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國自然申請的這些坑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對於醫學科研人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這不僅僅是關乎研究經費的問題,更重要的這是檢驗其的學術思想、學術判斷、項目設計和研究方法能否經得起同行的評議,是否對國家發展起到推動性作用。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關於國自然申請中出現的“坑”。


小心國自然申請的這些坑

一、第一坑:無法申請

1、申請人不具備申請資格。如連續兩年面上項目未獲資助要停一年再申報,上一年度已獲立項則本年度不能再作為申請人申請同類型項目。如果要申請的是青年基金,則還要注意年齡限制,按照往年規定,要求男性未滿35週歲、女性未滿40週歲。

2、申報項目不符合資助範圍。以申請比較廣泛的面上項目和國青年基金為例,其資助一般為基礎課題,研究一些機制作用。若是用臨床課題來申報則初篩就很容易刷掉。

3、項目組主要成員超項。在確定項目組成員時,一定要核對組中高職稱人員的項目數。除了超項問題,項目組參與人員分配也要儘量合理,做基礎實驗的研究生所佔比例太低也不符合實際。

4、項目書撰寫不符合要求。

5、申報經費不符合要求。

6、網上申報填寫不符合規範。包括比較細微的問題,如個人簡歷是否規範、是否缺少簽字蓋章、研究計劃時間是否對的上等等。

二、第二坑:研究方向,關鍵詞

每年都有人問道:研究方向,關鍵詞這些重要嗎?我可以很確定的告訴你,非常重要,請認真填寫!

基金委的通訊評審是根據標書的關鍵詞通過計算機隨機分配評審專家,舉個例子,同一份申請書,關鍵詞分別按A、B兩種方式來寫:

A:前列腺癌;轉移與預後;Sp1

B:前列腺癌;Sp1;分子機制;RNA-seq

那麼關鍵詞為A的標書大概率會分給兩位臨床專家、一位基礎專家,而B關鍵詞看起來更基礎一些,則更可能分給兩位基礎專家、一位臨床專家。所以大家如果傾向於自己標書分給臨床領域專家或基礎領域專家,就要仔細推敲關鍵詞了。

每年因為這種情況遺憾的申請者,絕對不在少數,尤其是在醫學,生命領域,真的是步步驚心!

必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按領域分配評審的規則也會導致一些“紅火”領域競爭集中而激烈,即使還不錯的申請書也可能會被評委“忍痛割愛”。而一些相對冷門的領域,即使申請人條件有所欠缺,最終可能也會獲得資助。

所以,若想提高標書命中率,審時度勢也是一門技巧,要學會看指南,看熱點外,還要會找冷門!

三、第三坑:對創新性的理解是什麼越新用什麼?

這種理解是不對的,其實是用好的才是創新

項目僅僅跟蹤、移植國際研究熱點和高新技術手段,那就會缺乏源頭創新性。話說“借”到“用”,這其實真的要看本事,看功夫,不是說我挪了新報導的技術到我的實驗上我就是開創了,用是一門大學問,用好了才是創新。

整體項目偏小的話,選題不能緊密結合實際情況,缺乏在實際情況中發現問題,進行選題、立題。而是圍繞高新技術,為了申請項目而研究,缺乏臨床和基礎的有機結合,只是分析一些普通指標,缺乏對機制的探討。

四、第四坑:空談可行性

一些申請者寫標書前缺乏研究工作基礎,相關的前期研究工作基礎不夠,沒有提供充分的實驗依據,沒有重要的相關研究成果,更沒有預試驗結果。沒有成熟的理論、技術、實驗材料基礎。

可行性是十分重要的一塊內容,在申請這個項目時,申請人要有前期的研究工作基礎,有相關論文發表和一些預實驗相關結果。這也就是為什麼相同的一份標書一些人申請失敗而換個申請者就有可能成功的原因,說明前期的準備真的很重要。

五、第五坑:求大求全

明明是申請青年項目,寫的卻是重點項目的工作量。

很多申請者有誤區,我要把題目和內容寫的“大氣”一點,如某些課題中有多個實驗分組,每組均進行各種各層次系統分析。

而現實是什麼呢?你的大氣用在青年上,青年那點錢還真的完不成你的實驗內容的一部分。

申請項目也要看自身情況、申請的類別,不求大而全,只求小而精,這句話在基金上同樣適用。

今天的介紹就是這麼多了,希望大家在寫作申請書時能避開這些坑,順順利利的中標國自然。


小心國自然申請的這些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