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餘年》中,範閒引用杜甫這首七律,究竟多厲害?

最近大火的《慶餘年》,不知道您看了嗎?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情節,便是範閒參加詩會。以一首杜甫的七律,戰勝所有才子,一舉成名。這首詩可謂是驚天地、泣鬼神,那這首詩到底好在哪裡?

《慶餘年》中,範閒引用杜甫這首七律,究竟多厲害?

《慶餘年》


看過的朋友一定知道,這首詩就是杜甫的《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杜甫是“詩聖”,水平擺在那,詩作當然令人驚歎。但是這首《登高》,卻是其中最為特別的存在。被譽為“七律之冠”,這是非常高的評價。真的有那麼好嗎?別說,還真是如此!

《慶餘年》中,範閒引用杜甫這首七律,究竟多厲害?

《慶餘年》


《慶餘年》中,範閒引用杜甫這首七律,究竟多厲害?

《慶餘年》


《慶餘年》中,範閒引用杜甫這首七律,究竟多厲害?

《慶餘年》

此詩寫景抒情交融得非常好,前四句是對秋天蕭瑟景象的描繪,後四句是對個人身世經歷的感懷。詩中所運用的比興、象徵等手法十分恰當。在《慶餘年》中,這首詩一完成,就被人們奉為神作一般。可人們也感覺到了一些不妥,劇中範閒是一位少年。詩中表達的情感,更像是一個垂垂老者,所以也讓很多人思考,這範閒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

這種思考是有道理的,杜甫作這首詩時,已經56歲。對於他來說,人生已經基本定型,沒有什麼改變的可能了。所以在秋天登上夔州高臺,眺望遠方時,心中感慨良多。一生的不得意,壯志未酬,心憂天下等等,這都是杜甫放不下的。回到這首詩本身,開頭就奠定了一個“哀”的基調。“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不僅有所見,還有聽覺。動靜結合,色彩對比鮮明,讓人一下就置身於杜甫所處的環境。“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前一句或是杜甫親眼所見,這是秋天的常見景象,落葉紛紛。

《慶餘年》中,範閒引用杜甫這首七律,究竟多厲害?

《慶餘年》

“不盡長江”不一定是杜甫親眼所見,但是卻更顯悲涼。“蕭蕭”“滾滾”加重了這種情緒,韶光易逝,只是自己卻未能實現抱負,實在是憾事!這兩句被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當之無愧!“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更是杜甫對自己身世的感慨,在天地間,萬里悲秋才是時常與我相伴的,悲涼之感更深。百年多病,卻獨自登上高臺。一個“獨”字,我們便知道了杜甫的處境。“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中的“艱”“難”“苦”“恨”四字,組合在一起,將杜甫心中的痛苦,壯志未酬的遺憾,年華逝去的無奈都展現出來。

《慶餘年》中,範閒引用杜甫這首七律,究竟多厲害?

《慶餘年》

後世的楊萬里、王世貞、王夫之等大家,都對杜甫這首《登高》評價甚高。所以古今七律第一,可不是平白說說的。在《慶餘年》中,範閒因為這首詩,一躍成為京都最有名的才子。在現實中,這也是杜甫最經典的作品之一,這首《登高》,你喜歡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