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之後, 屍體無人收殮。 後來, 他的一個名叫約瑟的門徒想盡辦法才將耶穌的身體從十字架上取下來, 並用亞麻布裹好, 葬在墳墓裡。
但是, 幾天之後, 有人發現耶穌墓穴的墓門大開, 屍體不見蹤影, 門徒得到信息後跑去查看, 發現墓穴裡只剩下一塊包裹耶穌屍體的亞麻布。 耶穌的信徒們堅信, 耶穌復活了, 這一天後來成為基督教的重要節日——復活節。 為了紀念耶穌, 信徒們冒著危險把這塊布偷偷地藏了起來。 在後來很長的時間裡, 這塊布的下落成了一個謎。
耶穌裹屍布再一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是在1355年。 法國小城裡雷(Lirey)突然傳出消息, 在這裡, 竟然發現了耶穌裹屍布, 這個消息引起了轟動。 一時之間, 虔誠的朝聖者紛至沓來, 想要一睹曠世聖物。 虔誠的基督教信徒堅信這就是耶穌裹屍布, 在他們眼中, 包裹過耶穌屍體的布具有強大的力量。 1538年, 被移到意大利北部的都靈。 據史料記載, 在1647年的展出過程中, 因參觀的人數太多, 造成展廳空氣流通不暢, 竟有幾名信徒窒息而死。
1955年, 一名患上了骨髓炎的10歲英國小女孩, 在特許之下, 親手撫摸了耶穌裹屍布。 事隔不久, 竟然出現了戲劇化的一幕, 小女孩能夠慢慢地行走了。 這件事為“耶穌裹屍布”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使信徒們更加堅定地相信這塊耶穌裹屍布具有神聖的力量, 更加虔誠地對其頂禮膜拜。
但是, 關於耶穌裹屍布真偽問題的論爭始終沒有終止。 經過了幾百年的時間, 在20世紀80年代, 反對者終於發現了關鍵的證據, 來證明耶穌裹屍布是假的。
著名化學家沃爾特·麥克龍通過先進的科學儀器檢測出, 裹屍布上的顏色竟然是含有硅石、 黏土、 氧化鐵成分的土質顏料, 而這些顏料是中世紀畫家常用的,不是耶穌身上的液體分泌物或者塗抹在全身的油膏。 至於裹屍布上的斑斑“血漬”則是常用的硃砂, 除此之外, 屍布上並無任何其他血跡。 至於裹屍布上的人體形象, 說穿了不過是一幅手法高明的藝術作品。
後來經過梵蒂岡教廷的特批, 世界上最權威的三家科研機構: 英國牛津大學、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和瑞士聯邦技術研究所, 分別從裹屍布上採集了一小塊樣品, 通過儀器進行碳放射年代鑑定, 先後得出了相同的結論: 這塊布不是耶穌時代所用的織物, 而是中世紀的產品。 而耶穌是在公元初復活昇天的, 因此很顯然這塊布是偽造的。
但是此後, 在使用“微化學法”重新對裹屍布進行了取樣分析後, 又有人發現在1988年的實驗中, 三家實驗室的化驗樣品只不過是“都靈裹屍布”的一塊補丁,而新的鑑定認為, 主體部分要比這塊補丁早得多。
這使得本來漸趨明朗的“都靈裹屍布真偽”命題重新又陷入迷局。
但是, 進入21世紀後, 事情又有了戲劇性的發展。現在, 美國畫家莉蓮·施瓦茨也參與到這場爭論中來, 並針對都靈裹屍布的真偽提出了自己的理論。 她指出, 那塊麻布上面所謂的耶穌頭像不過是達·芬奇的自畫像, 是利用一種拙劣的攝影技術偽造的。 利用電腦掃描, 施瓦茨發現都靈裹屍布上的耶穌頭像與達·芬奇的自畫像擁有同樣的尺寸。 2009年年初, 施瓦茨利用同樣的技術將達·芬奇的另一幅自畫像與都靈裹屍布上的耶穌頭像進行了比對。 她表示: “他們的面部輪廓居然是吻合的。 這一發現令我感到極其興奮。 達·芬奇記錄的面部比例被用於偽造裹屍布上的耶穌頭像, 對此我深信不疑。 ”
此後, 英國第五頻道播出了一部紀錄片。 紀錄片認為, 是達·芬奇利用其頭部雕塑以及一個名為“暗箱”的攝影設備, 將自己的面部特徵“複製”到了裹屍布(由亞麻布製成) 上。 據推測, 達·芬奇是在一間暗室完成了整個造假傑作的。 他首先將裹屍布掛在一個框架上並塗上一層使其對光線敏感的物質, 此時的裹屍布如同一張膠片。 當陽光穿過牆壁上的一個鏡頭時, 達·芬奇的頭部雕塑便被投射到裹屍布上, 從而偽造了一幅永久性耶穌頭像。
都靈裹屍布研究員琳恩·皮克內特表示: “太不可思議了, 簡直令人難以相信。 偽造裹屍布的傢伙一定是一個異教徒。 他一定非常瞭解解剖學並且精通一門用於造假的技術。 這個傢伙幾乎愚弄了每一個人, 直到20世紀才被人揭穿。 ”
第五頻道的紀錄片指出, 當時的達·芬奇一定非常痴迷光學設備, 他在筆記中繪製了一些最為早期的暗箱草圖。 皮克內特指出: “如果達·芬奇知道, 在自己死後的500年, 一代又一代朝聖者仍然對所謂的耶穌頭像頂禮膜拜, 我想他一定會大笑不已。 ”
至此, 這樁千年謎案終於真相大白, 人們發現原來千年前的人, 也具有如此的“幽默”, 這恐怕是世界上最愚弄人的“學術造假”。
題材內容源於網絡,歡迎關注桐燈說諜戰:讀諜戰百味紛陳,扯奇聞雜談驚心。後面更多精彩希望大家留言評論點贊給老桐一點動力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