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就像放风筝:你需要乘着情感的狂风,握紧规则的长线

每次朋友开玩笑说我的职业是作家时,我都恨不得找个地缝钻下去。因为我深知,我目前的写作水平与“作家”两个字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即使参加过诸多写作课程,写过无数篇新媒体文章,我依然是写作领域里的一个小学生。每当与别人谈起工作时,我绝不敢用“作家”二字形容自己,而是向对方明确表示我是个写手、写作者、自由撰稿人、XX文章的作者……

说出来不怕大家笑话,我也有过作家梦。我曾经尝试写一部小说,但是开头不久之后就遭遇了瓶颈,再也无法让故事进行下去。于是我只好暂时搁置这个梦想,然后广泛阅读相关书籍,从头学起。

在我读过的教授小说写作的书籍中,若论影响与实用性,艾丽斯·马蒂森的《写作课》当之无愧可排在前三位。

写作就像放风筝:你需要乘着情感的狂风,握紧规则的长线

《写作课》的副标题是“何为好,为何写不好,如何能写好”。它是一本详尽的小说写作指南,集趣味性、文学性、实用性于一体。书中不仅介绍了小说写作的各种方法与技巧,还点明了大部分人在创作时常见的误区。每一个理论要点都配以具体的作品进行详细解读,可谓是手把手地指导读者构筑作家梦。《图书馆杂志》评价说:“这本书给人一种在作家工坊里互相交流的感觉”。

作者艾丽斯·马蒂森是哈佛大学文学硕士、作家、写作课教师。曾在耶鲁大学、布鲁克林学院等地教授写作课程,有着二十多年的执教经验。不仅如此,她还出版过多部短篇小说集和长篇小说,曾获得过美国最佳短篇小说奖、欧·亨利短篇小说奖、小推车奖等。

整本书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讲述了如何运用常识积累素材;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塑造人物的技巧;第三章分析了短篇小说与长篇小说的区别;第四章比较偏重作家心理层面,提供了讲故事顺利进行下去的几个方法;第五章则着重讲解修改、出版等方面的注意事项。

任何水平的创作者都可以从中识别出自身潜在的问题,并得到解决方法。

写作就像放风筝:你需要乘着情感的狂风,握紧规则的长线

一、优秀作家必须具备虐待才智

纪伯伦曾经说过:如果你要写作(只有圣人才晓得你为什么要写作),你必须有知识、艺术和魔术——字句的音乐的知识,不矫揉造作的艺术,和热爱你读者的魔术。

但艾丽斯·马蒂森在《写作课》一书中指出,除了知识、艺术和魔术,以及人们常说的灵感和耐心,优秀的作家还必须具备一种特质:虐待才智

很多作者在写小说时,不愿意全力制造冲突,而是过分努力地刻画人物形象,或者是进行大量的景物描写。为了让故事进行下去,他们也会为主角制造一些小麻烦,但总体上却刻意维持着“一切看起来都很OK”的状态。

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类作者的心理的话,那就是保护欲泛滥。而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作者无法分清人物特质与人物特质的呈现方式,因而没能将情感“嵌”在具体的行动之中。比如他们往往为人物安排大量的心理描写,而不是用人物的行动来诠释他此时时刻的感受。

二是他们担心那些虚构出来的坏事情会在现实中应验。这类作者在创作时有个典型的特征,就是塑造人物时习惯以自身或亲朋好友为原型。

但是,麻烦和冲突才是故事的灵魂,小红帽就该遇见大灰狼。保护欲泛滥的作者写不出精彩的故事。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艾丽斯·马蒂森建议作者要学会养成虐待才智,让笔下的人物去以身犯险、饱经沧桑。只有这样,故事才能具有真实性和吸引了。

写作就像放风筝:你需要乘着情感的狂风,握紧规则的长线

二、如果灵感不来,那就去找它

提到写作,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就是如何寻找灵感。现代惊悚小说大师斯蒂芬·金曾说:

“世上没有点子仓库,没有故事中心,也没有畅销书埋藏岛;好故事点子真的来自乌有之乡,凭空朝你飞过来。”

按照他的说法,作家能做的似乎只有原地等待。可即使是产量颇高的作家,偶尔也会被灵感“放鸽子”。这时该怎么办呢?

艾丽斯·马蒂森建议我们,应该“从现实世界中搜寻那些产生可观影响的事件,而不是那些仅仅改变了主观感受的事件。

简单来说,就是当灵感没有如约而至时,你要积极地采取行动去寻找它。具体做法如下:

1.把自己代入到人物的处境,思考可能发生的事情。选择一个特定的情节,然后将有可能推进故事发展的小插曲全部罗列出来,然后从中筛选。

2.通过任意性练习活跃思维。比如,规定作品中的下一个情境中要包含某一特定物品,某个新闻事件,或者是翻开字典看到的第一个词语等等。

3.换个环境,独处一会,然后随心随欲地乱写一通,把脑海中的所有念头全部记录下来。

4.接受一些艺术熏陶,比如欣赏画作,观察雕塑,聆听音乐等。

5.去超市转转,寻找能激发出创作灵感的目标人物,以他们身上的特别之处为起点,虚构一段故事。

6.如果担心一直观察别人会带来麻烦,也可以自行想象两个从楼道里走出来的人,然后对他们的情况展开想象。

如果以上方法都没有帮助,那就无所事事地发发呆吧。不必担心浪费时间,因为灵感有时候也喜欢玩捉迷藏,当你找累了,它才会得意地现身。

写作就像放风筝:你需要乘着情感的狂风,握紧规则的长线

三、创作长篇小说,不妨试试“采石场”笔记

艾丽斯·马蒂森在《写作课》一书中,提到了自己特别喜欢的一部长篇小说——《米德尔马契》。这部小说的作者是乔治·艾略特,英语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除了作品本身的伟大之外,乔治·艾略特在创作《米德尔马契》时使用的“采石场”笔记,也非常具有借鉴意义。

“采石场”笔记主要包含了以下几方面内容:

1.阅读笔记。《米德尔马契》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男医生,为了更好地刻画这一形象,艾略特广泛阅读了相关的医学资料,并将所有感兴趣的内容详细记录了下来。

2.地图。艾略特将米德尔马契小镇及周边村庄的位置粗略地画了出来。

3.人物关系列表。把所有有关联的人物用列表标示出来,不仅可以避免处理多个人物时导致混乱,还可以根据情节灵活地调整人物关系。

4.事件年表。这张表标注了小说中各个事件的年份,使得情节更加清晰有序。

5.人物生平履历。艾略特为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写了一份生平履历,把相关事件按照人物生活进程排序,以此来增加悬念的合理性。

“采石场”一词在《牛津英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以开凿和爆破等方法获取建筑及其他用途石材的露天开采场地。

艾略特将自己的笔记戏称为“采石场”,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它是一座取之不竭的宝藏,随时可以在其中找到有用之材;二是因为它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打磨掉杂乱无章的表层就会呈现出清晰的纹理。

这种创作方法适用于很多大型脑力工作,因为它兼具组织性与灵活性,能够同时调动理性及非理性思维。

写作就像放风筝:你需要乘着情感的狂风,握紧规则的长线

艾丽斯·马蒂森在《写作课》一书中,用放风筝来比喻写作。她认为,写满字的书稿就像是一只风筝,作家心中倾泻而出的情感如同天上的狂风,而风筝线则代表了创作的规则、技巧和方法。想要写出一部优秀的小说,三者缺一不可。

除此之外,作家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冒险精神,敢于在一年中风最大的那天出门放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