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者之歌|青春在路上閃光 90後工程師到村裡當致富領頭人

勞動者之歌|青春在路上閃光 90後工程師到村裡當致富領頭人

封面新聞記者 田之路

“山上層層桃李花,雲間煙火是人家”,四月的信溝村,空氣清新,翠色慾流,錯落有致的白藏房,點綴在田野河畔、青山綠水間,空氣中瀰漫著醉人的果香,一條觀光步道連接著村裡的水果大棚,大棚中穿梭著一個身影,他就是信溝村駐村工作隊隊員劉詩航,四川省測繪地理信息局選派到甘孜州鄉城縣香巴拉鎮信溝村的駐村幹部,一位90後扶貧幹部。

勞動者之歌|青春在路上閃光 90後工程師到村裡當致富領頭人

從測繪工程師到扶貧“田秀才” 對村民情況如數家珍

劉詩航大學畢業後,進入四川測繪地理信息局測繪技術服務中心工作,並逐漸成為一名專業技術骨幹,當他接到精準扶貧的任務時,沒有一絲猶豫,轉身奔赴新的戰場。

除了面對飲食、生活等環境挑戰以外,精準扶貧扶什麼,怎麼扶,村內繁雜的事物何處入手,這些問題對於沒有一點農村工作經驗的都市青年來講,個個都是巨大的挑戰。他暗下定決心,得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他意識到,首先要“吃透上情”“摸準下情”,於是他利用各種時間學習相關政策、方針;他邀請懂藏語的當地幹部與他一道挨家挨戶的走訪,與老百姓交流談心,瞭解群眾家庭中的實際情況,一有空就到田間地頭同村民拉家常、交朋友,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不知不覺中兩大本工作日記和幾個筆記本密密麻麻地寫滿了該村所有信息,如哪家哪戶有幾口人,幾畝田,有幾個小孩分別上幾年級等情況,現在他對村民的情況如數家珍,對村內情況更是一清二楚,村民群眾也是把他從“外來人”當成了“自己人”。

勞動者之歌|青春在路上閃光 90後工程師到村裡當致富領頭人

既當群眾“知心人”又當致富“領路人”

劉詩航所對口幫扶的香巴拉鎮信溝村是一個小村莊,全村僅16戶人口不足百人,卻有接近三分之一的是貧困人口。全村缺少產業,無集體經濟,村民僅以種植青稞、玉米等為生。通過走訪調研,信溝村人口少、離縣城近,便於發展水果採摘種植業,劉詩航一邊向鄉城縣委政府和派出單位彙報,爭取項目資金,一邊積極向信溝村村民做思想工作,調動村民積極性。同時安排示範戶先行試種,以實際效益帶動群眾參與,與此同時,他還向派出單位爭取了用以修建村內便民道路、完善村內辦公條件、改造貧困戶電網及樓梯等近10萬元專項資金以解決農戶實際困難。協調派出單位捐贈各類書籍共計500餘冊,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各項工作忙的他不可開交,常常白天下村入戶,隨便扒兩口飯,晚上又加班補資料,人曬黑了,眼也熬紅了。終於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信溝村各方面都有了明顯改觀,貧困戶的收入也由2015年的約2000元/戶,增長至如今的戶均萬餘元。

勞動者之歌|青春在路上閃光 90後工程師到村裡當致富領頭人

口袋鼓起來 精神富起來

扶貧離不開“扶志”與“扶智”,村民群眾收入上去了,劉詩航便著手提升村民的精神面貌。他利用農民夜校作為平臺,協調邀請專業技術老師,為村民群眾講解種養殖專業知識,還親自上陣為村民講課,將農民夜校作為信溝村村民認識世界,瞭解世界的平臺。現在的村民能瞭解一些國家政策方針,部分村民還學會了基本種養殖技術。

劉詩航瞭解到長期以來的閉塞環境限制了村民對美好生活的想象力,在2019年初向單位協調後於4月組織信溝村村兩委和香巴拉鎮扶貧專幹到成都戰旗村、武侯祠等地觀摩學習關於鄉村振興的工作經驗,用鮮活的案例激勵他們敢想敢幹。觀摩學習回來後組織村民進行交流,讓他感到欣慰的是,一些村民對發展產業明顯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幹勁,思想上取得了積極的變化,座談會上,會吐露出自己心聲,“我想要坐一次飛機,去首都北京看一看”“我想讓我孩子上大學,以後能走出大山”“現在想好好掙錢,過上城裡人的生活”...

勞動者之歌|青春在路上閃光 90後工程師到村裡當致富領頭人

生活條件好起來後,在農閒週末,信溝村的村民會自發跳起鍋莊來,這個時候,他們總是會邀請這位駐村幹部共舞一曲。兩年多的駐村生活,鄉城縣成為了他的第二故鄉,而信溝村的村民們也早把這位年輕的小夥子當做了自己的親人。

2020年,任期已滿的他,放棄了輪換的機會,打定主意脫貧攻堅不獲全勝絕不撤退。他常說:“藏區村民群眾很樸實、善良,我真誠的對待他們,他們把我當家人。”扶貧這條路不好走,一路泥濘,但是他腳踏實地,義無反顧,用自己的努力,帶領群眾脫貧致富,讓青春在扶貧路上綻放別樣的光彩。

勞動者之歌|青春在路上閃光 90後工程師到村裡當致富領頭人

(圖片來源:四川省測繪地理信息局測繪技術服務中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