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

創業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

創業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

有的人認為很神聖很偉大,也有的人認為創業很苦逼很悲催。其實創業要做的事就是“做買賣”,做出一個有人願意買的產品,找到一種方法把產品源源不斷地賣出去。

曾經有朋友在微博上徵集對創業的定義,我也給過一個描述,我說創業就是:(1)對某某方向有痴迷的夢想。(2)在個人興趣、個人特長及市場需求之間找到一個“產品點”。(3)組建一個團隊。(4)調動團隊內外的全部資源圍繞這個“點”死磕。20年前,人們把做企業的稱為“倒爺”、“個體戶”,言辭之中頗有貶低意味。如今,很多人又喜歡使用各種絢麗的詞彙來描述創業,例如“偉大”、“英雄”等等,其實根本不必如此,創業就是創業,不論你從哪個角度描述都只是“做買賣”而已,只是一種生活方式。

有的人天生是為戶外而生的,喜歡一個人揹著行囊去跋山涉水。對他而言,山珍海味都比不上在野地裡宿營煮的一包方便麵;有的人是為創業而生的,他們不滿足於朝九晚五的生活,更不滿足於20歲就看到60歲的工作,他們寧願食不果腹,也要去選擇充滿不確定性的創業生活;有的人喜歡穩定,不想擔那麼大責任,甚至寧願工資低一點,也要責任小一些、壓力小一些。

創業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

大家喜好不同、選擇不同而已,都是一種活法。不管你選擇哪一種生活方式,日子每天還是要過,事情每天還是要做,年齡每年還是要增長,其實並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有你喜歡不喜歡的分別。

但不可否認,創業是和平時期最絢麗的一種生活方式,創業一年,你能體會到的辛酸苦辣、悲歡離合等於循規蹈矩的五年甚至十年!所以套用一句電影臺詞:如果你愛一個人,就讓他去創業;如果你恨一個人,也讓他去創業吧。

創業是我喜歡的的生活方式,因為我堅信,我們不能拓展生命的長度,但是我們可以拓展生命的深度和廣度,而創業,就是拓展生命的深度和廣度的最佳途徑。

從開始創業的第一天起,你就要學會享受創業過程,創業是創業者終生的事業,只要生命不息,你對企業的牽掛和責任感就不會停止。所以,千萬不要有等創業成功後享受生活的想法,一旦你開始創業,你永遠不可能有停止的那一天,除非你退休,否則你總是這山望著那山高,永遠停不下來。

創業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

創業的複雜程度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很多人往往因為有一技之長就想創業,其實專長和創業完全是兩碼事。對於一個廚師而言,打工是做菜,創業是開餐廳。對於一個程序員而言,打工是寫代碼,創業是辦公司。開餐廳也好,辦公司也罷,都遠比做菜和寫代碼要複雜很多。所以,不是會做菜就可以開菜館,不是懂技術就該辦高科技公司。

創業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我們要面對的不僅僅是招人、用人、管理人、開除人,你還必須面對研發、製造、銷售、代理商、供應商……同時你也躲不開工商、稅務、融資……

創業註定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只有走出去,你才知道哪條路走不通,只有知道哪條路走不通,你才可能知道哪條路走得通,最終找到一條走得通的路你就成功了。

創業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

為夢想而創業

偉大的創業都源於偉大的夢想,我們都應該堅信人生是一場體驗,有夢想就要去嘗試,只有夢想值得我們去嘗試。

作為創業者要記住三句話:

第一句是,做個好人,這是最基礎的也是最重要的,如果說人生有捷徑,做好人就是人生的捷徑。做一個好人,不僅心安理得,不僅半夜不怕鬼叫門,而且時間越久別人越會認可你、喜歡你,願意和你合作,願意幫助你,你的路會越走越寬。

第二句是,做自己喜歡的事,做你想做的事,過你想過的人生,人生的路沒有對錯只有你喜歡不喜歡。正如喬布斯所說:“人的時間都有限,所以不要按照別人的意願去活,這是浪費時間。不要囿於成見,那是在按照別人設想的結果而活。不要讓別人觀點的聒噪聲淹沒自己的心聲。最主要的是,要有跟著自己的感覺和直覺走的勇氣。”

第三句是,去追逐你的夢想吧,只要不違背普世價值,結果成敗又如何?過程本身就是意義。

在我看來,人生最大的悲哀,是當我們老了抱著兒孫玩耍時講不出自己當年的故事。人生更大的悲哀,在於當我們瀕臨死亡時,有太多的事情還沒去做,有太多的體驗還沒體驗到。

而創業,就是一種最大限度擴展你生命體驗的生活方式。

那些“錯誤”的創業理由

如果你不是一個天生喜歡創業生活方式的人,如果你沒有創業夢想,千萬不要創業。因為一旦開始創業,就意味著你要開始承擔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公司一開門你就對員工、對合作夥伴、對投資人、對企業涉及的方方面面的人有了責任。如果公司做大了,你又增加了社會責任。如果一不小心躋身行業龍頭企業的行列,你又多了份行業責任。企業越大你的責任越大,這些責任絕對不是一時衝動就能承擔得起的,只有那些懷著創業夢想的天生創業者才可能擔負起來。

對大多數人而言,選個適合自己的職位打工是本分。對於打工者而言公司分為四種:

第一種是公司有前途個人沒前途。

第二種是公司沒前途個人也沒前途。

第三種是公司沒前途個人有前途。

第四種是公司有前途個人有前途。

第四種公司充滿活力,個人能力也可以盡情施展,是最佳的打工選擇。如果你想過很舒服的日子,最好不要創業。在第三種和第四種中選擇一家公司去打工,可以收入穩定,生活體面。

現在很多創業者把上市當作創業目標,甚至把何時上市當作創業目標,這固然有社會浮躁的一面,也是因為資本的介入把回報的貪婪傳染給了創業者的緣故。這種觀點是非常錯誤的,上市絕不是創業的目標,甚至很多企業根本不適合上市,能夠上市的企業只是極少的一部分,如果你是為了上市而創業,你多半會失望。

創業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

經常聽到有人大講為了實現自我價值而創業,為了給社會創造財富、為社會創造就業機會而創業,我認為這些人如果不是唱高調就是走火入魔了。這些都是創業成功之後的“果”,絕非創業的“因”。

不要為了就業而創業。創業比打工難百倍,打工只要專才就可以了,而創業需要的是全才。打工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事,創業是在社會的最底層行走。打工是當孩子,創業是當家長。當孩子是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有父母為自己鋪墊好方方面面的環境;當家長,沒有人照顧你,你必須照顧別人,再苦再累也得忍著,再大的問題也得去想辦法,天塌下來也不能躲,必須站在那裡撐起一片天。因此,將“創業”當作“就業”途徑,實在是錯得離譜!

應屆生尤其不適合創業。金融海嘯時,有人呼籲大學生創業以解決就業難的問題。媒體採訪我時我明確表態說這種說法是不負責任的。試想,一個大學生如果連工作都競爭不到卻要去創業,相當於讓一個生活尚不能自理的小孩去養育另一個小孩,其結果可想而知。 應屆生去創業絕大多數只能幹最低端的職業,是攤煎餅還是送報紙?我沒有看不起這些工作的意思,但是我認為如果一畢業就去創業,會直接降低自己的社會交往層次,會喪失很多事業機會,而且這個過程是不可逆的。除非是極個別的天才,否則對於絕大多數大學生而言,畢業進入一家企業,接受正規化的職業訓練是正途。如果經過一兩年的訓練,再出來創業,則從管理經驗、人脈、眼界上都有好處。

我回想自己的職業經歷,雖然有過7年的工作經驗,還是比較遺憾未曾在大公司打過工,更沒有做過任何管理職務。創立雲思科公司時導致很多的管理方式需要自己去悟,去偷師學藝,走了很多彎路,導致一敗塗地。如果可以選擇,最理想的職業道路是本科即可,不必讀研究生(除非你想做學問),本科畢業走出校門進入大公司工作兩三年,然後進入小公司或者去創業。我不贊成在大公司待太久,我認為在大公司待5年以上的人基本就廢了,進入眼高手低一群,成了溫室裡的小白鼠,生存能力退化,卻又自視很高。這樣的人一旦離開大公司的環境,身上的品牌光環退掉之後,基本上就是“雞肋”,一定會跌跟頭的。

創業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

創業要趁早

想創業,有想法就要行動,想是不會有任何結果的。現代社會一切都是快節奏的,你的想法可能別人很快就會想到,早一點開始沒有壞處。不要幻想把一切準備好再出發,因為你永遠都準備不完。

創業是一步一步幹出來的,不是想出來的,與創業能力和創業條件相比,行動更為重要。我一貫認為,人和人之間的競爭絕大多數情況下根本到不了比拼能力的那一步,50%的人只是想想根本沒有行動,行動的人中一大部分遇到第一個阻力就放棄了,堅持下來的人在長期層出不窮的問題面前大部分都打了退堂鼓,所以很多時候你行動了、你堅持下來了,就是“剩者為王”了。

作家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創業也是一個道理。當青春消逝,不管是精力還是激情都開始走下坡路時,創業的難度就更大了。我們在沒有太多的人生成見與拘束時,會充滿創造的激情與勇氣。

創業是一個體力活兒,熬夜、加班是平常事,尤其是創業初期,僱不起人也僱不到合適的人,很多事都需要創業者親力親為,對體力是一個巨大的考驗。越早行動,體力精力越好,越多的時間在手,到達勝利彼岸的機會就越大。有權威研究表明,在硅谷有47%的企業是由年齡不到30歲的創業者創立的,企業的市場價值越高,其創始人的年紀反而越年輕。事實上,美國市值超過5億美元的初創企業中,有67%的創始人年紀都低於30歲。

人生不過百年,可用來做點兒自己喜歡的事的時間就更少了。20歲之前基本上在學習,60歲以後精力越來越少,中間40年扣除吃飯睡覺遊戲的時間,真正能幹點兒事的時間其實是很少很少的。

不要猶猶豫豫患得患失,想做就立刻去做吧!有創業夢想就去闖蕩吧!不管成功還是失敗,你失去的只是畫地為牢和坐井觀天,如果成功,你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