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夷陵之戰,曹魏趁機和東吳合作,能否把蜀漢一鍋端?

腐攸


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這在三國鼎立時期表現的尤為突出,只不過一部《三國演義》,讓人們對於歷史的認識有些偏差。如果我們讀歷史的話你就會發現,當時的國力對比,曹魏的實力最強,東吳次之,蜀漢最差。這種形式在蜀漢丟了荊州之後表現的尤為突出,劉備伐吳看似為了給關羽報仇,其實還是想打下荊州,奪回戰略上的主動。以利益為主線,我們分析這種情況似乎更合理。

蜀漢為了爭奪戰略上的主動發動戰爭

關羽發動襄樊之戰不但失敗,自己還丟了性命。有人說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是為了給自己的結義兄弟報仇,但是關羽219年被殺,劉備221年發動夷陵之戰這個時間跨度有點大。而且在戰爭初期,東吳方面還有些準備不足,這說明什麼?說明這兩年蜀漢並沒有要打這場仗的苗頭,否則東吳不可能一點消息都沒有。況且這場戰爭諸葛亮是不同意的,所以給關羽報仇只是個幌子。這只是劉備的一個戰略計劃罷了。

劉備失去荊州後,戰略上比較被動,而且在和曹魏的戰爭中也討不到便宜。加上劉備年齡越來越大,所以肯定會想在有生之年為劉禪留下更大的基業。既然打曹魏不行,那麼撿個相對軟的“東吳”打一打也是說得通的。假如劉備能夠重新奪回荊州,那麼就會爭回戰略上的主動權。

有人會說,劉備不能乘機滅了東吳嗎?我覺得有可能。也許會有人質疑,曹魏都沒能打下東吳,劉備有這個實力嗎?我們看下當時三國這時候的地圖就知道,曹操打東吳從北往南打需要渡江。劉備打東吳不需要渡江,而且劉備在長江上游,在地理上佔有一定的優勢。所以我覺得劉備發動這場戰爭的戰略意圖問題不大。


東吳不是沒有和曹魏合作

東吳在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時候,已經和曹魏有合作了。比如吳國和曹魏停止戰爭,然後在蜀漢交界的地區也有動作。但是蜀漢有諸葛亮、趙雲和魏延等坐陣,曹魏想突破漢中並不容易。況且當時曹操已死,曹丕剛上位要鞏固政權,不可能在這個時候舉傾國之力大動干戈。所以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劉備選在221年發動戰爭的時機不錯(曹操死於220年)。所以在這個時候,曹魏不太可能動用大規模的軍隊去和東吳合作。而小大小鬧,顯然對於劉備的計劃影響不大。

曹魏成人之美不如坐享漁利

劉備打東吳“交通便利”,那麼反過來一旦曹魏如果發動對蜀國的戰爭,那麼蜀國滅亡的幾率很大。但是相比漢中的複雜地形,東吳水路並進顯然入川更快。這樣的話蜀國滅了,東吳可能會乘機吃掉蜀國的大部分地盤。單從地理上來說這樣的東吳就具備了和曹魏抗衡的實力。曹丕顯然不願意給東吳做嫁衣。

當時的實力情況是隻有東吳和蜀漢聯合實力強於曹魏,曹魏顯然更希望這種局面維持,而不希望這兩個國家任何一個國家有能力和自己抗衡。相反,如果曹魏坐視吳蜀相爭,依據形勢採取行動是最好的選擇。如果雙方兩敗俱傷,那麼是曹魏最高興看到的。如果劉備有吃掉東吳之勢,那麼曹魏肯定會乘機支持吳國索取好處,不會坐視吳國滅亡,蜀國強大。同時曹魏也不會坐視吳國滅掉蜀國,因為曹魏同樣不希望吳國強大。所以東吳孫權反擊劉備追到白帝城適可而止是很明智的。

總結: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比我們想象的要複雜很多,大家都會想著自己國家利益的最大化。曹魏新主上位,需要政局穩定,在這個時候他們看著東吳和蜀漢打仗自己選擇旁觀牽制是最好的辦法。可以說在當時無論吳蜀誰勝誰負曹魏都擁有很大的主動權。東吳打了勝仗,但是是在自己的本土,所以基本沒撈到什麼好處。劉備損兵折將,元氣大傷,蜀漢從此一蹶不振。但是曹魏沒動一兵一卒卻從東吳拿到了大批的物質。話說到這裡,我想結果很明瞭,曹魏不會和東吳合作滅蜀的,但是如果合作,蜀國估計是撐不住的。


小崔聊收藏


因為關羽敗走麥城,為東吳所害,漢昭烈帝劉備在稱帝不到一年之際,便舉兵伐吳,試圖奪回失地,為關羽報仇。初期由於蜀國兵強馬壯,吳國難以抵擋,屢戰屢敗,在大都督陸遜的謀劃下,堅壁清野,固守不出,最終對峙在夷陵之地,由此引出了歷史著名的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持續了近一年之久,炎炎夏日的到來,使得蜀國將士苦不堪言,劉備不忍心看將士受苦,於是下令近林紮營,蜀營連綿近百里,乍一看劉備是宅心仁厚,但是為什麼久經戰陣的劉備會犯這種錯誤呢?劉備連營百里的行為,讓堅守了數月的陸遜看到了機會,夜黑風高夜,一把大火送蜀軍回到了四川。劉備也因此戰敗,最終病死白帝城。

相信很多人都很好奇,這時候的魏國在做什麼呢?其實魏國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此時的魏國,剛剛經歷了漢獻帝禪位,魏文帝即位的政治變動,王朝更迭。曹丕稱帝不過一年,內部不穩,魏國不像蜀國吳國,魏國建國以前都是在以大漢的名義治理國家,而蜀國吳國則是以劉備孫權為代表治理國家,不存在政治過度,這也是魏國此時難以伐蜀的一個原因。

在古代,任何一場戰爭都是需要提前謀劃數月甚至數年的,劉備貿然伐吳,出乎所有人的預料,魏國也是沒有想到的,此時哪怕在準備糧草兵馬,也需要大量的時間準備,大軍才能開拔,所以說可能並不是魏國沒有出兵,而是兵馬尚未出發,蜀國便兵敗夷陵了。

即使曹丕在這時候出兵伐蜀,那也是很難有成效的,劉備在漢中之戰之後,命令名將魏延把手漢中,夷陵之戰中,命令黃權抵防北魏,魏國大軍的一舉一動,是瞞不過蜀國的眼睛的,且不說魏軍能不能打過魏延,如果因為魏國的“圍魏救趙”,使得蜀國退兵,蜀吳兩國並未兩敗俱傷,這也是曹丕不想看到的。

所以說,魏國不是不出兵伐蜀,而是伐蜀的代價與利益比不上坐山觀虎鬥,與其勞民傷財,不如靜觀其變。

小四今天分享的內容就到這裡,關注小四,帶給你更多有趣的歷史內容。


小四帶您看趣事


夷陵之戰是在劉備即失荊州又失關羽之後發起的意在收復荊州的一場大戰,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的最後一戰,結果初出茅廬的書生陸遜火燒連營,志在必得的劉備卻以兵敗身亡而告終。

那麼在劉備兵敗之後,如果曹魏趁機和東吳聯合,能不能把滅亡蜀漢呢?答案是:不能。理由如下:

首先,劉備伐吳之前對曹魏防衛甚嚴,留馬超、魏延防守漢中,諸葛亮居益州調度,趙雲鎮守江州,江州位置特殊,既可支援漢中、永安,還可防衛東吳,拱衛益州。很多人的觀點認為趙雲不受劉備重用的論據就是劉備伐吳沒有帶趙雲,其實不然,江州重地乃是保證益州大本營不亂的根本,可見趙雲並不是不受重用,而且劉備伐吳之前首要考慮的依然是大本營的穩固,以致於劉備親征竟然沒有什麼像樣的大將和軍師,這可能也是劉備伐吳失敗的一個重大原因。

其次,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入蜀關卡易守難攻。曹魏想進攻蜀漢並不容易,劉備主打夷陵時,想必馬超、魏延必然採取守勢,而夷陵之戰結束得過快,以致於曹魏並沒有多少時間。

再次,曹魏與東吳聯合的可能性幾乎沒有,夷陵之戰之前,蜀漢勢大,曹魏並不知道蜀漢會敗,而且敗得那麼徹底,因此曹魏最開始的想法其實是趁亂偷襲東吳,坐山觀虎鬥的時候去搶蜀漢的勝利果實。作為三國中實力最強的一方,曹魏的目的從來都是要統一全國,所以不存在真心跟東吳聯合,而是有便宜就撿,沒便宜就看看戲,默默發展才是上策,畢竟曹魏經過連年征戰也是民生疲敝,急需修養生息,沒有速勝把握的情況下不會輕易的陷入戰爭的漩渦。

因此,即使曹魏與東吳聯合,也不能把蜀漢一鍋端,因為曹魏不能速勝,而趙雲率江州之兵守永安的情況下,陸遜也沒有把握能拿下,時間一長聯盟必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