉛筆盒弄得“嘩啦啦”響,甚至在教室裡跑來跑去打斷老師講課。“太調皮了,怎麼勸阻批評都不聽。”老師的講述令康康父母大為惱火,回到家就給了康康一頓“胖揍”。捱過打的康康只“嗷嗷”哭了幾聲,就又折騰開了,一會兒拆玩具車,一會伸手去魚缸裡撥弄金魚,一刻也不閒著。

據康康媽媽介紹,康康從上幼兒園開始就特別“調皮搗蛋”,為此沒少捱打,但讓父母頭疼的是,不管挨多少揍,康康一點兒都沒改,總是“記吃不記打”。無奈之下,媽媽帶著康康來到煙臺市心理康復醫院進行諮詢,兒童精神科專家於德祥在為康康做了一系列測試後,診斷康康為“注意缺陷多動障礙”,也就是俗稱的“多動症”。

多動症,堪稱兒童精神障礙“第一症”

據於德祥介紹,兒童多動症是兒童精神科最常見的一種病症,堪稱兒童精神障礙“第一症”,發病率在2%—15%之間,且男孩發病率明顯高於女孩,男女之比約為3-9:1,絕大多數為7—12歲學齡兒童。“從概率上講,相當於中小學校每個班級至少有1—3名多動症孩子。”

遺憾的是,許多老師和家長對多動症認識不足,遇到孩子多動往往武斷地認為孩子在“調皮搗蛋”,從而採取訓斥、懲罰等方式,將“疾病”當成“毛病”來改,結果往往是孩子捱了揍,“毛病”依然在,家長錯誤地抱怨孩子“屢教不改”,而孩子也白受了不少皮肉之苦。

兒童多動症,也就是兒童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是一種發生於兒童時期,表現為同其年齡不相稱的,明顯的注意力不集中、活動過度、衝動任性和情緒不穩及學習困難為特徵的行為障礙性疾病。

“孩子多動,不是孩子想動,而是因為他們大腦中的某種化學遞質發生了改變,才會出現這些表現。”於德祥說,雖然兒童多動症的發病機理尚不明確,但多年的研究表明,兒童多動症並非單純的心理疾病,還與大腦額葉功能低下有關。如果說大腦是人體的“司令部”,那額葉則是“司令部”裡的“總司令”,多動症兒童往往由於大腦前額葉功能發育相對滯後,所以才不能控制自己。於德祥舉例說,患有多動症的兒童,一般在嬰兒時期就特別愛哭鬧,稍大一些後就不聽大人指令,吃飯要追著喂,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而且常常破壞紀律。“患多動症的孩子往往特別‘外漏神’,影響了學習,老師找家長談話時才引起家長重視,而這個時候孩子的學習成績已經很差了。”

兒童多動,關注神經系統的“軟體徵”

兒童多動症患者主要表現為注意缺陷、多動和衝動,易受外界干擾,注意力極容易分散。“像上課交頭接耳隨便講話、搖椅轉身、離位走動等小動作不斷,都是多動症兒童常見的症狀。症狀輕的對自己喜歡的活動,如看電視、聽故事等尚能集中注意力,重者對任何活動都無法集中精神。”於德祥介紹,多動症兒童多衝動任性,學習困難,雖然智力正常,但無法將注意力關注在學習上,從而導致學習成績低下。還有部分多動症兒童存在認知功能障礙,表現為閱讀錯誤(如跳行、漏字、漏行)、左右分辨障礙(如將“6”認成“9”,將“b”認成“d”)等。

相關研究顯示,多動症兒童常伴有各種各樣的行為問題或品行障礙,如說謊、逃學、偷竊、惹事生非、打架鬥毆等。因而,兒童多動症必須引起家庭和社會的重視和關注。“如果孩子調皮好動,千萬不要粗暴地予以訓斥和懲罰,應該聯繫專業機構,通過一些專業測試進行診斷。一些測試體現出來的神經系統‘軟體徵’,在大約50%的多動症兒童身上都有類似反應。”於德祥舉了一個例子,“快速翻手運動,多動症兒童多出現快速轉腕時動作笨拙;還有像閉目難立、扣紐扣困難等表現。”據悉,約有一半的多動症兒童其症狀會持續到成人階段,甚至相伴終生。

文靜過了頭,也會是多動症

“多動症兒童並非都多動;文靜過了頭,也會是多動症。”據美國多動症研究學者闡述,現在多動症已經不是好動孩子的“專利”了,有些文靜的孩子也有可能患有多動症。

葉子(化名)上小學一年級了,媽媽發現她在家做作業、複習功課時,總是心不在焉的,周圍稍有一點兒動靜都會讓她分心,每次做作業都得爸爸媽媽花時間、費精力地看著才能完成,而且作業也總是錯誤百出。媽媽跟班主任交流後得知,葉子在校上課時,雖然很守紀律,似乎也很認真地在聽課,但回答問題時卻總是答非所問,不知所云,而且一堂課經常上到一半時,就開始走神了。

“這也是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表現。”於德祥介紹說,多動症患兒不一定都多動。

實際上,除了多動和衝動外,多動症另一主要表現為注意力缺陷。這一類型的孩子平時並不表現為多動,而是與同齡兒童相比明顯注意力難以集中,注意力持續時間短暫且注意力易分散,很容易因為外界環境的動靜而分心。這類患兒自我調節能力很差,不管給他安排什麼任務都難以完成。“一般來說,衝動型和混合型的多動症比較容易發現,而注意力缺陷亞型孩子則因為看上去較為‘文靜’而常常被家長忽視。特別是女孩子,許多人認為女孩子文靜是正常的,因此更難以及時發現。”

防患未然,還孩子健康童年

於德祥介紹說,要避免產前、圍生期和出生後等不良環境因素的影響,避免父母關係不和、教養方式不當等家庭和社會心理因素的影響,為兒童提供一個健康的成長和生活環境。一般來說,對於症狀較輕的多動症患兒,如能早期發現並通過加強教育、改善家庭生活環境等措施,可以不用治療即能痊癒。但症狀較重的多動症患兒則必須及時進行專業治療,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否則,極有可能延誤病情發展為成人多動症,甚至其他精神疾患,給以後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帶來更大的不良影響。

除藥物治療外,心理治療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視。“家長、老師和專業醫生要互相配合,採取積極正確的態度,對患兒進行合理教育、輔導和管理。”於德祥進一步解釋,“對多動症患兒要做到不歧視厭棄,也不溺愛放縱;不過於苛求或限制患兒的活動,更不過分責罵和體罰。要多引導、啟發和培養孩子的組織性和紀律性,多安排其參加一些有益的體育運動和文藝活動。對孩子的適宜行為,要及時給予鼓勵、支持和強化;而對於不適宜行為,則採取漠視或合理懲戒的方式。”以此,讓患兒在科學合理、充滿愛與關懷的環境中愉快接受治療,戰勝疾病,迴歸健康。

責任編輯:趙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