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後浪》所描述的和現實中年輕人狀態不符,你覺得對嗎?

水刃木聊文史


首先要定義一下:這是廣告還是祖國官方在五四青年節給青年的禮物?

其實視頻最後的官方“權威”媒體的出現,已經說明了很多問題。我覺得從這個層面講,就有點過了!

第一,現在挑戰大於美好

從學習,從工作,從生活,現代的青年的都面臨巨大壓力,雖然能各個渠道過的新知識,從祖先寶貴遺產中獲得更多精華!但擺在眼前的升學壓力,就業壓力!

還有買車買房結婚壓力,都遠遠大於社會的美好的!因為我們沒時間,反觀視頻中年的年輕人冒險,度假,購物,玩高達等等,都在描述青春在消費,享受!這怎麼可能是現在年輕的生活狀態?

第二,青年的定義模糊

其實如果按照年齡劃分,無論是社會的中流砥柱,還是嗶哩嗶哩的UP主們都在28-35以上,已經和青年擦肩而過!從這個角度講,這些人並不算青年!

從生命活力上講:只要還在努力的人,還在奮鬥的人都應該屬於青年!所以這裡把青年廣泛定義為只管享受和自我的少年!我覺得不符合!再說五四青年是18歲左右的孩子們,生活在特殊的年代,他們奮發圖強!

所以單純的說青年本身就是個問題,抗疫的年輕人,鎮守邊關的戰士,不斷探索的青年科學家等等這些才是真正的“後浪”!

第三,宣揚奮鬥和無悔的選擇才是正確的“五四青年”

因為對比,很多人也找來了北野武給日本青年的寄語:生命只有一次,落子無悔,可能會遇到很多苦惱,那就去奮鬥吧!

當今和平年代,奮鬥和青春無悔,才是青年還有的狀態!


平凡的世界NoName


說不符略顯絕對、片面,準確來說是與絕大多數的“後浪”們的實際處境不符。

視頻中的年輕人現代、時尚、前衛、科技感十足,個個都是光鮮亮麗,放佛新時代之驕子,儼然大中華之棟樑。殊可知,還有大量的八零後九零後甚至零零後,每日裡尚被一日三餐困擾,被一房之貸重壓,被一家生計奔波。

每個人的社會、生活、教育、家庭等背景不同,導致每個人發展、進步、創造的起點也必然不同。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理想狀態下機遇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但真正意義上的平等,談何容易!

龐大的農村人口隊伍和有限的城市資源,坐享其成的優越和背井離鄉的孤獨,這就是現實。我也是農村出來的,不是我看不起農村人,現實中我們確實沒有優勢,我們必須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犧牲,但也許終其一生,也不足媲美別人的起點。

總而言之,前浪對後浪的讚許、鼓勵和欣賞、認可是一件好事,但請不要片面,請顧及大多數人的平凡、普通、卑微甚至渺小。不要因為參天巨樹,就忽略了小草,畢竟那些普通的小草,也是大自然綠意盎然的一部分,一大部分!



一蓑寒雨


凡事總有例外,沒有隻是你沒有發現。

《後浪》裡不論是前浪對後浪的態度還是後浪現在的生活狀態、心理特徵,都是一個概況的結論。不可能是每一個人的狀態。只能是大多數人是這樣的,或者每個人或多或少的有這樣的狀態。

可能提問者看到的年輕人,是《後浪》中的特例,他們超越了這個狀態,甚至已經成了前浪,或者後浪中的佼佼者。自然也不符合現實的狀態。但是,我想提問者並不是表達這種意思。

可能提問者看到的年輕人,還不如《後浪》中年輕人,現實中他們終其一生還不及一些後浪的起點;他們意志消沉,成為浪中的沙子;他們疲於奔波,忙於生計,根本沒有時間考慮其他。但是,我依然認為,這些人只是少數,畢竟這個世界是屬於年輕人,但是世界的發展並沒有倒退,說明大多數的年輕人是好的,是像《後浪》裡描述的年輕人一樣。

可能提問者接觸的年輕人,身上體現《後浪》裡的年輕人特徵少。但是隻要關鍵地方、起決定性作用的地方的特徵一致就可以了。畢竟同一種性格可以有不同的表現。《後浪》也沒有細數現在年輕人的每一種特徵。

還是我之前在微頭條裡的那句話,當我們看到年輕人這裡不好,那裡不好的時候,可以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有問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