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民國風雲

一 想跳井的婦人

1946年初夏的一個傍晚,老城的天空陰雲密佈,千瘡百孔的城頭上,幾個士兵端著槍在巡邏,牆體上一棵老樹殘破的枝葉上落滿炮灰。一群黑老鴰在呱呱的叫著,只有它們是自由身,可以去城外尋到食物將肚子吃得飽飽的。它們大概是城裡唯一的動物了,給這個死城帶來一點生機。閉城一年多,老百姓家的糧食早吃光了,城裡所有的雞鴨豬也早被吃光了,只有天上飛的鳥鵲,還可以不時飛臨城頭樹上,給這個死城一點生機。

一位二十歲來歲的婦人坐在井沿上,穿著齊整 ,光了腳,雙腿垂在井裡,已在那裡哭了多時。她的臂彎裡緊緊摟著兩個女孩兒,一個六七歲,一個三四歲。小不點好像也懂得媽媽的心事,一邊哭一邊摟著媽媽,說,媽媽不哭,咱回家吧。婦人止住了哭,她發現兩個士兵向她們這邊走過來。她取消了那個念頭,擦於眼淚,慢慢從井沿上移下來,卻發現身子已經僵硬了。

士兵把她們扶出來,問婦人家住哪裡,要送她們回家。她說她們能回家,不用送。她可不能告訴士兵說她是他們司令部長的太太。那樣,也太不堪了。

她拖著瘦弱的身體,在井邊找自己的鞋子時,發現旁邊還有一雙鞋子。她向井裡看了一眼,又看一眼,唉嘆一聲,就又流出了眼淚。天下苦命人多的是,但這不該是唯一的出路。她抬頭望了一會城牆,又望向了西城門方向。她像是下定了一個什麼決心,吃力地抱起小女兒,一手拉著大女兒,向不遠處的“家”走去。

老城民國風雲

《古井》


二 刁鑽的地主婆

大姨給我講完這個故事,我暗自一驚,同時有好多個念頭一齊迸出來:姥姥竟然是國民黨司令部部長的太太?背城門國民黨不是有空投糧食援助嗎,國民黨軍官家屬都沒有食物吃嗎?姥爺很壞嗎?他這麼不關心他的太太甚至不愛他的女兒嗎?姥姥到底受了什麼委屈差點走上絕路?(姥姥她們真要是跳下去,就沒有大姨和媽媽了,也就沒有後面的三個小姨和兩個舅舅,也就沒有我們這些出生在新中國,成長在陽光下的孫男地女了。)後來姥姥什麼時候離開的老城,再後來姥爺戰敗被俘後為什麼還回來探監,還用寧可把女兒早嫁換來的錢給愛看書的姥爺買書,又為什麼一直到最後他們陰陽兩隔還牽連不斷。

通過追問和查閱資料,在大姨的講述和媽媽的片斷回憶還有背城三年也恰在城裡的公爹的說古,我對老城解放這段歷史和這宗民國年間的夫妻的愛恨情仇有了一些眉目,細思下來,不禁感慨感動和敬嘆。

1939看春,時年16歲的姥姥和大她兩歲的姥爺喜結連理。姥姥高挑動人,溫良賢淑;姥爺高大英俊,風度翩翩。像所有相愛的青春伴侶一樣,他們小兩口恩愛纏綿,幸福有加。一年前,身為城關富少的姥爺因情感不合,剛退去了一個婚事。後來,在一次隨父出遊中,在一個村邊不意遇到姥姥,一見鍾情,遂不顧姥姥出身卑微,磨著父母去提親拉媒,終於明媒正娶用八抬大轎把姥姥迎娶過來。

然而,命運往往就這樣的跟人開玩笑。生性率直,不拘小節的姥姥雖然深得才情不凡追求上進的姥爺的喜愛,卻十分不入婆婆的法眼。她的婆婆是大戶出身,自認高人一等,對農家出身的姥姥頗有成見,她把兒子趕走她中意的前媳婦的怨氣轉嫁到姥姥頭上,見不得自已的兒子對這個新媳婦好,總是惡意地稱姥姥是“小媳婦”。在她的影響下,姥姥的兩個小姑子也對姥姥輕視排擠起來。

想想也不足為怪。民國時期還是地主時代,媳婦多是受婆婆氣的,尤其是嫁到富人家的女兒,更是被婆婆一家百般刁難,欺凌。新媳婦過門,織布漿洗,縫衣做飯,伺候公婆,照看孩子,一不小心就受到責罰,有的沒多久就被折磨死掉。所以有說了”千年媳婦熬成婆”的喟嘆。

當時還有這樣一個說法:“有錢的不死妻,一輩子點兒低”。娶一個媳婦,女方要陪送嫁妝小三十二件,包括各種櫃子,鋪蓋,洗臉盆,尿盆等等,有錢的靠著娶媳來發財呢,所以無良的有錢人家總是死媳婦。

折磨媳婦至死的辦法很多,其中一個辦法是撐死。我們這一帶流傳的一個故事。一個媳婦嫁到一個財主家,負責給全家人做飯。第一天早上她做好一鍋粥,地主家老老小小的一家人十幾口包括她的丈夫但唯獨不包括她(媳婦是要站著伺候的)都圍至桌子邊把粥也全喝光了,沒給媳婦剩一點粥,媳婦只好餓著肚子。第二天早上,她怕不夠做的稍多了些,可是,那家人一看粥多了,不懷好意,都不喝粥,要讓媳婦一個人把粥喝了。這個媳婦還就得喝完。十幾個人一鍋粥啊。於是,活活撐死了。

這個慘烈的故事給做了財主家媳婦的姥姥心頭籠上一層陰影。她面對刁鑽的婆婆無端起了抗爭的心理。她是堅強的,雖然生農家,卻很有思想覺悟,有股不屈服的志氣。她的婆婆瞧不起她的農民出身,她回敬道:官找官,民找民,吹喇叭的還找敲鼓人。姥姥不以為自己低人一等,也不認為她出身大戶就有什麼了不起。這更是激惱了這個婆婆,正像傳說中的地主婆一樣對這個不對緣法的媳婦百般刁難,惡言惡語地欺辱。在她的影響下,兩個小姑子也對姥姥冷眼側目的排擠。姥姥的處境十分艱難。

老城民國風雲


三 姥爺的夢想

新到李家的姥姥,四處受敵,還好有著新思想的姥爺站在姥姥這一邊,他很欣賞姥姥的骨氣,安慰她說,咱不爭鏌頭爭口氣。他們倆勤勉努力,相敬如賓,39年底,迎來的一個小生命。大姨的出生,給初為人父人母的他們的帶來另一番樂趣。

姥爺的祖上其實也是窮苦人出身。他的曾祖父和祖父通過打拼,四處做小買賣,積累了一定資本後在老城開了箇中等規模的茶館,當地人叫做“老帽的”茶館。我們村的一位張爺爺當年曾在那個店做工,姥爺家的一些故事還是他給我媽媽講的。他說我姥爺的父親是位教書先生,在小北汪國立學校教書,忠厚善良。可能得益於父親的教誨,我姥爺聰明好學,出落得一表才人,

雙手能寫梅花篆,濃眉大眼,高大魁偉,留著大背頭,跟毛主席差不多,特別派氣。正是青年才俊,可惜,卻站錯了位,當了國民黨,丟了年青性命。

生逢亂世,人人自危。37年日本佔據老城,糧食曾一度匱乏。1942年,受河南大饑荒的影響,糧食特別昂貴,一斗高梁得幾兩銀子;出生在那一年的媽媽就取了個頗有紀念意義的名字——貴玲。受戰爭的影響,李家家道中落。姥爺的父親殷勤教書,也教導姥爺好好讀書,韜光養晦,將來等世道好了好出來做事。45年抗戰勝利,日本從老城撤出,國民黨收編當地匪軍為國軍,駐守老城。24歲的姥爺心潮澎湃,躊躇滿志,認為終於可以效忠國家。他投身國軍,以出色的才幹很快得到重任,當上了司令部部長。自此他認為可以有所作為,以後一片向好。

他沒想到的是,老城周圍很快都被八路軍解放,城外的人民進入了人人平等的新社會,而老城被圍困成一座孤城,人們還在陳腐的舊社會掙扎。城裡的國軍靠蔣介石派飛機空投物資苦撐度日,他們在滏陽河東橋段掘口放水,不惜淹沒方圓9公里的農莊,借浩然水勢作為守城屏障,固守待援。而他所效忠的蔣王朝因失去民心,節節敗退,一步步走向滅亡。

時局的動盪不測,讓初入仕途的姥爺一度陷入困惑不安。老城被困,糧食沒有著落,一城百姓靠什麼養活?兩個心愛的女兒靠什麼養活?日本人已走了一年多,這日子怎麼越發艱難了?何時是個盡頭?何時才見光明?

他回想起以前跟妻兒一起躲進小生活裡的日子,大女兒才五六歲,已是能幫母親做些家務,照看小妹妹。那個才三四歲的小女兒多麼可愛,爬在他這寬厚肩膀上,用姐姐的紅頭繩給他的大背頭辮出無數小辮來,他蹭著她發著咯咯的笑聲。他手把的地教小女兒寫大字,而小女兒卻拿著筆在他的臉上畫了一個黑黑的太陽。他們都笑壞了。

這個寵溺女兒的父親,為了給妻兒更好的生活,他投身政府,但是,好像什麼地方不對勁啊。人們都餓壞了。他的家人也在捱餓。母親脾氣更不好了,對待他的妻子和女兒們像仇人似的,她們倆個女人總吵架,真煩啊。他有時也情緒失控,對著妻子吼,甚至拿槍對著妻子,嚇壞了兩個女兒。他不知他為什麼變成了這個樣子。

四 孤城饑荒

城裡的國軍緊閉城門固守待援,外面的解放軍攻打了幾次都攻打不下。但城內的人也別想出去。解放軍發動當地民兵,建築了城外城,並在敵人出城的道路上和城外水窪裡都埋上各種各樣的地雷,你不讓我進去,我也不讓你出來。斷了你國軍出城搶糧的念想。

那麼,城裡的難民靠什麼生活呢?城裡的國軍又靠什麼支撐來負隅頑抗呢?有史料記載:

偽匪盤踞老城後,很快城內糧食便搜刮一空,於是魔爪伸向城外,多次瘋狂出城搶糧、搶菜、拉牲口,後由於八路軍圍城部隊嚴密封鎖,敵人出城搶糧成少敗多,各種日用物資異常短缺。從1945年11月6日始至1947年10月5日止,在兩年的時間裡,國民黨先後10次出動飛機十九架,向老城內偽匪空投麵粉、大米、乾糧等給養約1000萬斤,單軍衣、棉軍衣各10000套,飛機機槍6挺(子彈4萬發),手榴彈2000枚,子彈100萬發,重機槍6挺,電臺3部,電池180桶,其他另有鹽、鹹菜、牛油、罐頭等物品無數。(摘自網絡)

……期間,解放軍也對城內群眾給與關懷:

由於城內偽匪搜刮不斷,居民糧源枯竭,疾病流行。停戰小組中方代表經多方努力,於1946年4月7日帶兩名醫生進城慰問群眾,並義務為群眾治病。1946年4月14日,經中國共產黨代表奔走呼籲,北平軍調處拿出意見,由晉冀魯豫邊區政府負責向城內群眾發放35萬斤救濟糧。1946年5月下旬,出於同種情況,救濟小組在城內發放17.5萬斤救濟糧。1946年5月下旬,從永年城內逃出9380名難民,我冀南邊區政府分別進行了妥善安置。(摘自網絡)

當時城內的情況就是這樣。完全斷糧。我的公公身歷了那段困城中的饑荒日子,我公公從小就被寄養在老城的一個親戚家,剛困城時,他才10歲。他寄養的那戶人家很快就沒有了糧食,自家人都還填不飽肚子,人家也顧不上養他了。虧得他稍大了些,又特別聰明,每次聽到空中飛機飛來後,他就跑到國民政府附近,流著口水躲在旁邊看飛機上投下來的大型包裹在地下砸出一個個大坑,蕩起濃濃灰塵。然後,士兵出來抬糧抬物了。等把官兵把大件搬完,他們一夥飢餓的孩子當然還有大人便瘋一般衝過去撿拾留在土窪裡的食物碎塊。然後把這些金子一般的口糧送回家,養活家裡的人。我的公公因為沒有人養了,他就找個空房子自已把食物藏起來,在房頂上曬乾,餓了就就著涼水把幹饃塊化開吃。有的孩子可沒有他結實, 被疾病和飢餓奪去了性命,有的大人也跳井了。

姥姥,也混跡在那群撿拾食物的人群當中,也差一點拉上兩個年幼的女兒跳井。

起因不該是因為沒有吃的吧?她們可是駐城國民司令的家眷,總該有口吃的。別是還有別的隱情?

天完全黑下來了。姥姥拉著兩個幼女,拖著瘦弱的身體,捱到了家門口。她遲疑了一會兒,終於跨進那個門檻。

不久,裡面傳來陰毒尖刻的聲音:小媳婦,有志氣就跳下去呀,兩個小Y頭片子要是攔你,可以一塊跳下去呀!

……

(好累。後面還有好多,恕我筆拙,根本不能一下子寫完。我本是個對歷史豪不感興趣的人,這幾天為了這個史事,我查找資料,訪親拜友,終於釐清那段歷史,看到了那段被 歲月淡抹掉的老城中親人的艱難的蹤影。七十多年過去,我剛剛知道那個我曾求學了六年倍感浪漫的老城,卻有著媽媽姥姥姥爺的血淚親情。

我堅強的姥姥無疑有著無比的偉大智慧和勇氣,才使得她走出關鍵的一步,雖經歷槍林彈雨,嚴刑拷打,七災八難,九死一生,終於迎來光明。而進入新社會的她,於留步在舊社會的姥爺,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的牽絆,直到生命的最終?

我且擱筆,下次再寫)

老城民國風雲

原創扶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