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變求新抗疫突圍

□本報記者 薄克國

隨著全球疫情的蔓延,外貿企業如何突出重圍成為政府和社會普遍關注的話題。

省派青島市市南區省商務廳工作組組長、省商務廳副廳長張型成一行,近日做客半島直播間,在訪談中,分析當前山東外貿企業面臨的危與機,制定各級應對政策;青島德普化工有限公司、青島州悅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等兩家該工作組幫扶的企業現身說法,用實際案例提振同業信心,為我省積極應對、穩住外貿基本盤建言獻策。

解難題穩住基本盤

“當前國內外疫情防控和經濟形勢正在發生新的重大變化,境外疫情呈現加速擴散、蔓延的態勢,世界經濟貿易增長受到嚴重衝擊,外貿發展的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張型成表示,穩外貿工作面臨著新的挑戰,出現了新情況、新問題,主要表現在隨著企業復工復產,目前穩外貿的壓力正從國內的供給側為主轉向國際的需求端為主,外需的繼續萎縮對外貿產生了二次衝擊,預計二季度進出口面臨的形勢非常嚴峻,會出現一個大幅下滑,上半年外貿形勢預計將不容樂觀。

張型成表示,穩住外貿基本盤目前面臨著四大問題:第一,國際市場需求萎縮,訂單普遍不足。在疫情對國際經濟的衝擊形勢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機構紛紛下調今年全球經濟增速的預期。受外需萎縮的影響,目前我省外貿企業二季度在手的訂單普遍不足。

第二,面臨經貿摩擦的風險加劇,國際貿易壁壘顯著增多。疫情導致各個國家對人員、貨物往來的限制更加嚴格,全球範圍內的保護性措施有增加的趨勢,可能加劇經貿摩擦,影響外貿企業開拓國際市場。

第三,運輸費用上漲。這主要是因為國際物流不順暢導致的。全省90%以上的進出口要靠海運,雖然近期山東港口海運的航線減少的問題、企業訂艙難的問題得到一定的緩解,但隨著境外疫情的加劇,境外港口管控力度進一步加大,通關、物流效率明顯降低。

第四,資金運轉困難,企業資金有缺口。訂單取消後,企業結匯的時間相對延長,不少外貿企業資金鍊面臨壓力。

“問題擺在面前,與此同時,也能看到國內外各方在提振經濟上的努力。”張型成認為,目前全球正在推出寬鬆的貨幣措施,特別是G20會議承諾向全球注資5萬億美金,再加上國內逆週期調控的力度加大,扶持外貿發展政策的紅利不斷釋放,“我感覺這些措施的推出,以及國際形勢的大的應對變化,將對疫情防控以及大環境的發展,產生一定的利好。”

將政策給企業送上門

問題當前,政府如何在“穩外貿”上下功夫?企業又該如何應對?訪談中,張型成介紹了我省相關政策和下一步計劃,並鼓勵企業保持信心,求變求新,突出重圍。

張型成表示,目前省商務廳梳理出9個方面24條具體措施,通過“清單化”“目錄化”,把這些政策送到企業的門上去,實現“一企一策”,解決企業發展的痛點難點問題。同時,省商務廳加強了對國際經濟形勢的分析研判,針對出現新的問題,將會及時制定新的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

“要精準施策,把外貿的基本面穩住。”張型成表示,從出口來看,要全力保市場。“要力保歐美、深耕日韓、做大東盟、力拓‘一帶一路’,指導企業把應急預案做好。”同時利用好各種資源、平臺,讓企業謀劃好出口的一些新的渠道、新的貨源、新的替代產品,擴大與“宅經濟”相關產品出口,保住重點客戶,保住出口渠道。

在穩市場方面,還要把山東的跨境電商抓好。這次戰“疫”給了跨境電商一個很好的發展機遇,也是山東做大做強跨境電商一個很好的機遇。跨境電商領域山東有基礎。目前山東已經有了青島、威海兩個國家性綜試區,濟南、煙臺去年年底也剛剛獲批,日前國務院政策措施中,山東省又新增加了臨沂、濰坊、東營三個跨境電商綜試區;山東在培育跨境電商的過程中,還打造了53個海外倉,31個省級跨境電商實訓基地,還有37家省級跨境電商綜合服務平臺,以及33家跨境電商產業聚集區。

在出口方面,對於剛需產品的出口,山東未來要加大力度。張型成表示,目前醫療物資的出口國外需求非常強烈。山東加工有這方面的基礎,生產能力非常強,這些方面政府要做好服務,特別是原材料的供應、檢驗檢測等方面,保證質量、擴大規模。

引導外貿企業開拓國內市場

張型成表示,從政策服務保障方面來看,山東省下一步將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主要包括:加強貿易風險的防範和法律援助,加大融資信保支持力度,提高通關便利化,引導外貿企業出口轉內銷等。

省商務廳按照國家有關政策,近期國家對除“兩高一資”外所有未足額退稅的產品及時足額退稅。“我們將配合稅務部門做好我省5574家出口企業731種產品的出口退稅工作,預計為企業新增出口退稅19.1億元。”

張型成認為,在疫情衝擊當下,外貿企業還面臨一個轉型的過程,要引導外貿企業出口轉內銷。引導受疫情影響較大的,特別是紡織服裝、輕工產品出口企業,依託大型商超、直播電商、品牌“中華行”等平臺,組織展覽展示、對接銷售等活動,果斷轉變成國內需求,開拓國內市場。

張型成總結說:“我感覺信心無比重要,省商務廳‘四進’工作組進入市南區以後,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一是做好疫情防控,二是做好復工復產,第三是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我們有責任給企業創造更好的環境,幫助他們協調解決更多的問題,走出困境,實現共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