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500萬患者,每新增約30萬的脊柱側彎,現在瞭解還不晚

在知乎,有一個超百萬瀏覽的問答。提問者是一名高二學生,她的問題“因為脊柱側彎,感覺人生全毀了,我要怎麼辦?”吸引了281名回答者。無論是該名學生的心路歷程,還是回答者們的親身遭遇或者旁觀經歷,都顯示了脊柱側彎帶來的不僅是身體的損傷,也包括心理層面的傷害。

根據相關機構的不完全統計,我國脊柱側彎患者超過500萬人,且每年新增大約30萬人。這背後,除了先天性的疾病發生外,還有大量的是由於後天生活習慣不好導致的,比如佝背、坐姿不正確等。脊柱側彎的患者由於脊柱保持著一種扭曲的形態(C型和S型),使得患者身高普遍低於同齡人,影響外在的樣貌。不僅如此,胸椎側彎還會影響到心肺功能,患者容易患感冒肺炎,而腰椎側彎可能會引起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胃腸系統反應。

目前,進入脊柱側彎疾病市場的玩家主要為傳統的矯形模具公司。這類公司在設計模具時,矯形師根據過往經驗來進行受力點的設計,並通過在病人身上纏繞石膏取模的方式打造模具。這種方式的設計過程相對成熟,但特別依賴矯形師的經驗,人力成本較高,且模具材質為聚乙烯和聚丙烯這類熱塑性材料。這些材料在低溫下無法成型,並在高溫操作下影響材料強度。

針對這些問題,青島維思頓智能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島維思頓”)研發了一款智能脊柱矯形支具。該支具採用多功能形狀記憶性高分子材料製作,並融入了智能數字化矯形技術,產品輕薄透氣,擁有記憶變形功能,且可生物降解,具有良好的矯形效果。


超500萬患者,每新增約30萬的脊柱側彎,現在瞭解還不晚

通過傳感器記錄患者佩戴數據,隨時知曉矯正情況


今年3月,一名16歲的女生就診時被確診為脊柱側彎。在青島東部市立醫院脊柱外科主任的建議下,患者和家屬決定採用支具佩戴治療,並選擇了青島維思頓提供的解決方案。此次方案使用的脊柱矯形支具由青島維思頓技術總監、北京脊柱側彎康復矯形師宋立志主任設計,並由青島維思頓工作室雕刻成型。

“宋立志主任和我們工作室通過視頻對陽模進行了遠程指導。4月10日,我們在青島維思頓的工作室對患者進行了支具的適配。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宋主任在北京與我們遠程視頻連線,遠程診療大約花了大約45分鐘。”青島維思頓總經理譚琳告訴動脈網。

佩戴支具一週後,患者在醫院拍攝的X光片顯示,Cobb角度(脊柱側彎的嚴重程度多通過對側彎曲角度的測量得以評估,而角度測量最常採用的是 Cobb 角度測量方法 )由最初的30°矯正到6°,完全在可以控制的範圍內。

青島維思頓的脊柱矯形支具之所以能取得不錯的效果,在於支具設計上的細節考量。譚琳表示,該支具內部總共埋了5個傳感器,能從不同角度感知壓力變化。由圖可知,在主施力區域,1號傳感器監測平躺時的受力,2號傳感器監測坐、立、臥、躺等各種姿勢下的受力。在三點力區域,3號傳感器監測腋下胸彎的受力,4、5號傳感器監測站、立、臥躺等各種姿勢下的受力。


超500萬患者,每新增約30萬的脊柱側彎,現在瞭解還不晚


數據背後的可能


不僅如此,支具的穿戴還可通過APP的後臺進行監控,這樣方便了醫生、支具師、患者家屬等了解到患者每一天的穿戴情況,並可進行監督和給出方案建議。具體表現在七個方面:一是從傳感器得到的數據,可以形成高精密監測系統;二是可以隨時瞭解壓力值的大小、變化和穿戴時間;三是為矯正過程中,支具應該施力的大小提供數據支持;四是數據如實反饋到支具師處,可以幫助優化設計;五是監督孩子穿戴時間;六是摒棄支具製作依賴經驗的做法,使支具製作數據化具有可重複性;七是通過數據的積累,可以根據度數、年齡、彎型、矯正度數等方面作為數據積累,為支具師提供數據指導。

對於一款康復設備來講,以什麼樣的方式生存是企業需要著重考慮的事情?設備本身的市場化是首要要解決的問題,但如果能在數據方面與用戶產生更多的交集,不僅能帶來更好地體驗感,還能增強用戶黏性。“我們也在努力搭建數據庫,將這些數據收集後用在更多的可能性上。比如,平臺積累的數據可以為脊柱外科醫生提供大數據平臺,以我們中國的體量,這個數據的積累對於國際脊柱醫學界都將是重要貢獻。”譚琳表示。

團隊方面,總經理譚琳在美國擁有16年學習和管理經驗,具備國際化視野。首席科學家是公司創始人之一,具有三十年以上的國際化材料研究背景的專家,主要致力於智能形狀記憶性材料、水溶解高分子材料在醫學等領域的應用與商品化。CTO宋立志是知名脊柱側彎矯形康復師,2012-2017年在北京解放軍第306醫院骨科支具擔任中心負責人一職,2014年取得國家康復治療師證書,2016年榮獲意大利SEAS脊柱側彎物理治療認證,及意大利SAA體療操認證,目前擁有三項矯形器設計專利。

市場競爭方面,從全球來看,在矯形醫療領域,入場的玩家並不算多,但各自都有其偏重點。例如,位於美國印第安納州華沙縣的公司OrthoPediatrics專做小兒矯形骨科設備,該公司認為“兒童不是小版的成人”,因此在設備的考量上,除了要注意兒童的骨骼體積更小、彎曲度更大外,還需要小心保護兒童的骨骼生長板;法國生物技術與醫療器械公司Medicrea利用3D打印技術開發和生產患者特異性鈦合金植入物,結合人工智能和預測模型,打造了3D打印椎間融合和脊柱內固定系統,為醫生治療脊柱畸形等疾病提供了工具支持;美國企業Zimmer Biomet Holdings於去年宣佈其醫療器械Tether-椎體束縛系統獲FDA批准,用於治療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凸等兒童脊柱畸形疾病。

針對未來發展,青島維思頓將繼續完善脊柱矯形支具,進行產品迭代和新品研發,並會考慮在運動康復領域發力,以“智能數字仿真技術”推動行業的進步。融資方面,譚琳表示願意與投資機構接觸,也很歡迎相關企業來公司考察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