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液、隨意做CT,“無效醫療”急需反思!很多手術真的不該做

“父親病逝後,我扔了整整3編織袋的藥,人已去世了,藥還堆積如山。”癌症患者的兒子許先生說。

老人被確診肺癌晚期時已無法手術,為了方便治療,他選擇家附近的一家三級醫院。一年多,老人出入院一共十多次,直到病世,醫藥費總計五十多萬元,當時醫保報銷最高額是十七萬元,其餘都是自費。

住院期間,許先生目睹了父親治療的全過程——

剛住院時父親能吃能喝,但總是不停輸液,從早輸到晚。在輸液的同時還要不斷打針。“你見過蜂窩煤嗎?我父親的屁股就像蜂窩煤一樣,密密麻麻全是針眼,我都不忍心看。”許先生說。

輸液、隨意做CT,“無效醫療”急需反思!很多手術真的不該做

而且每次住院醫生都會開湯藥,但父親喝不下,端來也是喝一口就倒掉,為此,家屬多次要求醫生停止再給湯藥,但沒人給出回應。

許先生說:“明知病人是癌症晚期還在拼命開藥,而且都是昂貴的自費藥,實在令人寒心!”

過度治療在很多地方都是存在的問題,不僅浪費了醫療資源,也讓很多患者承受了巨大的經濟壓力,雖然現在通過多方面的管理,過度治療現象有所減少,但是在一些常見的治療中,過度治療的形勢仍然非常嚴峻。

輸液、隨意做CT,“無效醫療”急需反思!很多手術真的不該做

這些過度醫療和無效醫療,該停止了!

一、輸液

在我國,很多人都認為生病了輸液好得快,各大醫院的輸液大廳經常人滿為患。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的輸液量超過了100億瓶,相當於每人每年輸液8瓶,而國際上的平均水平是每年每人2.5~3.3瓶。輸液治療也似乎成為一些醫院的首要治療方式。

輸液、隨意做CT,“無效醫療”急需反思!很多手術真的不該做

據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黨委副書記、中南大學醫院藥學研究所所長龔志成教授提到,靜脈用藥治療引起的嚴重不良反應救治難度更大,比如嚴重的藥物過敏反應會導致心律失常、呼吸困難、休克等,甚至還會危及生命。

過度輸液治療引起的危害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容易堵塞毛細血管,輸入體內的液體中含有不溶性微粒,這些微粒進入人體血液後就會跟隨血液循環至全身,可能導致全身的毛細血管堵塞。二是可能會導致藥物性腎損傷。

輸液、隨意做CT,“無效醫療”急需反思!很多手術真的不該做

並不是所有疾病都需要輸液治療,通常下面幾種情況才需要進行輸液治療:

用於治療失血、燒傷、休克等,來補充血容量;補充水和電解質,用於維持酸鹼平衡;用於慢性消耗疾病、無法經口攝食的患者補充營養;治療中重度感染患者、各種原因引起的不適合腸胃道給藥的患者、經口服或肌注治療無效的患者。

二、心臟支架

長期以來,濫用心臟支架治療的新聞屢見不鮮,支架濫用問題曾一度成為醫療行業討論的焦點。

有記者調研發現,心臟支架濫用主要是受利益驅使,有的不良醫生甚至鼓動患者多安裝幾個支架,也有的醫院甚至將心臟支架當作醫院的創收利器,導致支架濫用事件頻頻曝光。我國在2018年支架植入治療手術約為75萬例。

輸液、隨意做CT,“無效醫療”急需反思!很多手術真的不該做

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心內科主治醫師王春彬提到,也有患者認為打針、吃藥太麻煩,直接安裝支架就可以一勞永逸。其實,很多患者在術後不按時服藥,導致疾病很快就復發。

心臟支架安裝技術是治療冠心病的常用方法,也是治療冠心病不可或缺的醫療手段。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來說,越早開通血管,治療效果就越好,時間就是生命,植入心臟支架是這類患者最有效治療方法,目前還沒有能夠替代它的方法。

三、過度放化療

放化療是癌症患者的治療手段之一,但是過度放化療的情況仍然十分嚴峻。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暨國家癌症中心中醫科主任馮利指出,放化療並不是對所有患者都有良好治療效果,研究發現,只有約30%的癌症患者適合進行放化療治療,不適合的患者進行放化療只會起到反作用。

輸液、隨意做CT,“無效醫療”急需反思!很多手術真的不該做

中國工程院院士孫燕也指出,癌症放化療治療雖然能夠殺傷大部分的癌細胞,但同時對自身的免疫系統傷害也非常大。

雖然不提倡過度放化療,但出現這幾種情況的患者還是應該選擇積極放化療治療的:患者本身對放化療藥很敏感;病人的症狀很重;腫瘤生長迅速。

四、濫用CT、造影、核磁等檢查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臟中心主任、著名的心血管病專家胡大一教授,在接受中國青年報專訪時表示,想要切實減輕患者的醫療負擔,不能僅靠降低費用。現在很多醫生在治療時忽視了最基本的東西,而是過度依賴尖端技術來解決常見病,將疑病留給精密儀器。

胡大一提到,很多人認為CT、造影、核磁等檢查是沒有害的,能夠隨便做。比如做一次心臟冠狀動脈CT檢查,放射線量相當於拍了750次X線胸片,這對一些並不需要做CT檢查的年輕患者來說,不但沒有作用,反而還浪費醫療費用,甚至給患者帶來一生的患癌風險。

輸液、隨意做CT,“無效醫療”急需反思!很多手術真的不該做

​這些就是所謂的“過度治療”,是患者不需要的,甚至會帶來負面危害的治療和檢查。

正常情況下,醫生在問診時除了基礎的物理診斷,首先應該採用基本的技術檢查,比如心電圖、拍胸片等;其次才是讓患者做無創傷性的輔助檢查,比如超聲心動圖檢查;最後才是讓患者做CT、造影、核磁等成本很高的檢查。

選擇合理的治療方式對患者至關重要,每個患者和醫生都應該理性看待無效醫療,減少不必要的醫療資源。

#健康科普排位賽##39健康超能團#

參考資料:

1.《心臟支架濫用事件頻發,救命神器豈能成創收利器?》.央視網新聞.2019-07-29

2.《一次CT等於750次胸片 過度治療加劇看病貴》.中國青年報.2011-03-11

3.《腫瘤誤區害了不少人》.人民網―生命時報.2016-09-21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