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新人,一定要避免的5種學生思維方式

工作的頭3年我經歷從學生思維到職場人思維的巨大改變,這個轉折的過程走得並不輕鬆,但是變成社會人的必經之路。

以下總結了5條典型的學生思維,請一定記得避免在工作中誤入歧途:

1.我付出努力和智慧,所以得到嘉獎。就像上學的時候GPA靠前可以拿到獎學金一樣。

不,是付出思考和努力,拿到結果,讓人看到,才有可能得到好的報酬。工作並不是用來讓我得到周遭誇讚的,工作的意義在於給我所在的組織解決問題、創造價值,再附帶得到屬於自己的一份收益。如果純粹從我的角度出發去衡量付出和回報,很容易高估和錯判自己的價值,以至於得不到或者不滿意回報,心態失衡甚至否定自我。

更何況,在職場裡,決定你升職和加薪的,也不僅僅是工作本身,人際和溝通能力非常重要。對大多數人來說,需要經歷好幾年的修煉,才能在這些隱形實力方面開竅,乃至應對有術。有時候跟對一個好老闆,被賞識和帶領,可以快速成長並獲得持續地正向反饋。而有時候會遇到爛人,邊緣項目或者平庸的職場環境,發揮不出能力,陷入徘徊不前或者頻繁跳槽的狀態。

職場其實是有一種動態平衡的回報機制,初期不顯山露水的人,持續積累熬下來後,可能會收穫更長青的職業生涯;而因為某些短期利益沒有達成就放棄努力、混混日子的人,一定會更難得到自己想要的待遇了。


2.別人的評價對我來說很重要,我為評價而哭而笑,也因為評價信任和評判別人。

中國的家庭和學校教育很擅長制定規則和評價體系,於是我們也就習慣了通過他人的評價體系,來確認自己的位置。因為被誇獎所以覺得自己做得很棒,因為被批評就覺得自己特別差勁,是我自己在職場初期也很容易情緒失控的問題點。對自己的苛求讓我下班了也無法從工作的焦慮中緩解出來,那種自己是不是很菜雞,很糟糕的質疑揮之不去。但對一個新手而言,犯錯和不會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兒了,卻因為過於在意別人的眼光,而被無限放大。

而且,基於這種外在的評價體系,你會害怕主動發問,害怕獨立提出自己的想法,也害怕去主動承擔有挑戰性的任務,因為這些都可能導致丟臉和犯錯,

在行動開始之前我們就會預見可能帶來的負面評價,以至於不敢開展行動。走不出去,就更難以被人發現並得到能力的鍛鍊,更難得到正向反饋。

大概在工作大半年以後, 我才開始有意識地轉變這種嚴重依賴外在評價體系的心理狀態。我開始和自己說:你對他人不重要,他人對你也不重要,放輕鬆,只關注完成工作內容本身的事務性體驗。嘗試、學習、總結、覆盤,這些比糾結老闆和同事的幾句評價要有幫助的多。

而好的結果本身就會隨著你關注事情本身,一起到來。

還有一個大忌是,因為有人經常正面評價你,就信任他,視為朋友或者自己人,甚至無話不說。工作久了你會發現,大多數的正向評價背後有更切實的目的存在,希望你產出更多加班更多、希望你為他所在的業務傾斜資源或者人力、希望你成為他所在的派系的一員,還有最可怕的——套話和錯誤誘導。尤其是非直屬老闆的人,對你表現出特別的親近時,要警惕他背後的目的。

越是KPI導向、競爭激烈的公司,信任關係就越難以建立。

作為活了二十多年的傻白甜,曾經的我很容易被一個人話說的好聽、對人很好所收買,但時間久了發現結果往往大相徑庭,甚至坑慘了自己。對穿透言語評價識別本質,我後來總結了蠻好用的一點:觀察一個人做了什麼,而不是說了什麼。行動本身其實最能說明問題。


3.我進入了世界500強或者大平臺,感覺良好,我值這個高薪報酬。

這一點也是剛進職場容易犯的一點,把事實歸因於自己的能力。但實際上,事實背後可能有無數個原因,而自我的部分只是其實很小的一點。

一個年輕的大學生畢業後應聘上一家不錯的公司,拿到了不錯的報酬,覺得自己很厲害。但實際上,公司給你付出的薪水,是一個屬於未來的均值。公司期待一次性招進來的幾十個人校招生裡,能成長出幾個未來的業務骨幹,給業務帶來成長型收益,校招也有助於員工的忠誠度穩定性。而這個過程中,有人會離職,有人會被淘汰,你所得到的高薪其實是未來兩年你能達到的水平的報酬均值,被公司預支給你。公司用高薪賭你的未來,你本身其實還是一張白紙。

一開始,良好的學歷、專業和綜合能力是你和公司博弈的籌碼,但最終這場賭局能走多久,得到什麼樣的結果,需要每個人都付出極大的努力和心力。曾經的籌碼隨著時間慢慢貶值,工作一段時間後,我們其實是需要通過學習、思考和積累,重新在自己的籃子裡放入新的籌碼(專業技能、通用能力、行業經驗、人脈、良好的職場人際),才能贏得公司的信任。

真的,畢業到崗,只是馬拉松剛剛開始。沒有人能輕易笑到結局。


4. 我想做事情來證明自己,我做了好多事情,這些事情離開我就不行,但老闆好像也沒有太看到?

也許是上學的時候寫作業完成任務習慣了,這種來一個事做一個事的本能慣性,很容易就延續到了工作了。我剛工作的時候一閒下來就慌,希望領導能佈置好多的事情來鍛鍊自己,證明自己。轉正答辯這種時候很喜歡巴拉巴拉說一堆我做了A、B、C、D……但這很容易給領導和同事留下你是肯幹老黃牛的印象,轉身給了你一堆雜活兒,瑣碎重複又難以出成績,而自己也不好意思脫身拒絕。

然而,越是做基礎事務性的東西,越不容易被人看到。因為如果工作有100件事情要做,根據2/8原則,只有20%的事情重要並且可以產出結果,被人看到。而對新人來說,被人看到的感覺太好啦。

那怎麼才能去做那20%的事情呢?我漸漸會在習慣拿起一件事就做之前停一停,問自己或者問老闆,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對業務有什麼價值?如果不是很重要有沒有更高效地解決辦法?當下我們最緊要的幾件事是什麼?對這幾件事我有一些想法和想做的東西……

複雜度越高、協同性越強的業務,越需要這種去蕪存菁、巧用力氣的思考能力。活兒真的永遠都幹不完的,但是有的活兒負責進攻產糧,有的活兒負責築牆維穩,努力證明自己時真的要想一想,我適合和想要做哪一種活兒?

另外,一般崗位上的人,都不至於到了公司離了我就不轉了,業務離了我就垮了的地步。真的要保存體力,長線計劃,凡事也準備個Plan B和可信任的備選負責人,這不是推活兒,是有危機意識,保證業務正常開展。


5.我覺得他/老闆/合作方已經知道我想講的意思了,我和他說過的。

一般到了背黑鍋大賽的時候,新人很容易就被Q到,"這個事兒為什麼沒有進展?"常見的錯誤回答是:“我和某某說過了,但是他沒有怎麼怎麼……”或者“因為某某客觀原因,所以這事兒就沒音了。”

這裡面很容易犯的錯誤就是,自以為是,覺得自己已經給相關方說明白了,或者已經默默做了一些努力,沒有達到效果是對方的原因,或者客觀上沒辦法的事情。

但老闆不聽你解釋啊,因為你對同級對上級都沒有真正實現溝通,你只是以為你溝通了。

在職場裡的溝通,指的不是我已經和誰表達了什麼,而是,對方明確傳遞出收到了你的信息並給出一定的反饋。也就是說,溝通是一個來回動作,有輸出,也有輸入,並指向對應的結果。好的溝通就是經過多次推拉來回,達到你想要對方去做的地方。

而在多年的學校教育中,我們都習慣了被動輸入和單向輸出:交作業、寫論文、做presatation、回答問題、考試,單方向給出結果就終止了。多年來我們的溝通課程是缺失狀態,溝通只在交朋友這種私人領域展開,也沒有經過多少技巧磨練,要求去實現特定的目的。而在工作領域,溝通就是集體勞動輸出產能極其重要的一環,通過溝通獲得結果是基本的生存法則。

而學習什麼是有效的雙向溝通,甚至最基本的聆聽,是從學生變成職業人需要儘快習得的通用技能。這裡還蠻推薦《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的,通俗易懂,有很多場景化的案例。


職場新人,一定要避免的5種學生思維方式

更多職場、投資、房產相關,請歡迎關注我的豆瓣、知乎同名賬號:Riesli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