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槌瓶的猜想

北京陶瓷展厅的角柜里,有一件清康熙年制的“五彩刘海戏金蟾纹棒槌瓶”。

形制甚为经典:盘口,直颈,折肩,筒腹,圈足;寓意特别吉祥: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财旺得很。


棒槌瓶的猜想

棒槌瓶的猜想

棒槌瓶的猜想

清康熙 五彩刘海戏金蟾图棒槌瓶

“为什么叫棒槌瓶呢?”

“因为很像古代女子捶洗衣服所用的棒槌。脑补一下:攥住细首,用粗壮的一端击打,‘梆梆’之声,不绝于耳,大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阵势。”

等等,如此解释好像有不妥之处。

哪里呢?捣衣。

此处的“捣衣”不是洗衣服,而是做衣服,确切地说是做寒衣。

在宋末元初棉花引进中国之前,古人穿的衣服是以葛麻为原料制作的——当然也有丝绸,但那是极少数富贵人家才穿得起的福羲国际送拍咨询(135--44--70--59---59)。

葛麻坚韧耐磨,却生硬冰冷,需要用棒槌在砧板上敲打柔软平整,以便于裁剪、缝制,也才能跟里絮贴合为一体。


棒槌瓶的猜想

棒槌瓶的猜想

棒槌瓶的猜想

南宋 牟益绘《捣衣图卷》(局部)

制作冬衣,自然属女红的范畴。在日暮天寒的秋日里,女子一边赶制衣服,一边记挂远戍边疆的良人——在宋代募兵制之前,军士需自备给养——忙碌又忧心。

正如谢惠连在《捣衣诗》中所写的那样:“端饰高砧响,楹长杵声哀。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纨素既已成,君子行未归。”

所以牟益的这幅诗意画也是愁思满目,没有明亮的色彩,只以素淡的白描技法绘成。


棒槌瓶的猜想

棒槌瓶的猜想

棒槌瓶的猜想

清康熙 五彩刀马人物纹棒槌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