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組織的幼小銜接網課有沒有必要上?

愛太陽的星


疫情期間,幼兒園開展了停課不停學的線上教學活動。孩子們跟著家長一起來學習、遊戲,豐富了居家生活內容,孩子的學習不但也沒有耽誤,和家長一起來學習,還增進了親子感情。想想平時家長忙著上班,哪有時間陪伴孩子啊,疫情期間,在家長的陪伴下孩子們讀了大量的書,認識了很多的漢字。

在幼兒園的教學大綱裡,到了大班就開始增加了幼小銜接的內容,其他年級涉及不到。大班的課程裡,從上學期開始,關於識字和數學分解、組成、數字的書寫就已經開始了,這學期更是有所增加,這本是大班的學習任務,家長朋友們不必太焦慮這個事情。

家長朋友們在家可以做的就是:陪孩子多讀書,儘量認識更多的漢字。我的女兒大班的時候,對認字有了很強的慾望,每天走在街上她都會不停的問我廣告牌子上的字,門市牌子上的字,你只需要告訴她就好,她在自己看書的時候會有意識的看字讀故事。在教孩子識字時儘量不要單獨只教一個字,而是教詞語,用詞語說句子,這樣更能幫助他理解詞語的意思,進而快速的記住字。

在讀書的時候,和她討論一下說中的內容,讓她多講講書中的故事,這樣有利於她的口語表達,也有利於詞語的積累。日常生活中看到一個事物,讓孩子多描述一下,或者拋出一個話題,讓孩子多和你談談,孩子的眼界寬了,表達能力強了,對今後的寫作很有幫助。

對於數學,根據大班的教學目標,熟練書寫十以內的數字,會十以內的分解、組成,並學會十以內的加減法,能夠口述自編應用題。內容不多,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的訓練孩子,就可以了。

幼小銜接,不要過多的教授小學的知識。提前學會的孩子上了小學以後,都不認真聽講,而小學一到三年級正是培養上課聽講習慣的黃金時期,錯過了這個時期,你的孩子一旦好習慣沒有養成,今後的學習就會吃力了。隨著知識的增加,他原有的儲備不足了,新知識不會了,又不會學習了,成績自然會下降,孩子的自信心嚴重受挫,學習積極性就不高了。所以家長朋友不要過於心急,積極配合學校就好!


素素的平淡人生


大家好!我是阿丘,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我的職業是一名幼師,我很客觀的回答這個問題。

大家都知道,現在很多地方的小學初高中已經開學,但考慮到幼兒園孩子免疫力低下,極易被感染,所以遲遲不能開學。

在很多家長的認知裡面:學前教育不屬於義務教育範疇,人們對其存在性本就有爭議,不論孩子上或不上,差異都不大,拖一會也沒事兒。

幼兒園的網課模式,利弊兩面看

網上授課固然有好處,但從辯論角度來看,它的弊端要大於益處。

幼兒園大班的學業任務主要分成兩塊,一是熟悉規則,比如上課不能隨便亂跑,發言要舉手,不能大喊大叫等等,為上小學做準備;二是看文識字,增加閱讀量,學習基本的算術。

很明顯,這些東西單靠父母也可以教授,相對而言,網課的效果還不如家長在家教育。

總而言之,在我個人來看,幼兒園大班上網課,並不是什麼好決定,不過現實生活由不得我們反抗。既然沒得選擇,那還是將注意力放在“如何減少網課帶來的危害”上衡量,這樣既能保留益處,又能最大程度地削減弊端。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大家,謝謝!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36ce4d80e37c41cca8a66f23b88cac37

客家人阿丘


直接給出答案:完全沒有必要!聽我慢慢闡述這一現象:

不單是幼小,還是小升初,初升高都沒有這個必要。

我先申明,我不是針對網課,只是闡述自己真實看法。

先說初中高中的孩子,因我本人也是兩個孩子的父親,在關注親戚朋友間的孩子以及社會現象。我很肯定的負責任的說:成績好的永遠需要上補習班,成績太差的補也補不上。而對於中等水平的同學,補習效果也不大。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呢?)

好的同學有自己一套學習方法心得。成績差的是基礎太差,而中等的則是有些基礎,但沒掌握到學習技巧,所以上不去,也下不來。只能在中間徘徊。

而幼升小,根本就不是打基礎的階段。(好比蓋房子,你的先找個好地基,再打地基,再修樓。)而對於幼兒至一二兩級的孩子來說,只是找地基的階段。

這個階段的孩子,是一個感知認知,好奇世界的階段。、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曾提出孩子學習數學的最佳年齡在8-9歲,也就是三年級。而我國也曾試驗過三年級才開數學課的嘗試。結果是這些孩子數學並不差。

為何會是這種情況?因為孩子從出生那刻起,先發展的是語言方面,隨後才是思維。而對於三年級前的孩子,所有的思維運算都是個萌芽狀態。還不具備邏輯思維推理。

那既然數學不用銜接,那還銜接什麼呢?教孩子說話,教孩子唱歌跳舞?所以我說根本沒必要。

再者,細心的家長會發現,包括可以多留意身邊的一二三年級的孩子。幾乎都是語文好,數學差。究其原因,就是孩子抽象邏輯思維還沒發育健全。在細心觀察,即使當時孩子數學會了,隔幾個小時,在出一道類似的題,孩子又不會了。

以前叫補習班,現在叫銜接班。不得不佩服這些人對家長心理揣摩的如此到位。抓住家長的軟脅痛點。商業行為是花樣百出。

我女兒上高中,從沒補習,而且是市重點高中的“火箭班”。有這補習的時間,還不如讓孩子全身心的調節放鬆。在說個現象,上清華北大的孩子,學的快學的好,還有大把時間玩遊戲。最苦的是中等成績孩子。家長感覺有希望,生怕不補就掉隊。針對這情況,你要掌握知道孩子成績上不去的本質,是要針對性的去補,否則就是浪費時間。而銜接班的補課都是一對幾十人,你認為適合每個孩子嗎?再說我小兒子,三年級前,數學一直60多分。我從沒罵過他,也沒補過課。我只想讓他好好享受童年。而開學就四年級,就不能大意了!456年級數學就是打基礎的時候,包括英語也是。一旦沒打好,上初中就會有壓力感。

而打基礎的本質不是分數。家長別領會錯了。很多小學都100分的孩子,一上初中就吃力。原因在於,很多家長沒並教會孩子思考問題,提出問題及解決問題。是一種機械式的學習。要打開孩子思維思路,延展洞察力想像力,這才是基礎。

一個問題拋出來,孩子知道怎麼去思考,該從哪入手,關鍵在哪,要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才是基礎。這也就是學習方法技巧。懂的怎麼學,如何學。

所以,對於幼兒來說,讓孩子多嘗試不同事物,打開孩子眼界,接觸更多新鮮有趣的事情才是第一步。而不是過早的裝進學習的牢籠。只有孩子聽的多,見的多,玩的多,他的思維模式才更開闊,才更有益於以後的學習。

(關注瘦子爸爸筆記,分享更多育兒乾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