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認識自我嗎?搞懂這3個不同的“我”,促進心智成熟

你真的認識自我嗎?搞懂這3個不同的“我”,促進心智成熟


有個小男孩身體孱弱,性格害羞膽怯,他的父親深感憂慮,就決定把他送去學習拳擊。

三個月後,父親來看孩子學習成長情況,拳師說孩子進步很大,就讓孩子和自己對打,表現給孩子父親看。

孩子在拳師面前,用盡全力,一次次搏擊,一次次倒下,雖狼狽不堪,但還是立即爬起來繼續。

面對這個完全不對稱的情形,一旁的父親忍不住連連嘆息。

這時候拳師停下來,問這個父親有何感受,父親說沒看見孩子有何進步。

拳師鄭重回應道,“您只看到了兒子被一次次擊倒在地,卻沒看見孩子一次次勇敢站起來!”

這個父親恍然大悟。

結果可以有勝負,但屢敗屢戰的過程,體現出的勇敢才是最珍貴的力量。

你真的認識自我嗎?搞懂這3個不同的“我”,促進心智成熟

認識自我中的主我和客我

這個故事啟發我們,“自我”到底是什麼,如何理解千百年來哲學家那經典三問: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以故事裡的孩子父親為例,看看這個父親所呈現出來的自我如何。

這裡的自我呈現出三個“我”:主我、客我、鏡我。

主我就是這個父親的言行承擔者,比如他擔心孩子,送孩子學習拳擊,看望孩子,看到孩子一次次倒地深感痛苦,都發生在這個真實的人身上。

用心理學家詹姆斯的話說,“主我是認識的主體,是主動的自我,是進行中的意識流。”

通俗的說,主我就是真實的我。我們可以稱之為“真實自我”。

客我則是這個父親對他自己的認知評價,比如他認為自己是個失敗的父親。

用心理學家詹姆斯的話說,“客我是認識的對象,即被觀察者,它包括一個人所持有的關於他自己的所有知識和信念。”

通俗的說,客我就是自我評價的我,我們可以稱之為“評價自我”。

我們每個人的自我意識都由主我和客我構成的,一個是主體,一個是對象。

用心理學家米德話說,“一方是作為意願和行為主體的主我,它通過個人圍繞對象事物從事的行為和反應體現出來;另一方是作為他人的社會評價和社會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識的社會關係性的體現。完整的自我,既是主我又是客我,而個人的自我意識正是在主我與客我的不斷互動中產生的。”

這裡我們要關注的是,在自我意識中,真實自我的主我和評價自我的客我不同。

真實自我是中性的存在,如同不間斷的意識流,構成自我形式,可是評價自我則有了價值判斷,是社會化評價的反映。

你真的認識自我嗎?搞懂這3個不同的“我”,促進心智成熟


認識自我中的鏡我

自我意識中的主我和客我,用杯子打比方。

主我好比是一個杯子,客觀真實存在,而客我是可以變化的,倒進茶水就是茶杯,倒進白酒就是酒杯,啥也不倒進去就是空杯。

杯子就是那個杯子,杯子卻不是那個杯子。

我們討論主我和客我區別,當然不是吃飽了撐的,而是為了提升我們心理健康水平,或者說有益於解決心理困惑。

比如上面故事裡的父親,主我是真實愛護孩子的自我,客我則是對孩子懷有偏見的自我,這導致了心理困惑。

解決方式在於尊重主我的主體性,來檢視客我是否符合實際,因為客我作為評價結果,受到環境和時間的影響太大。

也就是說客我適應環境後,原本是一個酒杯,卻被歪曲的標示為水杯,就會出現問題。

這時候就需要鏡我的幫助。

米德認為,“鏡我就是由他人的判斷所形成的自我概念。我們所隸屬的社會群體是我們觀察自己的一面鏡子,個體的自我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個體認為他人是如何看自己的。”

故事裡的父親在拳師幫助下,意識到自己對兒子的看法有偏頗,看似軟弱的不堪一擊,換個角度卻是頑強的愈戰愈勇。

這就是水杯和酒杯區別。

你真的認識自我嗎?搞懂這3個不同的“我”,促進心智成熟


自我成長是綜合作用因素

有個朋友對此分享說,自己年紀奔五,獨生子女孩子在讀大學,自己上班族,兩點一線,每天悠哉悠哉,沒有覺得年紀多麼大。

這就是客我的自我意識。

可是,有一天和老母親聊天,問到母親在他這個年紀幹啥時,突然意識到那時候母親早就操心五個孩子了,而自己作為小孩子也足有十多歲。

比較之下,現在自己年紀實在是“太大了”,客我認知出現嚴重偏差。

這就是鏡我的作用,用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和影響,修正自我意識中的客我。

主我是“我是誰”,客我是“我認為我是誰”,鏡我是“我認為他人認為我是誰”,自我心智發展就在這三個我作用下,不斷的成長和成熟。


你真的認識自我嗎?搞懂這3個不同的“我”,促進心智成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