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問就是證明嗎?

活動中心17653708


我無論上學,讀書,參加培訓,其中還包括平時向別人請教,都是不斷的學,不懂就問懂的,向有經驗的學習,這就是學習別人的知識許多事情都需要問。簡稱做學問,我問人家,別人問我,只要我知道的,我都豪不保留地告訴他們。

儘管再聰明的人。不可能把萬事萬物都瞭解完全。人生一輩子不知道的事情還很多,無非就是了解掌握的知識面多一點。技有所長,術有專攻。有時候只要把某一件事情做好,做到極至,那也是很了不起的。

學問只是某方面的證明,但不是人生的整個過程,也不是天地自然的全部。



蘆金海


首先我我認為學文和人品沒有多大關係,也就是說學文和人怎樣做人不成正比。學問只是一個人學識水平的體現,就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來說,它所包含的不僅僅是漢語言文學的知識,它更重要的是我們華夏民族的文明道德禮儀的播衍。所以說,就一個文化人來說,既要有淵博的學識,更重要的是有良好的道德情操。這叫做德能配位。也就是說,單憑學問不能證明一切。


Sunny0221


我認為,人生的夢想,就是一種假設,追夢就是在用行動求證,但求證只是手段,不是目標結果。胡適說 : “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認真的做事,嚴肅的做人。”


怎麼為人處世?怎麼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研究這些就是做學問。學問若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本質和規律,對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前進了一步,學問成為一種科學發現,自然就能證明原先的人們的假設、猜想、推斷。

一個人學問的高低,能證明他在某一方面擁有的知識儲備量,能證明他在某一方面的造詣,也能證明他的認識能力。

人們對待學問有兩種態度,一種是求真務實,用行動來證明做事做人;一種是虛假漂浮,是為了向別人證明自己的學識,或者就是一種炫耀。

孔子說: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可見,仁、知、信、直、勇、剛這六種品德,如果能把學習或者學問貫穿其中,就是追求真善美,否則,就會變成六種弊病。

做學問,目的是為了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無知而亂的困境。因此要始終堅持“道不虛談,學求實效”原則,努力做到“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為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