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折法繁多,虛實相映
漢隸從篆書中脫胎而出,從文字學角度而言,隸書破壞了古文字之象形、指事等構字原理,向符號化之今體發展。
篆書筆畫之連接是以“轉”為主,而隸書筆畫連接處多采用“折”法,清姚孟起在《字學憶參》中言:“由篆而隸,一畫分作數畫,是由合而分;由真而草,數畫並作一畫,是由分而合”,所有書體均在這一合一分,一分一閤中悄然演變。
隸書由篆書簡約而成,變迂迴圓轉為縝密方折,而隸書區別於篆書最為重要之特徵就在於由轉法化為折法,橫折之寫法即為“斷而後起法”:橫畫加豎畫之連接,篆書圓轉,漢隸方折。
橫折一般由橫開始,至收筆處,另起一筆,再寫豎,形成方折。在橫與豎之交接處,既多變化偶爾又化折為轉。可線外接,也可線內接;可實接,也可虛接;可平接,也可出頭接;有時為實勢,有時則為虛勢。
請看一些字例解析:
在《禮器碑》中,“君”“官”二字橫折為圓轉用筆,其藏鋒起筆後先寫橫畫,至收筆處略提筆轉鋒,再向下繼續行筆,使折處呈現圓轉之形,此筆法明顯承襲篆書筆意。
“於”“宅”二字最後一筆為圓轉豎折,豎折為豎畫收筆處接一橫畫,或帶雁尾,或無雁尾。其寫法為逆鋒起筆先寫豎畫,至折處向左或向右引筆,然後圓轉折鋒行 筆。
“相”“官”二字橫折為方折用筆,其寫法為逆入起筆後向右運筆,至轉折處筆鋒稍向右斜,再將筆鋒順勢向內轉筆,最後運筆而下,回鋒收筆並呈方狀。
“出”“邑”二字豎折亦為方折用筆,“出”字豎折與“邑”字豎折在其轉折處是兩筆對接而成,並且在交接處嚴絲合縫,飽滿含蓄,方正有力。
“書”“石”二字轉折處斷而不連,“書”字首筆橫畫與第二筆豎畫完全斷開,“石”字“口”部轉折處橫畫與豎畫亦斷開。二字在書寫時,均為先逆鋒起筆寫橫畫,至折處,斷而不連,再另起一筆逆鋒上行,折鋒向下寫豎畫後回鋒而收。
“曰”“四”二字轉折處斷而相連,其橫畫與豎畫連在一起,並且是斷而再連。二字在書寫時,均為逆鋒起筆寫橫畫,至折處再另起一筆逆鋒上行,折鋒向下寫豎畫, 並與橫畫相連,行至收筆處駐筆挫鋒而出。
“穎”字右部折筆、“百”(左)字下部折筆皆為內擫法,在轉折處向左凹進,再向右下行筆而成,以剛健流美取勝;
“禮”字右部折筆、“百”(右)字下部折筆皆為外拓法,其轉折處弧形向左下方向外凸出,豎畫外拓下行而成,氣勢雄強。
“內擫”與“外拓”
由此可見,書者一左一右之轉筆形成內擫與外拓兩種截然不同之書法形態,在《禮器碑》中“內擫”與“外拓”用筆皆有,體勢婀娜,呈現豐富含蓄之感。
須知,在《禮器碑》之用筆中,“內擫法”與“外拓法”亦是常見之法,在一左一右之轉動運筆中逸趣橫生,南朝袁昂在《評書》中言:“漢魏以降,書雖不同,大抵皆有分隸餘風,故其體質高古。及至二王始復大變,右軍用筆內擫而收斂,故森嚴而有法度;大令用筆外拓而開廓,故散朗而多姿”。可見,《禮器碑》中折法繁多,虛實相映,同為一折,皆不相同。(待續;解析專家為劉瑞鵬,系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博士研究生。轉載請務必保留作者信息!)
聲明:文章圖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創者所有,若侵權請聯繫後臺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