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槌瓶的猜想

北京陶瓷展廳的角櫃裡,有一件清康熙年制的“五彩劉海戲金蟾紋棒槌瓶”。

形制甚為經典:盤口,直頸,折肩,筒腹,圈足;寓意特別吉祥:劉海戲金蟾——步步釣金錢,財旺得很。


棒槌瓶的猜想

棒槌瓶的猜想

棒槌瓶的猜想

清康熙 五彩劉海戲金蟾圖棒槌瓶

“為什麼叫棒槌瓶呢?”

“因為很像古代女子捶洗衣服所用的棒槌。腦補一下:攥住細首,用粗壯的一端擊打,‘梆梆’之聲,不絕於耳,大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的陣勢。”

等等,如此解釋好像有不妥之處。

哪裡呢?搗衣。

此處的“搗衣”不是洗衣服,而是做衣服,確切地說是做寒衣。

在宋末元初棉花引進中國之前,古人穿的衣服是以葛麻為原料製作的——當然也有絲綢,但那是極少數富貴人家才穿得起的福羲國際送拍諮詢(135--44--70--59---59)。

葛麻堅韌耐磨,卻生硬冰冷,需要用棒槌在砧板上敲打柔軟平整,以便於裁剪、縫製,也才能跟裡絮貼合為一體。


棒槌瓶的猜想

棒槌瓶的猜想

棒槌瓶的猜想

南宋 牟益繪《搗衣圖卷》(局部)

製作冬衣,自然屬女紅的範疇。在日暮天寒的秋日裡,女子一邊趕製衣服,一邊記掛遠戍邊疆的良人——在宋代募兵制之前,軍士需自備給養——忙碌又憂心。

正如謝惠連在《搗衣詩》中所寫的那樣:“端飾高砧響,楹長杵聲哀。微芳起兩袖,輕汗染雙題。紈素既已成,君子行未歸。”

所以牟益的這幅詩意畫也是愁思滿目,沒有明亮的色彩,只以素淡的白描技法繪成。


棒槌瓶的猜想

棒槌瓶的猜想

棒槌瓶的猜想

清康熙 五彩刀馬人物紋棒槌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