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近五百年東西方文明此消彼長中揭示人類文明興衰的根源?

六季如歌


近五百年東西方文明此消彼長興衰的根源就是這價值二字!就是這資本二字!人猿揖別價值出世了!經原始社會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價值文明階段到奴隸社會封建專制社會的簡單商品經濟的價值文明階段後資本的原始積累開始了,資本成氣候了!自私自利的資本經濟增值繁殖比起貨幣只起箇中介作用的在專制權力統治下的簡單商品經濟來說就好象是法術呼喚出來的價值財富!資本經濟價值興起,簡單商品經濟價值衰落其根源當然就是價值形態運行的模式制度的不同所造成的!簡單商品經濟的模式是商品一貨幣一商品。資本商品經濟的模式是貨幣一商品一貨幣!資本經濟的貨幣主要是增值繁殖!


望天犼2王大齊


這個問題跟當代中國的“世界意識覺醒”有關。中國人與近代世界秩序的初步接觸,是在現代武力的巨大壓迫之下進行的。近五百年,在西方文明的巨大沖擊下,原本支配中國人思想的“天下秩序”逐步崩解;在外部武力的直接威脅下,“天朝上國”的自滿迅速轉化為“保國保種”的生存焦慮。從此,外部世界不再是“蠻夷之疆”與“化外之地”,而是強有力的他者。中華文明也不再是世界之中心,它只是眾多文明之一,這種危機感,激發了古老文明體內強烈的救亡意識。

此種意識是在過去的輝煌與當下的困境的強烈對比之下產生的,是一種極為強烈的集體激情。它成為塑造中華文明新主體——新的民族、新的國家、新的政黨——的重要條件。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僅僅只是一個開始,中華民族重新塑造和中華文明政治體的現代轉型,將是一個漫長而艱鉅的歷程,是一個在與外部世界的複雜互動中,不斷自我定義和自我革新的動態歷程。

2010年以來,隨著中國國力的進一步增強,不論是思想界還是普通民眾,對中國自身傳統、中國發展道路的自信都在迅速增長。在思想界,關於“中國道路中國經驗”的討論不斷展開。這樣一種“世界意識覺醒”,其現實的契機是中國正在深度參與和影響全球化進程。

2013年以來,隨著中國推出“一帶一路”倡議、建議“亞投行”等國際戰略新思路,標誌著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關係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啟發著所有中國人對中國與世界的相互影響進行新的評價與定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和構想,進一步提示我們,從亞歐非這一世界島的整體視野出發,重新認識世界文明的複雜性、多元性與交匯性。


叢林一棵樹


五百年滄桑變化,中國從世界第一強國淪落到後期的列強瓜分對象,更被近鄰小弟日本吊打;不僅如此,東方整體衰落而西方整體崛起,整個世界被納入西方主導的第一期全球化。從此,西方佔盡優勢,不僅僅是硬實力,更重要的是:

1、西方價值觀幾乎被全球接受

2、西方制度成為全球模板

3、西方語言,特別是英語,成為全球通用語言

4、西方文化成為全球優勢文化

5、西方貨幣成為全球通用貨幣

6、西方輿論成為全球輿論風向標。

……

凡此種種,人類第一次在全球範圍內聯繫起來的時候,西方佔得了先機,從此,後起國家要顛覆西方的優勢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因為你需要的不僅是硬實力的追趕,還要跨越這些軟實力的重重障礙。

西方為什麼崛起?估計有無數答案,我只羅列我自己思考的結果:

1、進取心。

(1)地理上的進取心。

西方在古希臘時代就開始海外殖民,在小亞細亞建立分佈廣泛的殖民地;古羅馬時代更是有無盡的領土野心。中世紀後,這種野心讓其毅然開始全球航行,引發了偉大的地理大發現。

反觀中國,每一代王朝的野心僅限於統一全國,然後在東亞建立朝貢體系,當這一目標完成後,也就沒有了前進的動力,開始自我滿足,然後衰敗直至滅亡。新朝建立後又開始新一輪循環。

(2)對自然的進取心

西方自古希臘時代就對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充滿了探求的慾望,古希臘人就提出地球是圓的,畢達哥拉斯甚至系統闡述了地球與其他天體的運行關係(雖然是錯誤的);德謨克利特提出原子是構成物質的最小顆粒。

中國古代一直認為天圓地方,並在此基礎上探討天體運行。而對微觀世界並無重量級的學說。在技術發展上也滿足於解決生產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而對單純的探索自然界沒有太多興趣,即對自然和宇宙的好奇心不足,對人際關係的研究更有興趣,故構建了三綱五常的禮制。

(3)財富進取心

西方對財富的進取心導致重商主義政策大行其道,對財富的無盡追求刺激了貿易的發展、地理大發現和全球殖民。

中國古代以穩定為先,重農抑商,只要糧食充足,民心穩定、統治穩固即可,國家層面並無對財富的旺盛慾望。

2、理性思維

西方自古希臘時期,在思考問題時即遵循嚴格的思維規律,發展出一整套的形式邏輯工具,對科學理論的發展和系統化起到重要作用;文藝復興後又創立了以實驗來驗證理論學說的方法論。這種理性思維與上述對自然的進取心結合,對科學的出現和發展起到關鍵的作用。

中國古代並無如此嚴謹的思維,古文裡“概數”、“約數”隨處可見,滿足於這種模糊性;也沒有發展出嚴密的邏輯,對宇宙、對自然的探討最後常常淪為“玄學”。

3、肯定個人慾望的合理性

西方在中世紀發展緩慢,很大原因是中世紀天主教在思想領域佔絕對統治地位,主張壓抑個人慾望。其實人的合理慾望是社會發展的動力,過分壓抑慾望必然導致社會沉悶,發展緩慢。文藝復興後,人文主義興起,天主教經歷了一場宗教改革,放鬆了對人性的壓制,人們開始明目張膽地追求財富,追求個人成功,社會迅猛發展。

中國古代一直沒有經歷過思想解放運動,對人性和慾望的抑制時松時緊,但總體是貶抑的,朱熹更提出“存天理、滅人慾”。明朝後期心學興起,李贄等人對人慾進行了部分肯定,但清朝入關後重整封建秩序,理學復興,人慾再次被壓制(貞潔牌坊越立越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