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新人,一定要避免的5种学生思维方式

工作的头3年我经历从学生思维到职场人思维的巨大改变,这个转折的过程走得并不轻松,但是变成社会人的必经之路。

以下总结了5条典型的学生思维,请一定记得避免在工作中误入歧途:

1.我付出努力和智慧,所以得到嘉奖。就像上学的时候GPA靠前可以拿到奖学金一样。

不,是付出思考和努力,拿到结果,让人看到,才有可能得到好的报酬。工作并不是用来让我得到周遭夸赞的,工作的意义在于给我所在的组织解决问题、创造价值,再附带得到属于自己的一份收益。如果纯粹从我的角度出发去衡量付出和回报,很容易高估和错判自己的价值,以至于得不到或者不满意回报,心态失衡甚至否定自我。

更何况,在职场里,决定你升职和加薪的,也不仅仅是工作本身,人际和沟通能力非常重要。对大多数人来说,需要经历好几年的修炼,才能在这些隐形实力方面开窍,乃至应对有术。有时候跟对一个好老板,被赏识和带领,可以快速成长并获得持续地正向反馈。而有时候会遇到烂人,边缘项目或者平庸的职场环境,发挥不出能力,陷入徘徊不前或者频繁跳槽的状态。

职场其实是有一种动态平衡的回报机制,初期不显山露水的人,持续积累熬下来后,可能会收获更长青的职业生涯;而因为某些短期利益没有达成就放弃努力、混混日子的人,一定会更难得到自己想要的待遇了。


2.别人的评价对我来说很重要,我为评价而哭而笑,也因为评价信任和评判别人。

中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很擅长制定规则和评价体系,于是我们也就习惯了通过他人的评价体系,来确认自己的位置。因为被夸奖所以觉得自己做得很棒,因为被批评就觉得自己特别差劲,是我自己在职场初期也很容易情绪失控的问题点。对自己的苛求让我下班了也无法从工作的焦虑中缓解出来,那种自己是不是很菜鸡,很糟糕的质疑挥之不去。但对一个新手而言,犯错和不会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了,却因为过于在意别人的眼光,而被无限放大。

而且,基于这种外在的评价体系,你会害怕主动发问,害怕独立提出自己的想法,也害怕去主动承担有挑战性的任务,因为这些都可能导致丢脸和犯错,

在行动开始之前我们就会预见可能带来的负面评价,以至于不敢开展行动。走不出去,就更难以被人发现并得到能力的锻炼,更难得到正向反馈。

大概在工作大半年以后, 我才开始有意识地转变这种严重依赖外在评价体系的心理状态。我开始和自己说:你对他人不重要,他人对你也不重要,放轻松,只关注完成工作内容本身的事务性体验。尝试、学习、总结、复盘,这些比纠结老板和同事的几句评价要有帮助的多。

而好的结果本身就会随着你关注事情本身,一起到来。

还有一个大忌是,因为有人经常正面评价你,就信任他,视为朋友或者自己人,甚至无话不说。工作久了你会发现,大多数的正向评价背后有更切实的目的存在,希望你产出更多加班更多、希望你为他所在的业务倾斜资源或者人力、希望你成为他所在的派系的一员,还有最可怕的——套话和错误诱导。尤其是非直属老板的人,对你表现出特别的亲近时,要警惕他背后的目的。

越是KPI导向、竞争激烈的公司,信任关系就越难以建立。

作为活了二十多年的傻白甜,曾经的我很容易被一个人话说的好听、对人很好所收买,但时间久了发现结果往往大相径庭,甚至坑惨了自己。对穿透言语评价识别本质,我后来总结了蛮好用的一点:观察一个人做了什么,而不是说了什么。行动本身其实最能说明问题。


3.我进入了世界500强或者大平台,感觉良好,我值这个高薪报酬。

这一点也是刚进职场容易犯的一点,把事实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但实际上,事实背后可能有无数个原因,而自我的部分只是其实很小的一点。

一个年轻的大学生毕业后应聘上一家不错的公司,拿到了不错的报酬,觉得自己很厉害。但实际上,公司给你付出的薪水,是一个属于未来的均值。公司期待一次性招进来的几十个人校招生里,能成长出几个未来的业务骨干,给业务带来成长型收益,校招也有助于员工的忠诚度稳定性。而这个过程中,有人会离职,有人会被淘汰,你所得到的高薪其实是未来两年你能达到的水平的报酬均值,被公司预支给你。公司用高薪赌你的未来,你本身其实还是一张白纸。

一开始,良好的学历、专业和综合能力是你和公司博弈的筹码,但最终这场赌局能走多久,得到什么样的结果,需要每个人都付出极大的努力和心力。曾经的筹码随着时间慢慢贬值,工作一段时间后,我们其实是需要通过学习、思考和积累,重新在自己的篮子里放入新的筹码(专业技能、通用能力、行业经验、人脉、良好的职场人际),才能赢得公司的信任。

真的,毕业到岗,只是马拉松刚刚开始。没有人能轻易笑到结局。


4. 我想做事情来证明自己,我做了好多事情,这些事情离开我就不行,但老板好像也没有太看到?

也许是上学的时候写作业完成任务习惯了,这种来一个事做一个事的本能惯性,很容易就延续到了工作了。我刚工作的时候一闲下来就慌,希望领导能布置好多的事情来锻炼自己,证明自己。转正答辩这种时候很喜欢巴拉巴拉说一堆我做了A、B、C、D……但这很容易给领导和同事留下你是肯干老黄牛的印象,转身给了你一堆杂活儿,琐碎重复又难以出成绩,而自己也不好意思脱身拒绝。

然而,越是做基础事务性的东西,越不容易被人看到。因为如果工作有100件事情要做,根据2/8原则,只有20%的事情重要并且可以产出结果,被人看到。而对新人来说,被人看到的感觉太好啦。

那怎么才能去做那20%的事情呢?我渐渐会在习惯拿起一件事就做之前停一停,问自己或者问老板,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对业务有什么价值?如果不是很重要有没有更高效地解决办法?当下我们最紧要的几件事是什么?对这几件事我有一些想法和想做的东西……

复杂度越高、协同性越强的业务,越需要这种去芜存菁、巧用力气的思考能力。活儿真的永远都干不完的,但是有的活儿负责进攻产粮,有的活儿负责筑墙维稳,努力证明自己时真的要想一想,我适合和想要做哪一种活儿?

另外,一般岗位上的人,都不至于到了公司离了我就不转了,业务离了我就垮了的地步。真的要保存体力,长线计划,凡事也准备个Plan B和可信任的备选负责人,这不是推活儿,是有危机意识,保证业务正常开展。


5.我觉得他/老板/合作方已经知道我想讲的意思了,我和他说过的。

一般到了背黑锅大赛的时候,新人很容易就被Q到,"这个事儿为什么没有进展?"常见的错误回答是:“我和某某说过了,但是他没有怎么怎么……”或者“因为某某客观原因,所以这事儿就没音了。”

这里面很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自以为是,觉得自己已经给相关方说明白了,或者已经默默做了一些努力,没有达到效果是对方的原因,或者客观上没办法的事情。

但老板不听你解释啊,因为你对同级对上级都没有真正实现沟通,你只是以为你沟通了。

在职场里的沟通,指的不是我已经和谁表达了什么,而是,对方明确传递出收到了你的信息并给出一定的反馈。也就是说,沟通是一个来回动作,有输出,也有输入,并指向对应的结果。好的沟通就是经过多次推拉来回,达到你想要对方去做的地方。

而在多年的学校教育中,我们都习惯了被动输入和单向输出:交作业、写论文、做presatation、回答问题、考试,单方向给出结果就终止了。多年来我们的沟通课程是缺失状态,沟通只在交朋友这种私人领域展开,也没有经过多少技巧磨练,要求去实现特定的目的。而在工作领域,沟通就是集体劳动输出产能极其重要的一环,通过沟通获得结果是基本的生存法则。

而学习什么是有效的双向沟通,甚至最基本的聆听,是从学生变成职业人需要尽快习得的通用技能。这里还蛮推荐《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通俗易懂,有很多场景化的案例。


职场新人,一定要避免的5种学生思维方式

更多职场、投资、房产相关,请欢迎关注我的豆瓣、知乎同名账号:Riesli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