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鴨湯。資料圖片

老鴨湯。資料圖片

老鴨湯。資料圖片

“一碗老鴨湯,神仙也難求。”每年清明節至“五一”期間,位於邗江區西湖鎮胡場村的胡場長嶺老鴨湯老店客流不斷。用老客的話說,這從十八年前喝到現在的湯,每一口都是記憶中的味道。鴨肉細嫩,湯鮮味美,香氣撲鼻,喝上一碗,就會覺得身體暖了起來。昨天中午前,記者走進這家店,已有許多客人就座,等待著鮮美的鴨湯上桌。

1

生意逐漸恢復,不少客人都是老客

鴨湯是一種集美食養生、傳統滋補、民間食療於一體的大眾消費型湯鍋食品。喝上一碗胡場長嶺老鴨湯,已成為不少市民滿足味蕾的消費習慣。

“受疫情影響,前段時間,我們的生意同比下降了近四成。”胡場長嶺老鴨湯老店老闆娘徐長珍說,近日來,生意逐漸恢復了起來。在採訪間隙,徐長珍進進出出招呼著前來就餐的客人。記者看到,他們都是一群一群到來,進入包間後,先點上一份老鴨湯。

“前段時間一直沒有出來吃飯,聽說前陣子店開門了,就想著來喝一碗老鴨湯解解饞。”食客張先生說,說來也奇怪,在家裡燉的老鴨湯,怎麼都沒有這裡的湯鮮味美,因而這裡成為他招待外地好友來揚必到的餐飲店。

像張先生這樣的食客,店裡還有很多。徐長珍說,店裡不少客人都是老客,抑或是老客帶來的新客,這些食客大多是揚州本地的。

2

酒香不怕巷子深,湯鮮不怕路途遠

在胡場村,提到老鴨湯,村民都說徐長嶺是創始人。今年46歲的徐長嶺,19歲在杭州蕭山大飯店當廚師,三年後回到胡場村,就在胡場村司徒廟路開了一家小炒店。小炒店周圍有些工廠,徐長嶺做的麵條、粉絲、小炒味道不錯,工人們上下班會來吃。下鄉遊玩的市民也會經常來小炒店,尤其喜歡點一道老雞湯,配上幾個農家小炒菜。

由於土雞越來越少,有顧客建議做老鴨湯。於是,徐長嶺沿襲老雞湯的做法,開始探索煲制老鴨湯的工藝。他請來揚大烹調專家當顧問,將老鴨湯煨得很鮮美。早些年,堂姐徐長珍和她丈夫就跟著徐長嶺一起忙前忙後。到了2015年,徐長嶺投資新建了胡場長嶺鴨湯大酒店。這家胡場村的老店,就由徐長珍夫婦來經營。

一晃多年過去,胡場長嶺鴨湯的招牌越做越響,不少大城市的客人都喜歡來喝上一口,甚至有人笑稱:“酒香不怕巷子深,湯鮮不怕路途遠。”徐長珍說,這個鴨湯雖說沒什麼添加,只放些鹽、蔥、姜、料酒,但是秘訣都在這鴨和煲湯的手藝上。她說,這個鴨很有說法,要兩年以上的老鴨,而且還要精選產地,並且要早上現殺現做,要的就是原材料好、夠新鮮。在燉湯上,也頗為講究,土灶鍋焯水、炭爐慢燉,出鍋的湯汁才清爽。

3

一碗鮮美老鴨湯,喝出一條產業鏈

靠廚藝,能煲出鮮美的老鴨湯;靠產業集聚,能培育出美食街。走進胡場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條200多米長的商業街,街上餐廳一家挨一家。“一碗老鴨湯,喝出了一條美食街,一條產業鏈。”西湖鎮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村民養殖的雞鴨不愁銷,近百戶菜農直供蔬菜給飯店。光在這個產業鏈上就業的就有1000多人,每年營業額超過千萬元。

可以說,一碗老鴨湯成為造福村民的“農家產業鏈”。每座城市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味道”,作為世界美食之都,揚州美食味道讓人流連忘返,更有那“歷史味”“文化味”“書香味”,我們要保護好、記錄好城市的這些味道,讓它成為城市文脈綿延發展、社會記憶構建不可或缺的部分。

通訊員 陳謙 記者 丁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