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散文為什麼和雞湯那麼相似?

陳軍得


哈哈,無巧不成書啊,看到這個話題時候,我正躺著床上看艾青的散文集,趁著五一長假期間喝點散文雞湯哈哈哈😂

散文是很美的文學體裁,我們每個人都讀過很多名篇散文~記得上學的時候,教科書📗裡我們都學習老舍的《濟南的冬天》,陶鑄的《松樹的風格》,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朱自清的《背影》等名家作品……當然,更有我現在正在看的艾情散文……

說起散文作品的體裁結構誰都知道吧,形散而神不散…這種文學作品體裁是記敘文和隨筆拓展延伸,也是小說和詩歌的外延,這幾種寫作方法很相近,只不過散文更趨向抒情,以第一人稱“我”為主線索展開……

名家散文的確是有心靈雞湯的感覺,回想起魯迅的《故鄉》的佳句:

“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

“他正在廚房裡,紫色的圓臉....... ”“閏土的心裡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雪地捕鳥、海邊撿貝殼、 月夜刺猹、看跳魚兒………”

散文雞湯很美,是詩、是畫、是音樂、讓我們徜徉散文心靈愛河,豐盈潤澤人生……

謝謝大家!五一勞動節快樂哦……



藝海拾貝001


“雞湯”很多都屬於現代散文類型,娓娓道來的一些人生感悟,與發表的一些散文類似。最大的區別是作者的散文都是自己的親身經歷,並引用具體事實佐證。“雞湯”大都比較空洞,起了一定的指導作用,但並沒有感人至深的效果。

像較早的魯迅、朱自清等文學大師的散文,都是以現實中的事物或者身臨其境的代入,由此延伸出自己的感悟或對社會現實的諷刺,讓讀者從中就能汲取營養,產生共鳴。《背影》敘事的寫法,簡單的描述了家庭變故中自己的父親的堅韌,以及對兒子深沉的愛。朱自清大師在散文中雖然沒有大篇幅的敘述自己對父愛的太多文字,但讀者們卻能從中體會到了朱老對老父親“背影”的父愛如山及一絲絲懷念之情。

“心靈雞湯”存在並得到推廣,自有他存在的道理。他的內核很多都具有哲學的指引,讓不同階層的人得以雨露均霑,對於涉世不深並傷痕累累的人來說,多讀讀“雞湯”還是有療傷的作用的。不可否認,這種類型的短文對社會也不存在危害性,最多算是一味“佐料”,讓不同的人各取所需,但切記過猶不及。至於是否能治癒自己,能從中得到多大的慰藉,也只有自己知道了。

要說此類短文屬不屬於文化範疇,我認為應該屬於,他是現代語言的一個分支種類。在倡導

百花齊放的年代,他並不是“雞肋”,各花入各眼,好的“心靈雞湯”確實能給人正能量,正向一隻柔柔的手撫摸著受傷的身軀,給你療傷給你溫暖。


一夢潤心


因為能對人的認知起到啟發,或者產生眼前一亮的感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