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父虐待女兒,只因自己童年如此?請停下家庭教育的連環車禍

今天看到一則新聞,臺灣新北市一名4歲女童慘遭生父虐待致死。遺體被發現時,女童全身遍佈近百條新舊傷痕,腿骨斷裂並貫穿皮膚,雙眼圓睜無法閉合。無法想象,究竟是怎樣的父親才能對女兒下如此毒手?然而女童父親的律師卻辯稱:以為骨折不會死,因為施虐者小時候也經常這樣!

我們姑且相信這位律師的辯解吧。據他稱:這位父親與女友未婚先育,孩子由他照顧。他小時候家庭條件不好,父母均用打罵教育。而當受害女童因看不到母親常常哭鬧、不愛吃飯時,他才會依照以前的打罵方式教育女童,若他從小沒有被灌輸“要打才會乖”的觀念,也就不會發生如此悲劇。

若果真如此,那麼這場慘案的根源,在於不健康的原生家庭。

生父虐待女兒,只因自己童年如此?請停下家庭教育的連環車禍

01

對於案件中施虐的父親,有一個專門的詞來形容他這種類型的父母——“身體虐待型父母”。

這樣的父母都極度缺乏對沖動的控制力,只要有負面情緒需要發洩,他們就會選擇對孩子動粗。至於這種行為會對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傷害,他們幾乎毫無意識。體罰孩子已然成為他們對抗自身壓力的慣性做法。

身體虐待型父母往往自己就成長於充滿暴力的家庭,他們成年後的大部分虐童行為正是他們童年體驗和感悟的重演。他們的角色榜樣就是曾虐待自己的父母,而暴力就是他們學會的解決問題和發洩情緒的唯一手段。

他們從受虐者,變成了施虐者。

生父虐待女兒,只因自己童年如此?請停下家庭教育的連環車禍

02

在這起虐童案中,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角色——孩子的奶奶。她雖發現女童受重傷,但擔心虐童案件曝光後,通緝中的兒子也會被發現,放任她傷勢惡化,延誤就醫時間和機會,最終導致女童因敗血性休克死亡。她也因共犯身份被判無期徒刑。

在身體虐待型家庭中,需要為傷害負責的不僅僅是主動實施暴力的虐待者,還有那些因恐懼、依賴或者努力維持家庭現狀等原因,默許暴力發生的人。他們被稱為“被動的虐待者”。

女童的奶奶默許了自己兒子的暴力行為,不難推斷,她早年也一定默許過自己丈夫對兒子的暴行。殊不知,她的沉默,只會讓自己的兒子產生更大的混亂。

除了面對暴力時孤立無援、缺乏保護的感覺,受虐者可能還會試圖保護沉默的“被動虐待者”,因為他會以為對方和自己一樣無助。

生父虐待女兒,只因自己童年如此?請停下家庭教育的連環車禍

03

“身體虐待型父母”只是不健康原生家庭中的一種。

心理學家、心理諮詢家武志紅先生有一句話:“你的所有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灰暗的感受。”

有人總是懷著一股無名之火,是出了名的暴脾氣。有人沉迷工作,忽視了家庭。還有人對自己越親近的人,越難以相信。

我們試圖從自己身上尋找這些灰暗情緒的根源,卻常常一無所獲。因為這些感受,很可能來自於我們的原生家庭,來自我們與父母的關係。

有人在網絡上做了一個“父母最讓你不能忍受的行為”調查,排名前三項的分別是:

  • 貶低打擊嘲諷子女
  • 拿別人家的孩子來“刺激”子女
  • 認為自己總是正確的

在很多原生家庭,這些幾乎是每天都會上演的“小事”。所有的父母都難免偶有不足之處,能夠滿足孩子所有情感需求的父母是不存在的。

生父虐待女兒,只因自己童年如此?請停下家庭教育的連環車禍

04

如果父母在平時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和理解,大部分孩子還是可以原諒他們偶爾的怒氣爆發的。

但也有很多家長,他們的負面行為模式是持續存在的,始終支配著孩子的生活。

高考狀元是“別人家的孩子”,從來不會讓人失望。而成績不太理想的孩子,可能會經常從父母口中聽到:“你看看誰誰,成績多好,再看看你,都學哪裡去了!”

對於這種不斷貶損、傷害孩子的父母,美國心理學作家蘇珊·福沃德博士用“有毒”一詞來描述他們的共性。

這些父母加之於孩子的情感傷害,就像化學毒素一樣蔓延至孩子的整個身心,而孩子遭受的痛苦也會隨著成長不斷加深。

生父虐待女兒,只因自己童年如此?請停下家庭教育的連環車禍

05

對一個毫無防範、依賴父母的孩子來說,面對父母的打罵,很容易覺得自己做了“壞事”在先,惹得父母發火是理所當然的,並因此感到愧疚。

為了能減輕自己內心的痛苦,子女常常會下意識建立一種“否認”的心理防禦方式。

比如藉助虛假的現實來極力縮小、否定痛苦的生活經歷所產生的影響,甚至能讓自己忘記父母曾經的所作所為。

以此來避免父母神聖地位和完美形象崩塌帶來的強烈失落感和負罪感。

除了“否認”,還有一種稱為“合理化”的心理防禦機制。

是用“充分的理由”來對事情做出解釋,以排除令人痛苦不安的可能性,以此將不可接受的事情變為可接受的。

但無論何種心理防禦機制,都只是暫時性的表象,孩子內心深處永遠都藏著事情的真相。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生父虐待女兒,只因自己童年如此?請停下家庭教育的連環車禍

06

如果不採取及時的“解毒”措施,孩子會帶著受損的自信和自尊長大,很難建立起一個積極的自我形象,繼而在人際關係、事業或家庭各個方面受損。最後,在不健全的人格影響下,變成新一代的“有毒”父母。

父母的言行裡,藏著孩子的認知。孩子的命運裡,載著父母的重量。

有毒的家庭體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追尾,其惡劣影響會代代相傳。

生父虐待女兒,只因自己童年如此?請停下家庭教育的連環車禍

因此,若你正在成為“有毒”的父母,請趕快停下,為你的孩子修補自尊。若你曾經在“有毒”的家庭長大,請鼓起勇氣,回顧過去的傷痛,治癒它,找回被剝奪的自信與尊嚴,不要讓毒素繼續蔓延。

作者介紹:毛線球,有貓伴讀的執筆者,分享閱讀偶得,記錄平凡生活中的小靈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