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話西方藝術史》:3萬年的發展歷程,兩句話就能概括

一說“西方藝術史”,除非是專業人士,否則總給人一種高深而遙遠的感覺。如果前面再加上個3萬年呢?那基本上大多數人都會被嚇跑。

可是西方藝術距離我們就真的那麼遙遠嗎?來,看看下面這張圖——

《大話西方藝術史》:3萬年的發展歷程,兩句話就能概括

哈哈,這不就是個微表情嗎?用微信的人都知道呀。那就再看看下面這張畫——

《大話西方藝術史》:3萬年的發展歷程,兩句話就能概括

蒙克 《吶喊》

這是“表現主義”畫家蒙克的代表作《吶喊》,也許這個畫家你聽著並不耳熟,可這幅畫卻太眼熟了,除了微表情,好像還在別的什麼地方見過……

對了,電影《驚聲尖叫》裡的幽靈面具,原型就來自這幅畫,就連《小鬼當家》的海報裡小男孩的姿勢也是參考了這幅畫的。

《大話西方藝術史》:3萬年的發展歷程,兩句話就能概括

《小鬼當家》

在感嘆蒙克“畫紅人不紅”的同時,相信你也感受到了,很多西方藝術作品早已深入到了我們的生活,只是你不知道而已。要是有個人,能用輕鬆好懂的方式把這些厚重的歷史給大家講講就好了。

對於中國歷史,有個叫“混子曰”的公眾號一直在用漫畫的形式,幽默地給大家做著解讀。那麼關於西方藝術史,有沒有這樣的人呢?

還真有!

這個人叫瀟涵,人送外號“意公子”,自從創辦了藝術自媒體“意外藝術”,8年來她一直在用“讓人聽得懂的話”,為大眾講述著新奇有趣的藝術故事。

在大眾藝術普及的領域,意公子始終堅持著“讓藝術更輕鬆有趣”的信念,所以由她主講的藝術類脫口秀《藝術很難嗎》等一系列音、視頻節目大受歡迎,全網播放量超過了32億!許多文化藝術大家,像蔣勳、劉墉、陳丹青、原研哉、顧長衛、姚謙等也都曾擔任過她節目的嘉賓,影響力可見一斑。

《大話西方藝術史》:3萬年的發展歷程,兩句話就能概括

最近,經過長期的積累,意公子撰寫的《大話西方藝術史》出版了。腰封上寫著

-八年積累誠意之作

-用淺白風趣奇葩的方式,講出深沉豐厚寬廣的藝術史

-零壓力掌握藝術史知識框架

作為普通的中國人,我們對於西方藝術的瞭解是零散的,一說起名目繁多的藝術流派也是一頭霧水,不管看過多少展覽、聽了多少講座,還是形成不了整體的概念,為什麼?

原因在於,對於西方藝術史的發展脈絡,我們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認識,而那些厚厚的專業大部頭又讓人望而卻步。

現在好了,《大話西方藝術史》這本書可以幫讀者解決這個難題了。

眼前的這本《大話西方藝術史》圖文結合,作者用現代人喜愛的、輕鬆幽默的語言,把3萬年的西方藝術歷程通過150件名畫,40個藝術大師,以及20個藝術流派串連起來,向讀者呈現出了一幅完整、生動、有料有梗的西方藝術畫卷。

讀了這本書,你會發現漫長的西方藝術史,其實只用兩句話就能概括!

《大話西方藝術史》:3萬年的發展歷程,兩句話就能概括

概括西方藝術史的第一句話——

十九世紀以前,反覆糾結“要不要復古”

西方人為什麼這樣糾結於“復古”呢?看看西方藝術的發展脈絡,你就明白了——

古典主義的誕生

西方藝術的最早發端來自古埃及的壁畫,而真正的文化源頭則是《希臘神話》和《聖經》。早期的西方藝術,靈感基本上都是來源於這兩部經典作品當中的故事。

所以,你看不懂早期的西方繪畫,是因為你對《希臘神話》和《聖經》不夠熟悉。這就好比,你拿一幅大鬧天宮的中國畫給西方人看,他們多半也是不知所云一樣。

《大話西方藝術史》:3萬年的發展歷程,兩句話就能概括

知道了這其實的道理,就算現在你依然看不懂那些畫,但至少已經明白這是文化差異導致的,不必再過多地自我否定,而且你也清楚了:要想搞得明白,可以從《希臘神話》和《聖經》故事入手。是不是敞亮多了?

在古埃及文明消亡之後,古希臘定義了古典主義的風格,代表作品就是那個大家都知道的斷臂“維納斯”,她是早期西方文明愛和美的象徵。

如果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這個維納斯也說不上有多美。因為她不具備女性凸凹有致的身材,反而平胸、渾身肌肉。但在當時那個動盪不安的時代裡,希臘經常打仗,而且是肉搏戰,所以自然崇尚英武、健美,因此男性化的維納斯在他們眼中就是完美的。


文藝復興——關於復古的第一次糾結

進入中世紀以後,統治者用宗教作為統治工具,藝術品也淪為了他們的宣傳工具,只能用來宣傳教義。

在基督教的教義中是禁止偶像崇拜的,所以人們都被管得服服貼貼,連繪畫裡的人物也都是呆頭呆腦的。

為了加深印象,來看看這幅當時的代表作——《麵包和錢的奇蹟》

《大話西方藝術史》:3萬年的發展歷程,兩句話就能概括

作品的內容是耶穌把手裡的麵包和魚變成數不盡的食物分給窮苦的百姓。原本應該是一幅感天動地的生動作品,可畫面裡神和人不但長得一樣,而且表情也一樣——其實根本沒有表情。所有的人沒有個性,也沒有情感。難怪這一時期被稱為“黑暗時期”!

所以,中世紀的藝術作品只用一個詞就能概括:死氣沉沉


好在,經過漫長的1000年的“黑暗”壓制,人們終於覺醒了!

一個叫喬託的年輕人,在他的作品《哀悼基督》之中,終於讓人物有了表情。在他的影響下,眾多後起之秀也開始在藝術創作中,重新將關注點從“神”迴歸到了“人”,在此後的2、300百年期間,人們終於徹底擺脫了中世紀的死氣沉沉,在文藝方面開始讓古典主義的繁榮得以“再生”與“復興”,因此這個時期被稱為“文藝復興”。

《大話西方藝術史》:3萬年的發展歷程,兩句話就能概括

“文藝復興”是西方藝術史上的一個巔峰,在此期間,湧現出了太多優秀的藝術家,其中美術方面的“文藝復興三傑”你一定要知道:達·芬奇、拉斐爾·桑西、米開朗基羅

這其中,達·芬奇擅長表現人的神秘(代表作《蒙娜麗莎》、拉斐爾·桑西擅長表現人,尤其是女人的美麗(題材以聖母為主,比如-《草地上的聖母》、米開朗基羅擅長表現人的強壯(代表作-雕塑《大衛》)。

總之,“文藝復興”是西方藝術史上第一次對古典主義的復興,不過它的核心不再是以故事中的神為中心,而是開始尊重人的價值和尊嚴。

《大話西方藝術史》:3萬年的發展歷程,兩句話就能概括

新古典主義——關於復古的第二次糾結

在文藝復興的後期,也許是因為大師們的風頭太盛,導致後來者一直在模仿,卻從來未超越。沒過多久,這種守舊的風氣就遭到了反對,於是“巴洛克藝術”產生了。

卡拉瓦喬是這一時期第一個為人熟知的藝術家,他由於混跡於社會底層,致使繪畫風格更趨向於“寫實”,同時善於利用人為的光線,增加畫面的動感和戲劇性。

請看這幅《召喚使徒馬太》——

《大話西方藝術史》:3萬年的發展歷程,兩句話就能概括

作品中,藝術家沒有再用天使和光暈的老套手法來突出耶穌,不仔細看,你恐怕根本找不著他。卡拉瓦喬是利用一道亮光來突出耶穌的手,那手指向馬太,而馬太也滿臉疑惑地指著自己,這一幕多像舞臺劇裡的一個定格畫面啊。

此後,倫勃朗又將卡拉瓦喬明暗對比的畫法加以發展,創造出了更多不朽的作品,被後世譽為“光與影的大師”。

《大話西方藝術史》:3萬年的發展歷程,兩句話就能概括

蓬皮杜夫人

繼巴洛克藝術之後,不可不提的就是“洛可可藝術”了。可能你還不知道,推動洛可可藝術走向極致的是一個女人,她不是藝術家,卻社會地位尊貴,大名鼎鼎,她就是蓬皮杜夫人。

這個美麗的女人,雖然出身於平民家族,卻因為善於交際而做了國王的情人,並被加封為蓬皮杜侯爵,通過貴族沙龍不斷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成為當時風頭無兩的時尚風向標。

在她的推動之下,洛可可藝術走向了巔峰,表現出精緻、華麗的風格。

《大話西方藝術史》:3萬年的發展歷程,兩句話就能概括

馬拉之死

可任何事物的發展一旦到了極致,都會轉向衰敗。

所以,隨著法國大革命的到來,藝術的走向也開始轉變。被譽為"革命畫家"的大衛,以著名畫作《馬拉之死》向革命者致敬,並通過一系列創作將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題材和風格運用於對現實的再現,帶來了“新古典主義”的風潮。

此後,大衛的學生安格爾創作了眾多的女性主題作品,沿著老師的路不斷探索創新,也成為了“新古典主義”的代表畫家。

就這樣,西方藝術史再一次通過對前人的否定,重回了復古之路。

通過這次梳理,我們不難發現:所謂對復古的糾結,其實正是藝術家們在藝術之路上的不斷探索。他們的每一次復古,都是對古典主義的繼承和創新。正因為如此,西方藝術的題材和關注點才會由神轉為人,從故事轉向現實。

至此,時間已經不知不覺走到了19世紀。在這個世紀的前半葉,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相繼出現,它們對於新古典主義依然是既有繼承,也有創新。

《大話西方藝術史》:3萬年的發展歷程,兩句話就能概括

在19世紀下半葉,西方藝術的分水嶺出現了——

從力求“畫得像”到力求“畫得不像”

這也正是概括西方藝術史的第二句話。

在印象派產生以前,不管人們對於復古是贊成還是反對,至少有一點是統一的,那就是藝術家都在力求作品“畫得像”。可印象派產生之後,居然來了個大反轉,大家都開始玩命追求“畫得不像”!

印象派——西方藝術中傳統與現代的分水嶺

1874年,一群無名畫家在巴黎一個簡陋的攝影工作室裡辦了一場畫展。那些作品用傳統的眼光來看,線條和輪廓極不清晰,根本就是一些模糊的印象。於是在眾人的嘲諷之下,“印象派”因此而得名。

《大話西方藝術史》:3萬年的發展歷程,兩句話就能概括

日出 印象

印象派的藝術家們喜歡走出畫室,用迅速的筆法表現出眼中所見景物的瞬間印象,代表畫家有莫奈、雷諾阿和德加等,他們都在創作中追求“光”和“色彩”。

到了後期,藝術家們從一味地追求“光與色彩”,轉變為重視對主觀感受和情緒的表達。代表畫家是:塞尚、凡高和高更,史稱“後印象派”三劍客。

現在你總該明白了,那些明明比例不對,透視也不對,人物還擰巴著的作品,為什麼會有那麼高的地位和價值,因為人家根本不在意畫得像不像,而是更在意對自我的表達。

從印象派開始,西方的現代藝術風格開始確立,藝術家們放棄了對客觀世界的描摹,進入了無拘無束的、對個人世界的探索……


20世紀——多元化的現代藝術

印象派的作品就算形象模糊,好歹還能辨認出畫的到底是什麼。到了20世紀,藝術家們可算是徹底放飛了,不知所云的作品到處都是。

這其中“立體主義藝術”被公認為是承上啟下的,他的代表人物就是畢加索

《大話西方藝術史》:3萬年的發展歷程,兩句話就能概括

畢加索-《格爾尼卡》

此後,還有更多的藝術流派不斷產生,比如:

表現主義,我們開篇提到過的

蒙克的《吶喊》就是代表作,充分表達出對痛苦情緒毫不掩飾的宣洩;

超現實主義達利那軟塌塌的鐘表(《記憶的永恆》)就是代表作,用以表達來自夢境的意象和思考;

波普藝術安迪·沃霍爾的《瑪麗蓮·夢露》,通過“複製”技術表達對流行文化、大眾文化的反思;

……

《大話西方藝術史》:3萬年的發展歷程,兩句話就能概括

《記憶的永恆》-達利

總之,自從印象派以來,藝術家在自我探索的路上已經越走越遠……


《大話西方藝術史》:3萬年的發展歷程,兩句話就能概括

通過這一趟旅程,相信你已經能夠感受到:藝術雖然高雅,卻並非高不可攀。既然是由人創作的,自然有可供理解的角度和途徑。就算現代藝術所表達的內容越來越呈現出不確定性,可這不也正是我們欣賞藝術時的一種樂趣嗎?

最後,我們來簡單回顧一下西方藝術史這漫長的3萬年吧:

以19世紀下半葉出現的“印象派”作為西方藝術的分界——
在這之前,屬於傳統藝術,藝術家們在不斷糾結“要不要復古”的同時,努力追求“畫得像”;
而“印象派”產生之後,藝術家們完全拋卻了對“畫得像”的追求,轉而開始表現和挖掘個人的內心世界……


正如意公子所言:“我們不需要成為藝術界專業的學者,但也不能以純粹無知的狀態去欣賞藝術。”

願《大話西方藝術史》是一個機緣,讓普通如你我的讀者都能因此走近貌似高深的西方藝術,在心中對這段歷史建立起一個框架,並在未來欣賞藝術作品時,將作品納入到這個框架之中,從而不斷豐富對西方藝術的認知與理解。


最後分享一張我通過《大話西方藝術史》整理的簡明框架——

《大話西方藝術史》:3萬年的發展歷程,兩句話就能概括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