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父虐待女儿,只因自己童年如此?请停下家庭教育的连环车祸

今天看到一则新闻,台湾新北市一名4岁女童惨遭生父虐待致死。遗体被发现时,女童全身遍布近百条新旧伤痕,腿骨断裂并贯穿皮肤,双眼圆睁无法闭合。无法想象,究竟是怎样的父亲才能对女儿下如此毒手?然而女童父亲的律师却辩称:以为骨折不会死,因为施虐者小时候也经常这样!

我们姑且相信这位律师的辩解吧。据他称:这位父亲与女友未婚先育,孩子由他照顾。他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父母均用打骂教育。而当受害女童因看不到母亲常常哭闹、不爱吃饭时,他才会依照以前的打骂方式教育女童,若他从小没有被灌输“要打才会乖”的观念,也就不会发生如此悲剧。

若果真如此,那么这场惨案的根源,在于不健康的原生家庭。

生父虐待女儿,只因自己童年如此?请停下家庭教育的连环车祸

01

对于案件中施虐的父亲,有一个专门的词来形容他这种类型的父母——“身体虐待型父母”。

这样的父母都极度缺乏对冲动的控制力,只要有负面情绪需要发泄,他们就会选择对孩子动粗。至于这种行为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伤害,他们几乎毫无意识。体罚孩子已然成为他们对抗自身压力的惯性做法。

身体虐待型父母往往自己就成长于充满暴力的家庭,他们成年后的大部分虐童行为正是他们童年体验和感悟的重演。他们的角色榜样就是曾虐待自己的父母,而暴力就是他们学会的解决问题和发泄情绪的唯一手段。

他们从受虐者,变成了施虐者。

生父虐待女儿,只因自己童年如此?请停下家庭教育的连环车祸

02

在这起虐童案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孩子的奶奶。她虽发现女童受重伤,但担心虐童案件曝光后,通缉中的儿子也会被发现,放任她伤势恶化,延误就医时间和机会,最终导致女童因败血性休克死亡。她也因共犯身份被判无期徒刑。

在身体虐待型家庭中,需要为伤害负责的不仅仅是主动实施暴力的虐待者,还有那些因恐惧、依赖或者努力维持家庭现状等原因,默许暴力发生的人。他们被称为“被动的虐待者”。

女童的奶奶默许了自己儿子的暴力行为,不难推断,她早年也一定默许过自己丈夫对儿子的暴行。殊不知,她的沉默,只会让自己的儿子产生更大的混乱。

除了面对暴力时孤立无援、缺乏保护的感觉,受虐者可能还会试图保护沉默的“被动虐待者”,因为他会以为对方和自己一样无助。

生父虐待女儿,只因自己童年如此?请停下家庭教育的连环车祸

03

“身体虐待型父母”只是不健康原生家庭中的一种。

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家武志红先生有一句话:“你的所有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灰暗的感受。”

有人总是怀着一股无名之火,是出了名的暴脾气。有人沉迷工作,忽视了家庭。还有人对自己越亲近的人,越难以相信。

我们试图从自己身上寻找这些灰暗情绪的根源,却常常一无所获。因为这些感受,很可能来自于我们的原生家庭,来自我们与父母的关系。

有人在网络上做了一个“父母最让你不能忍受的行为”调查,排名前三项的分别是:

  • 贬低打击嘲讽子女
  • 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刺激”子女
  • 认为自己总是正确的

在很多原生家庭,这些几乎是每天都会上演的“小事”。所有的父母都难免偶有不足之处,能够满足孩子所有情感需求的父母是不存在的。

生父虐待女儿,只因自己童年如此?请停下家庭教育的连环车祸

04

如果父母在平时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理解,大部分孩子还是可以原谅他们偶尔的怒气爆发的。

但也有很多家长,他们的负面行为模式是持续存在的,始终支配着孩子的生活。

高考状元是“别人家的孩子”,从来不会让人失望。而成绩不太理想的孩子,可能会经常从父母口中听到:“你看看谁谁,成绩多好,再看看你,都学哪里去了!”

对于这种不断贬损、伤害孩子的父母,美国心理学作家苏珊·福沃德博士用“有毒”一词来描述他们的共性。

这些父母加之于孩子的情感伤害,就像化学毒素一样蔓延至孩子的整个身心,而孩子遭受的痛苦也会随着成长不断加深。

生父虐待女儿,只因自己童年如此?请停下家庭教育的连环车祸

05

对一个毫无防范、依赖父母的孩子来说,面对父母的打骂,很容易觉得自己做了“坏事”在先,惹得父母发火是理所当然的,并因此感到愧疚。

为了能减轻自己内心的痛苦,子女常常会下意识建立一种“否认”的心理防御方式。

比如借助虚假的现实来极力缩小、否定痛苦的生活经历所产生的影响,甚至能让自己忘记父母曾经的所作所为。

以此来避免父母神圣地位和完美形象崩塌带来的强烈失落感和负罪感。

除了“否认”,还有一种称为“合理化”的心理防御机制。

是用“充分的理由”来对事情做出解释,以排除令人痛苦不安的可能性,以此将不可接受的事情变为可接受的。

但无论何种心理防御机制,都只是暂时性的表象,孩子内心深处永远都藏着事情的真相。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生父虐待女儿,只因自己童年如此?请停下家庭教育的连环车祸

06

如果不采取及时的“解毒”措施,孩子会带着受损的自信和自尊长大,很难建立起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继而在人际关系、事业或家庭各个方面受损。最后,在不健全的人格影响下,变成新一代的“有毒”父母。

父母的言行里,藏着孩子的认知。孩子的命运里,载着父母的重量。

有毒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生父虐待女儿,只因自己童年如此?请停下家庭教育的连环车祸

因此,若你正在成为“有毒”的父母,请赶快停下,为你的孩子修补自尊。若你曾经在“有毒”的家庭长大,请鼓起勇气,回顾过去的伤痛,治愈它,找回被剥夺的自信与尊严,不要让毒素继续蔓延。

作者介绍:毛线球,有猫伴读的执笔者,分享阅读偶得,记录平凡生活中的小灵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