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為什麼沒有鬼谷子的傳記?

一德格天1


敲黑板,《史記》是司馬遷出獄後寫的,司馬遷被宮邢,牢獄3年遇到大赦天下,出獄後的官職是中書令。什麼是中書令呢?

西漢中後期漢武帝改尚書令為中謁者令,《後漢書》:“尚方(書)令一人,千石。本注曰:承秦所置,武帝用宦者(亦用士人,如張安世),更為中書謁者令,成帝用士人,復故。”尚書令作為中書令屬官,在漢武帝時尚書由中書令負責,尚書令是中書令的謁者,故稱中書謁者令。

也就是說,中書令一詞,首次出現在漢武帝朝代,那時的全稱叫中書謁者令。謁——與進諫、陳述、告之有關。漢武帝時中書令由宦官擔任的,隸屬於皇帝的大總管,主要為皇帝寫寫東西,管理文件,傳遞封奏,每年薪酬為一千石。看上去雖然尊寵,但合法的政治地位並不高。有人說司馬遷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中書令,便他毫無尊貴之感,只是一位名義上的中書令。

也就是說,寫《史記》時,司馬遷不是史官了。中國曆代均設置專門記錄和編撰歷史的官職,統稱史官。各朝對史官的稱謂與分類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記錄類和編纂類兩者。史官剛剛出現的時候以及發展過程中的很長時間,這兩者是不大分別的,後來演化出專門負責記錄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館史官,前者隨侍皇帝左右,記錄皇帝的言行與政務得失,皇帝不能閱讀這些記錄內容,後者專門編纂前代王朝的歷史。

因此,身為中書令,不是史官的司馬遷寫《史記》,可能相當於自己寫一部書,而非代表國家擔當史官的職責。

因此,我們看到,《史記》文學方面比較突出,“無韻之離騷”,除了記錄歷史事件,更如一部文學作品。

遭遇了宮邢的奇恥大辱,司馬遷肯定對漢武帝有一些想法,並且,會不會導致三觀的變化呢?會不改改變了他的好多思想?

而且,寫這部書,和史官不一樣,司馬遷帶著自己的小情緒,對哪個人感覺良好,就寫。感覺不好,不想寫的,當然就不寫了。或者,缺少資料的,也寫不出什麼的,就不寫了。

司馬遷沒參加過鴻門宴,寫的那麼繪聲繪色,有添油加醋的成份否?

而且,有好多厲害的人,其實是可以寫的,不是沒有資料,為什麼不寫?大概就是個人原因,那時候也有三觀啊,幾千年來,社會雖然突飛猛進,但人性一直未曾改變。

再者,司馬遷還為一些刺客立傳?為什麼?刺客偉大嗎?好像比秦皇還感興趣。寫荊軻,這樣一個刺客,我不覺得有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這是在歌頌刺客嗎?以前史官的作品,國家歷史著作,有大書特書刺客的嗎?

因此,沒寫鬼谷子,並不意外,好多後人認為應該寫的,不一定寫。如果是你,你會和司馬遷寫的不一樣,沒準為一樓青樓的立傳呢,誰知道呢!


玄覽牧道


鬼谷子何許人也?

世外高人。

高人多避世人,不喜為外人所知,更不戀俗世浮華。

安於“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淡;

樂於“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悠然;

重於“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獨樂。

不遇明主,則如莊周夢蝶,寧願做爛泥裡搖尾的龜,也不做廟堂上供奉的殼。

倘遇明主,則似姜氏子牙,丟棄釣竿,以皓首出山,輔佐文王開創百年基業。

亦或如諸葛孔明,離草廬入繁華,執羽扇助玄德三分天下。

不管是道家的出世,還是儒家的入世,他們都青史有名、碑林有字、民間有傳。

再看鬼谷子,不是幾個如孫臏、龐涓、蘇秦、張儀的徒弟名頭較響,業績超牛,世人又有幾人知道鬼谷何人?縱橫何術?

如此鮮為人知,你讓太史公怎麼寫?

編嗎?他不會,也不符合他的調性。

再贅述一人,世人廣知劉邦,亦熟悉輔佐他的張良,可有幾人知道張良的師傅是誰?黃石公究竟是人是仙?

沒有記載,不是俗人。

不是俗人,便為仙人。





知行俠


開篇明義:

史記之中,有鬼谷子的記載,但無鬼谷子的傳記,原因涉及了史記、鬼谷子、和文化環境的三重因素。

史記中關於鬼谷子的記載

《史記·蘇秦列傳》中說:“蘇秦者,東周洛陽人也。東事師子齊,而習之於鬼谷先生。”

《史記·張儀列傳》:“張儀者,魏人也。始嘗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學術。蘇秦自以不及張儀。”

鬼谷子在史記中記載僅此而已了。《史記》被認為是正史,而西漢距離鬼谷子的年代非常之近。《歷史名人辭典》、《鬼谷子》、《東周列國志》、《文心雕龍》等多個重要歷史著作中發現對於鬼谷子更詳細的記載 。

那麼重點來了,為什麼史記不詳細記載並單列一個傳記給曠世縱橫家創始人——鬼谷子呢?

“鬼谷子不入史記傳記”之原因一:

——史記的列傳

史記,是一部紀傳體通史,但是紀傳體不代表給歷史上所有著名的人作一遍傳記。史記除了十表八書之外主要有:

  • 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
  • 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興亡)
  • 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蹟,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

鬼谷子,作為謀略家,不是帝王,不是貴族,雖然是重要人物,但不是人臣,不能做列傳。這是最重要的原因。

司馬遷《史記》索隱(即“索引”):“列傳者,謂列敘事蹟,令可傳於後世。”

“鬼谷子不入史記傳記”之原因二:

——鬼谷子的歸隱和佈局

鬼谷子同他弟子(蘇秦,張儀等)不同,他沒有直接參與到戰國紛爭的局勢裡面 ,換句話說,他實際乾的宏大偉業的事情,帶兵打仗也好,朝堂紛爭也好,起義謀略也好,幾乎沒有。

鬼谷子的作用其實一個旋鈕,通過他的弟子去給天下佈局,攪動著歷史的齒輪,然後天下紛爭大變。

傳記記錄無非就是每一個齒輪在歷史長河之中對於整個國家命運的實在影響,但是鬼谷子是老師,教出學生來,讓他們自己去謀略天下,攪動戰國,而絲毫沒有鬼谷子親自出手的時候。

這樣隱晦,以至於讓當時寫史記的司馬遷也不好直接拿出證據和史料說鬼谷子參與了什麼什麼事情。

“鬼谷子不入史記傳記”之原因三:

——司馬遷以及西漢環境

我們都知道司馬遷在漢武帝時期入獄,他忍辱含垢,發奮圖強,寫出“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記。

在這種環境下,史記寫出來肯定是要給皇帝看的,通過歷史經驗來成為今日變革的諫言。

既然是人寫出的,那就一定有侷限性:

  • 首先,列傳選取的人物都是主觀選取,比較符合司馬遷的歷史認知,也符合漢武帝的品味的。而鬼谷子這種陰謀攪動政治不安的角色,放到空前強盛的漢武帝時期,是非常不對,不能接受的。
  • 然後,史記,前前後後增補和刪減了不少,也有後人的插手,可能鬼谷子傳之前寫過,但是被後期刪去了,也未可知。
  • 最後,鬼谷子的史料材料可能真的不好找,一個隱士,歸於山林,沒有豐功偉業,很難寫。

我是巴斯特之瞳,喜歡可以關注,點贊,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