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求活在當下,無需來日方長

近些年,越來越喜歡鑽研歷史。

常言道,讀史可以明今,故而知興衰,說的非常有道理。因此,開創一代盛世的唐太宗李世民,會順口說出"以史為鏡"這麼經典的話。

縱觀五千年華夏曆史,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猶如一條浩浩蕩蕩奔流不息的大河。這條大河有時筆直,偶爾曲折,但決不會因任何障礙而停下腳步。同時,它時而平緩,時而湍急,不時會激起朵朵浪花。

然而,單純讀史,無疑是硬冷的,而一旦觸及文化,立刻就會增添許多溫度。

文化是什麼?餘秋雨先生曾定義為集體人格和生活方式,我很贊同。同時,我也有自己的理解,那就是:文化源於人性,是某一人類群體共性的體現

文化由人創造。回顧形色各異的歷史人物,表面上看,是歷史成就了他們,但在另外一種意義上講,是他們創造了歷史。

總之,由於他們的存在,歷史變得飽滿,不再貧瘠。因為他們的穿行,歷史不再枯燥,而充滿色彩。

細觀他們,或長袖善舞,意氣風發;或疾步行走,輕歌淺唱;或立馬橫刀,血濺沙場;或詩歌田園,寫盡風流。

因此,明代詩人楊慎曾在《臨江仙》中寫到: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笑談不笑談,古人已作古,不可能知曉他們的反應。而後人的評說,雞說雞言,鴨說鴨話,也很難完全公正客觀,故不必過於理睬。只是越發感覺,他們像是不知疲累的旅人,說著笑著,哭著鬧著,走著走著,就戛然靜立在那裡,成為一處風景。任你後人膜拜、參觀、敬仰或唾罵。

長久以來,我就鍾情魏晉時期的那些老先森,很多學者把他們歸類於"魏晉名士"。之所以鍾情,是因為我認為他們活出了自己。雖然,他們的結局都很悲慘,大多死於非命,那是歷史的選擇,太過殘酷。

我欣賞詩人何晏,是他開創了玄學;那山水詩鼻祖謝靈運,其筆下的行雲流水讓我膜拜;當然還有潘岳的帥俊瀟灑,才情豐茂;更有那位邊走邊哭不走尋常路的阮籍,我想他如果活在今天,肯定會是安定醫院的常客……

但有一個人物,更讓我為之傾倒,那就是大音樂家嵇康了。一個長相不遜潘安,職業打鐵的鐵匠,卻是萬世留名的大音樂家。只可惜他後來得罪了鍾會,而被司馬昭處以死刑。

刑場上,他無懼生死,慨當以慷,彰顯君子風度。臨刑之前,他囑咐他的哥哥把琴拿來,要彈奏生命中的最後一曲。

當他抬手撥弄琴絃的那一刻,整個刑場頓時靜了下來,旁觀之人無不為之動容,熱淚縱橫。隨之,琴聲悽烈直穿九霄,山川河流寂然無聲,天地之間黯無顏色。

這最終一曲,就是非常盛名的《廣陵散》。

彈奏之前,嵇康曾說:生命即去,唯有一大缺憾,早前袁孝尼找我,一直想學習《廣陵散》,而我以為來日方長,一直未曾教他。而今我這一走,《廣陵散》從此絕矣。

於是這一曲《廣陵散》,遂成為其人生盡頭生命的絕響。

來日方長,想一想生命如此短暫,來日並非方長。如果說嵇康不把念想寄託在未知的將來,也就沒有生命盡頭處永遠的缺憾。那現實中,我們身邊又有多少“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的例子呢?

在我看來,時間有三個緯度,即是過去,當下和將來

過去無法挽留,已成綿延流逝的江水;而將來一切未知,多是焦慮的源點,故好時光和體驗均在當下。然而又有多少人,卻忽略於當下,或是戀戀不捨地懷念過去,或是惴惴不安地偷窺將來?

人生苦短,並沒有來日方長,只有真誠活在當下,才是正解。需要專注於當下,聚焦於當下,把當下心念和手中事物融匯貫通,做到最好。至於其它的,就讓它去。

要學會在當下裡,去修煉自己,去時刻觀照自己的心。

只求活在當下,無需來日方長

昨晚加班,到家時已經十點多。打開房門那一刻,一股香氣迎面撲來,一瞬間,白天的勞累化解了許多。

精心培植兩年的瑞香又開了。

我趕快走向前去,細細地端詳起它。一朵朵白色的花蕾簇擁在一起,嫻靜地綻放著,如同不諳塵事的少女略帶些羞澀。那花香醇厚濃烈,如同仙姑口裡吐出的仙氣,雖看不見它的行蹤,卻直入心脾。

那一刻,我楞在那裡,感覺時光因此而靜止,內心一股暖流流遍全身。雖然此刻窗外已是萬家燈火,漆黑一片,但在那個當下端口,卻放下了一切羈絆,如此從容地和時間相擁,和美好相遇。

那一刻的自己,我不否認是最好的我,甚至我有些貪婪,進而無厭地感受覺知和存在。那種當下的美好,雖極為短暫,卻在那一刻被我真正捕獲,成為最真實的存在,猛然有一種自由的超脫。

我想,之前,曾極為留戀昨天,也曾過於敬畏明天,但那都不是我真正所要的,最需要注重的正是當下的自己。

人生,不過是活在當下,哪裡有來日方長?

有夢就去做,有愛就去追,別讓經典的《廣陵散》成為絕唱,成為遺憾,才是最好的選擇吧!

曾多次讀艾克哈特~託利的著作《當下的力量》,他在其中寫到:"時間裡沒有救贖。你無法由未來裡解脫。臨在是自由之鑰。因此,你只能在當下是自由的。"

心靈的終極是自由,安在當下,獲得自由,這才是真正的意義所在吧!

只求活在當下,無需來日方長

文字為白若微原創,圖片來自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