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經典,把握本質,練好太極

學習經典,把握本質,練好太極

能否嚴格遵循太極拳原理與法則鍛鍊,是練好太極拳的關鍵問題。修煉者應先熟悉太極拳的拳理功法,即王宗嶽《太極拳論》中的“著熟”。只有太極拳的拳理功法熟悉了,才能在鍛鍊中慢慢悟到太極拳不同於其他拳種的“勁”。“著熟而漸悟懂勁”,“著熟”是修煉太極拳者正確與否的路標。太極拳經典拳論都是著者的拳藝達到極精境地時的心得結晶。拳理拳法理論著作的熟悉理解,是決定太極拳愛好者能否入門的關鍵。

學習經典,把握本質,練好太極

“著熟”並不是“招熟”,招熟使很多太極拳愛好者誤入歧途,每日都在一招一勢上努力,出現了學楊式再學陳、吳、武、孫等多種拳式為一身的練功者。太極拳是內家功夫,應求神意在自身體內行功為重要,不能在外形上練苦功。外家講究外形快,內家注重心意快;外家練筋骨皮膚肉之力,內家要求放鬆卸淨肌肉收縮產生的力,內家講究體內由神意發出的內勁。肌肉收縮的力,內家要將它卸至無,即王宗嶽《太極拳論》首提的“無極”。太極拳是神意運動,有“用意不用力”的指導性理論,太極拳不但要“用意不用力”,還要越柔軟然後才能越堅剛。

“招熟”的出現,給太極拳帶來不可估量的災難。它使太極拳練法與外家拳和體育沒有了區別,所區別只是現代太極拳的慢,除此之外,外家拳與體育也都講究。辨別太極拳鍛鍊是否正確,只有自身驗證是否用意不用力,神意能否充塞通身,越柔軟後體內越穩重堅剛,即拳論雲“全身意在蓄神”。練好太極拳,“著熟必須心悟,不能口傳。心知方能身知,身知勝於心知。徒心知尚不能適用,待到身知,方能懂勁。懂勁洵不易也”。

學習經典,把握本質,練好太極

太極拳乃神意運動,怎樣用好神意,必須心悟(心知),心裡熟悉練功方法,然後才能在行功走架中逐步練至身體(身知)。“招熟”只能鍛鍊外形,增強體能、力量、技巧、活動筋骨等。這些先天自然之能是有一定侷限,儘管怎樣努力都無法超越,只有神意是無限的,神意要借用身體才能發揮作用。但身體後天本能強烈,使身體肌肉僵硬失去原來良好柔軟身軀,僵硬身軀又要靠神意來行功迴歸柔軟,這樣行功迴歸柔軟過程,神意就可以逐步充塞身體。

所以拳論曰“用意不用力”“越柔軟然後越堅剛”。但用神用意,必有秘方;鍛鍊筋骸,必有要訣。這些秘方要訣,即是歷代太極拳技藝高深者的精闢著作。現代太極拳愛好者總覺這些理論著作難以理解,其實不然。若愛好者帶著武術是招勢、速度、力量等主觀概念,當然就無法理解這些經典著作。這些主觀概念在理論著作中很難找到。要想學好太極拳,必須熟悉理論著作,這些拳論一般都圍繞怎樣用神用意,神意在體內怎樣行功為基礎。神意在體內行功時,身體本能習慣怎樣才能不干擾神意行功,讓神意逐步充塞通身,使通身處於無處不光明、全身無處不太極的光明階段。神明階段只說明太極拳成功,不是最高境界。

學習經典,把握本質,練好太極

“著熟”是熟悉理論著作,熟悉領悟了理論著作,練拳才有行功方法。“招熟”只能在體能、力量、速度、活動筋骨方面得到鍛鍊,這只是外形招勢熟練。太極拳是內家功,注重神意,內在功力。有了內功,外形自能飽滿達到要求;若沒有內在功力,外形招勢無法達到外柔內剛,在技擊時就很難做到人剛我柔後再走。正如《太極拳論》曰:“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也。”王宗嶽講得非常明確:“雖勢有區別(即招雖有區別)非關學力而有也(即非關太極拳功力而有也)”。

是否達到王宗嶽《太極拳論》的標準,應以“人剛我柔謂之走, 我順人背謂之粘”,與“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為準。即對方進攻時哪怕只有一根羽毛重量,我都能捨己從人跟著走,即“引進落空”。對方雖輕(因是有備而來),這時我是否粘著對方弱點,那怕輕的只有蠅蟲落下,其運動之方向你都能辨別清,順其弱點認定方向發之。心神明白了對方來勢與弱點,推手就不會頂抗。推手是否頂抗,是太極拳修煉正確與否的標準之一。要學好太極拳,辨別太極拳理法是至關重要的關鍵。特別是現代“名師”隨處可得,理論書籍五花八門各有其說,這就要靠愛好者多加思考,細心辨別是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