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4萬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作為一個達到月薪4萬多但高負債比的家庭,目前的狀態是:好好生活和存錢,減少負債比,為35歲以後也許不漲薪反而降薪的生活提前做好準備。

日常有壓力,有動力,會焦慮,也會讓自己寬心。當月薪達到社會平均水平後,實際上家庭或個人的負債比對生活造成的影響,會比月薪的具體數字影響更大。另外,月薪在未來10年的穩定性和增長空間,也會影響你的生活態度和心情

互聯網大廠裡大把月入4萬的員工,但你置身其中,能感到每個人都腦袋上都籠罩著巨大的壓力,這錢拿得一點都不輕鬆,要擔心被績效被打不合格,擔心被新來的老闆排擠不信任,擔心年紀大了要價貴被裁不好跳槽,擔心家裡的老婆孩子還有供的好幾套房,錢從來不是好賺的。

分享下我們這個工薪階層的家庭情況吧。

一、工薪收入和理財

收入:一個標準純工薪家庭

之前我們倆都在互聯網公司,兩人的稅前月收入合計大概五萬多,這個金額在杭州來說也屬於收入可觀了。去年我進入傳統國企,個人收入銳減,現在我們倆的月總收入四萬多,扣完五險一金差不多到手3萬多(不含公積金)。這就是純工薪族家庭的收入情況。對象還有一點公司的期權,但考慮到兌現時長和職場的不穩定性,目前可以忽略不計。

理財:股市+指數基金定投+銀行理財

父母都很放心地把一部分養老本錢給我們打理,所以我們倆手頭各自都握著小几十萬的“非個人”資產。我和對象分別進行了激進和穩健式的投資。他投美股和港股(重倉騰訊),我投銀行理財和指數基金定投。

對象在股市折騰2年多,行情好高峰的時候浮盈十幾萬,記得那時候騰訊股價衝上了440點,但今年中美貿易戰一打,股價也一直上下浮動,騰訊一直在320左右掙扎。我不管他的股市,但據他說年化15%是沒有問題的,姑且信之。我一直比較風險保守,覺得玩股市沒有回頭錢,他開心就好吧哈哈哈,為國接盤。

我的資金一半在銀行買定期理財,最開始理財的年化在5.0%上下浮動,結果一路跌到4.2%。這期間曾經投過一年P2P,杭州各家小貸公司炸雷以後在19年初全部撤出,沒有踩雷。然後把P2P的錢慢慢轉投指數基金。從今年5月起每週固定跟著螺絲釘組合投滬深300價值、上證50、香港中小,已經半年了,計劃按照最低3年的週期長線持有,期待週期裡有一次雄起。

如果是10萬的資金,按照這種銀行理財+指數定投的組合投資方式,一年的理財收入差不多6000元左右,純屬保底了,通漲都跑不贏。我的原則就是不動父母的養老本,能有點小浮盈就好。

月薪4萬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跟著螺絲釘學習什麼是指數基金,做了表格記錄

個人感覺長期定投是一個很正向的投資反饋方式,跌的時候看看指標還在低估期,就可以放心買入多一點,漲的時候雖然開心,但更希望它在低估期多呆一陣,好多投點慢慢來。也就是無論漲跌,只要看準了盈利收益率,市盈率這些指標,就有了定心丸。指數基金定投長線,穩定,不容易被市場情緒左右,太適合工薪階層了。而且每個月把錢丟到基金池子裡,比還給花唄,爽多了。


二、大宗支出和日常支出

房貸支出:不得不承受的兩座大山

房貸是支出的大頭,對象承擔了我們婚房的房貸,月供近萬。我承擔和父母合購房子的房貸,月供小萬。每個月的房貸+車貸就是2萬,公積金能還掉七八千,剩下都是純剛性支出。

畢業以後,我們倆的存款和公積金都密集地貢獻給了租房、買房首付、裝修、買車和還房貸。買房差不多自掏了二十多萬,裝修自掏了十多萬,買車自掏了十幾萬,剩下都是靠父母資助。雖然啃老蠻不好意思,但是畢業正趕上杭州的房價飛漲,不下手就是幾十萬的資本成本,只能就坡下驢了。好在兩邊房子入手的價格都不在最高位,目前的漲幅還能撐得住這波全國陰跌的局勢。

大概是在畢業第四年,才開始能存下錢了,存錢真的太難了。

保險支出:為疾病與死亡早作打算

我們之前做的都是拿命換錢的IT高壓工作,身邊同事有過勞死的,也有各種突發疾病的,所以就決定早早為自己投保。大公司一般都會對員工有商業保險,能夠報銷甲乙級藥物和部分醫療費用。但是我們主要考慮的是重疾險,在朋友推薦下,選擇了報銷型的人保稅收優惠型保險,年費2400/年,從投保日一直保到75週歲的,保額25萬,不算高,但也有優勢:1.費用低,可以理解為政府補貼的一款保險;2.理賠不會因為被保人的個人風險變化而終止,比如生了一次重病,以後再生病還是可以繼續索賠的;3.保險週期長,可以保到75歲。

如果經濟條件好,還是可以選擇多配置一些醫療險、重疾險,這一塊我個人研究不多,還在學習中。按照目前的收入結構,保險方面應該再多配置一點。

個人理解隨著年紀增長,要越來越正視自己終將走向衰老和死亡這件事情,為了讓死亡的過程更體面和充裕一些,支出裡挪出少部分作為保險部分,是蠻有必要的,畢竟我們還有父母家人,也是對他們的一種保障。


裝修支出:永遠都會超出預算

裝修是真的非常容易超出預算的大項,我們倆起初預估25萬打住,結果滿打滿算住進來所有大小件都買齊,支出了35萬。這裡面硬裝(不含空調地暖)就幹掉了19萬,感覺是被全包的裝修公司坑走了不少,籤協議的時候打包價可是15萬。所以到了軟裝的環節我們就儘量剋制,基本以宜家+小米+國產家電的方式hold在了10萬出頭。買傢俱的時候正好趕上電商家裝節、618的活動,還算是買的不貴。在宜家買傢俱也經常趕上促銷活動,湊到很多滿400減50上不封頂的減免券,相當於全場打88折。

問了一些朋友和鄰居,裝到35萬以上的也不是少數,改善型住房這個費用還可以理解。如果只是小夫妻的首套住房,對於89方來說真得偏高。浙江本地的人工費也偏高,全包的材料費也不夠透明。如果下一次裝修,我應該會選擇半包,自己去採買建材,雖然累是累了點,但相對來說可選擇餘地更大,預算也更好把控,有了第一次裝修踩坑的經驗也對材質和價格心裡有點底。

月薪4萬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月薪4萬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生活日用支出:記賬幫助控制消費

排除買房、買車、裝修的大頭支出,最應該消費降級,也最好操作的就是生活日用支出了。自從成為家庭管賬主力,我從5月份開始堅持記了大半年的帳,現在基本排除給父母的支出和旅遊支出後,能把兩個人的生活支出控制在8000元以內,之前我一個人一個月就可以花1萬。

我的記賬工具是:口袋記賬app,基本有一筆就記一筆,養成了每天順手記賬的習慣。口袋記賬可以自定義類目,看每個月份的消費走勢、數據對比。半年記下來就能發現我的日常消費結構裡,餐飲月均1000元,交通費500元,服裝彩妝購置1000元,社交娛樂類500元,旅遊均攤下來是800元,是一個我自己比較能接受的分配狀態,其實還能再省省。我對象的支出就更簡單了,車的油氣保養1000元,生活費1000元,特別省錢。

自從開始記賬以後,我們就變成了朋友圈裡的消費降級CP,但是生活質量並沒有因此下降,自己做飯、在家看電影、打PS4、擼擼貓,甚至一起加班,都挺開心的。

而且前幾年的各種大額開銷和不太節制的消費也帶來了一些好的作用,那就是該買的不該買的都買過了,慾望也氾濫過了,其實不會太缺啥或者想要啥。如果說我特別後悔買的,應該就是一些純看款式的衣服和一個奢侈品包。買包真的完全就是智商稅和虛榮心,這一萬多我買點什麼不好……

月薪4萬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月薪4萬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月薪4萬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所以其實看下來,月薪4W,除了能夠保證負擔得起房貸、正常的生活質量,並沒有帶來什麼突然好有錢的錯覺,即便算上公積金,我們的負債比已經差不多40%了,這並不是一個令人輕鬆的數字,所以反而是剛畢業的時候花得多花得盡興,結婚買房後開始認真理財和存錢。

平時穿穿優衣庫,出門不吃人均超過150的館子,西貝和海底撈也覺得貴,買完PS4以後沒捨得再買switch,因此使用率確實不高,也不強求每年要去多遠的地方出國旅遊,菲律賓就挺好的。

未來的狀態依然是:好好生活和存錢,減少負債比,為35歲以後也許不漲薪反而降薪的生活提前做好準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