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旅遊”:為平涼“推”出一個未來

10月20日,崆峒古鎮,陽光輕灑在每一個太極表演者的身上、臉上,隨著舒緩的音樂,他們腳步輕挪,一起一伏,一招一式都在演化著陰陽調和,動靜平衡,融合在太極深邃的意境中,宛如心靈的歌舞、生命的吟唱。

在第34屆“甘肅銀行·黃河杯”全國業餘圍棋公開賽開幕式上,崆峒太極拳展演感染著在場觀賞者。此次展演,也是2020“交響絲路·問道崆峒”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系列活動的重頭戲。

“太極+旅遊”:為平涼“推”出一個未來


崆峒太極拳展演,記錄了平涼的過去,是尋根溯源的精神家園;更是探尋平涼的未來,激發建設熱情,愛家、愛城的展示空間。


文化尋根


在崆峒區南山公園,早晨六點剛過就有不下二十人在這裡練習太極拳,伴隨著悠揚舒緩的音樂,一套太極拳法使完,深秋清晨的嚴寒也隨之散去。


外地人可能很難真正理解,這個被稱之為“中國武術之鄉”的百姓對武術的熱愛。武術就像一粒粒種子,在這塊歷史上戰事頻發之地生根、發芽,並長成參天大樹。平涼大地上傳承有序、根系清晰的拳種、流派有崆峒山的道教武術、佛教武術、崆峒派,還有近現代傳入的九拳、心意、六合、太極、四門、拳、花拳和紅拳等。


平涼在漫長的歲月裡,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戰亂不斷。周文王帶兵伐密須、三國馬超據安定、前秦苻堅陷陰密據安定、唐李世民涇川戰薛舉、夏主赫連定稱帝、北周宇文泰興起和唐蕃會盟都發生在平涼。“民必講武求備,非尚武不可圖存”,老百姓處在戰爭環境下,習武以求生存。武術在這裡,既是保家衛國之術,也早已超越了單純技藝的承載,成為觀察地域歷史的另一隻眼。


“防身一長劍,將欲倚崆峒”。古老的崆峒文化,樸實豪放的民風,造就了“世傳崆峒勇”的崆峒俠風,為崆峒武術的蓬勃發展提供了肥沃土壤。


劉武道長期研究崆峒武術文化,作為平涼人,他深感平涼民間尚武之風的強盛。他認為,“古代氏族部落戰爭萌生了原始的崆峒武術,頻發的戰爭促進了崆峒武術的形成。”


“李白的‘世傳崆峒勇’,杜甫的‘崆峒足凱歌’就反映了崆峒山一帶世為顯武之地;宋代,平涼為西部邊關,宋、西夏、金互相爭存,戰事連綿不斷,如金與西夏蒙古兵之戰,積金爭奪水洛城、爾朱天光周城水洛等。在長期的抗夏、抗金斗爭中,平涼湧現出了一大批英雄人物,如吳玠、吳璘、劉琦、郭浩、曲珍等。”劉武道說。


這些俠義之士,講究武德,扶危濟困,願為百姓慷慨赴死,以自己的英雄壯舉為引領,鑄就了不懼苦難、重義輕死的純樸剽悍民風與大開大闔、豪爽仗義的平涼人性格。


“頻繁的戰亂,使軍事武藝因為爭戰需要而得到迅速發展。平涼歷史上頻繁發生的戰爭和社會動亂是促成平涼尚武習俗形成的最直接的一個因素。”劉武道說。


武舉制度的實行,促進了平涼民間習武活動的開展,湧現出了職業教習武藝的宗師。


從現有的資料看,康熙至嘉慶時期,僅平涼府所領固原、靜寧二州和平涼、隆德、華亭三縣,均設有軍旅訓練習武的教場,用以訓練軍隊和選拔人才,平涼城內設北教場、東教場、西教場,並經常設壇比武。其時,平涼投軍者越來越多,僅靜寧縣投軍者達百餘人,其時,平民投軍者愈來愈多。其中莊浪(時屬靜寧)人孔登遠、邵銀、李入泮、周風鳴等先後帶藝投軍。孔登遠身經百戰,人稱“孔嘯虎”;邵銀作戰勇猛,因功升為統領,後辭職出遊,以授拳為業,名揚陝、甘、寧諸省。光緒六年(1880),平涼府在城西成立講武堂,每年招收武童生,以備參加三年一次的“童試”。總之,明清時期的武科和軍功制度的廣泛推行,促進了崆峒武術的發展。


根據有關考證和資料顯示,民國時期,是崆峒武術發展的轉折時期,主要體現在民間武術的發展上。1916年平涼縣成立了民眾教育館,內設國術館,招生授拳,縣境內的許多中小學堂(校)也設有武術課。1923年,隴東鎮守使張兆鉀在住地張公祠創辦講武堂,平涼城內關帝廟設有擂臺,每年都舉行打擂比武活動。這一時期,平涼縣境內的暖泉鄉麻黃灣、什字鎮觀音店等地都有固定的練拳場所。其間,有名氣的武術名人有馬道成、佘仁耀、汝志堅、汝志治、呂開秀、呂世平、郭宗堯等。


經過幾千年的陶冶嬗變及其與藝術、宗教等文化樣式的滲透交融,崆峒武術已由冷兵器時代個體自衛和民族抗爭的有效手段,逐步昇華為融技擊性、健身性、藝術性於一體的價值功能多元的文化形態。


今天的崆峒武術的內涵和外延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它不僅是以崆峒山為發源地,以崆峒氏族在部落戰爭中形成的攻防格鬥方法和格鬥技巧演變發展而成的武術,還包括崆峒山道教、佛教留傳下來的拳械套路,而且包括平涼六縣一區的民間傳統武術,甚至包括平涼周邊地區如陝西彬縣、長武、隴縣、鳳翔:寧夏固原、涇源、隆德;甘肅慶陽、天水、張家川、定西、臨夏等地的民間傳統武術,以及這些地區各少數民族武技武藝。同時還包括了不同時期傳入平涼地區的查拳、花拳、紅拳、九拳、六合拳、少林拳、通背拳、形意拳、八卦掌、陳式太極拳等傳統武術拳種,還有新中國成立後傳入平涼地區的劈掛拳、翻子拳、八極拳等拳種及國家規定套路和新創編的競賽套路等。


“太極+旅遊”:為平涼“推”出一個未來


武術慢慢成為一種文化,成為平涼百姓強身健體的一種方式。至今日,作為崆峒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崆峒太極拳已躋身於平涼“文化脈系”之列。據記載,張三丰曾在明代成化年間遊居崆峒山五年,精研太極拳藝。進入新時代以來,為了弘揚崆峒武術事業,整理、編創具有崆峒地域文化特色,易於為廣大群眾習練、推廣、普及的崆峒武術套路,平涼市精心組織體育名家,創編了富有特色的太極拳套路,多次進行實地編排、演練,並經過了甘肅省武術協會邀請有關專家及武術名人審定。


此次展演的崆峒太極拳28式,濃縮了傳統太極拳的精華,傳承了崆峒武術的特點,內容更加簡化,動作更加規範,強身健體效果顯著,適於學習和普及推廣,同時,它也成為平涼旅遊吸引中外遊客的一大亮點。太極拳對推動平涼經濟和城市發展、提高平涼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漸入人心


古韻平涼,因太極而更靈動。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在平涼大地上,大眾體育百花齊放、豐富多彩。


太極拳、健步走、慢跑、廣場舞、健身操……以太極拳為主的全民健身項目,正在平涼大地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全民健身的理念深入人心,全民健身的踐行者隨處可見。


每天早上5點,太極拳愛好者李香蘭都會挨個撥打幾個電話號碼,叫醒沉睡的人起來練拳,這個習慣她已經堅持4年。作為一名堅持晨練的太極拳愛好者,李香蘭發現許多人因為早上起不來,而無法堅持鍛鍊,便產生“叫醒他人”的念頭。如今,像他一樣叫醒他人參加晨練的人已經遍佈平涼。


“太極+旅遊”:為平涼“推”出一個未來


叫醒他人的同時,喚醒的是一個城市居民的健康意識。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識的提高,健身目前已經成為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的必修課,選擇在假期給自己“健身充電”的人也越來越多。


為營造濃厚的全民健身氛圍,平涼開展了一系列群眾體育活動,為全民健身搭建平臺。2018年7月21日,由市委市政府主辦,市體育、市武術協會承辦,市區兩級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社會團體、體育健身愛好者11000多名運動員參加,在崆峒古鎮集體展演24式太極拳,聲勢浩大,氣勢磅礴。


與此同時,成功承辦、舉辦了四次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平涼段比賽、三屆全國群眾登山大會(崆峒山站)、三屆崆峒(國際)武術節、“弈決崆峒”世界道教名山圍棋邀請賽暨世界道教名山圍棋文化發源地論壇、第二屆中國業餘圍棋“7段王”爭霸賽、全國青少年無線電測向錦標賽、全國太極拳健康工程暨太極拳公開賽(甘肅站)、第五屆“平涼隴原杯”全國(魅力中國城聯盟城市)業餘圍棋邀請賽、尋找美麗中華全國旅遊城市定向系列賽(甘肅平涼站)暨甘肅省科技體育定向錦標賽等大型體育賽事,在省內外反響強烈,贏得了廣泛讚譽,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果。


校園體育日新月異、醞釀變革。


武術是中華民族傳統的體育項目和健身方法,是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早在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頒發了《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綱要中明確規定“體育課應適量增加中國武術等內容”。2015年4月,平涼市教育培訓中心將崆峒武術培訓納入重點培訓課程,組織平涼各中小學體育教師學習。崆峒武術進學校,為崆峒武術的傳承和學生體質的增強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崆峒太極拳、崆峒長拳、崆峒實戰拳……這些武術招式已成為平涼中小學生體育課的部分內容。


“崆峒武術是中華民族的瑰寶,講究內外兼修,健身養性,非常適合小孩子們練習。”武術培訓老師——崆峒派第十二代傳人、崆峒文武學校武術教練陳虎說,“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崆峒武術走進平常人的生活。只要學生們從小有了武術基礎,這對他們的一生都受益。”


“太極+旅遊”:為平涼“推”出一個未來


武術課目前已在平涼部分學校開展。記者在平涼五中採訪時看到,該校的學生對學習崆峒武術興趣頗高,幾十名學生打起了“崆峒太極拳”,學生們精神飽滿,隊列整齊,動作到位,一招一式,頗有太極風範。


曾經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小學運動會紀錄無人打破成為一個普遍現象,很多項目的最好成績甚至要追溯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近年來,全市各級各類學校全面推進學校體育運動,普及陽光體育活動,開展《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監測,努力推進體育藝術2+1項目,加強體育課教學和校園體育鍛煉,促進學生身心健康,體格強健。隨著學校、家長對學生體育鍛煉更加重視,學生的體質正在逐漸增強,校運會紀錄作古也變成了水到渠成的結果。


在第十三屆全國運動會上,平涼市培養輸送的運動員逯燕、李曉剛、葉轉轉獲得三枚金牌。市體校評為“全國體育事業突出貢獻獎”。平涼市參加甘肅省第十三屆運動會獲得24金、20銀、20銅的優異成績。平涼青少年女子籃球連續九年穩居全省冠軍。平涼籍體育健兒多次在全國、全省比賽中爭金摘銀,進一步提高了平涼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之前都不知道去哪裡練拳和健身,現在好了,到處都是體育設施。”喜歡健身的市民陳超說。


近年來,平涼大力建設群眾身邊的體育健身設施,構建縣(區)、鎮、村三級全民健身設施網絡。全市86個鄉鎮(社區)均建成了體育健身中心,所有行政村均建成了村級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平涼體育健身廣場建成並投入使用,佔地450.31畝投資16.34億元以“一場兩館一園”為主的市體育運動公園項目正在抓緊建設。全市共建成的體育場地數量列市州第一。全市建成體育輔導中心(站)320個,形成健身網點950個,公共體育場館全部免費或低收費向群眾全天候開放,極大地方便了廣大群眾開展健身活動。


隨著場地設施建設日臻完善、公共體育服務廣泛覆蓋、品牌賽事活動日趨活躍,廣大市民參與全民健身的熱情空前高漲,人們的健身意識不斷增強,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已蔚然成風。而太極拳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健身手段,更為平涼全民健身運動的深入開發揮出無限能量。


釋放效能


“太極”涵養著一個城市的精神品質。剛柔相濟,虛懷若谷,是崆峒太極拳的品格,也是平涼人的精神品格。


太極,一邊用一種平民化的語言,把平涼人的生活演繹得更清新透徹,一邊又用一種藝術性的語言,把城市演繹得更精彩詩意,富有吸引力。


強其“身”,對抗疫情。今年的新冠疫情,給旅遊業致命一擊,然而,能夠“改善氣血和肺功能”的太極拳,卻走進了人們心裡。在今年我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基於鍾南山院士的肯定和推介,加之廣大太極拳人的一系列努力,太極拳“提高免疫力”“改善氣血和肺功能”的抗疫價值得到突顯,成為平涼廣大民眾防疫抗疫的重要選項。平涼太極拳師創編並推廣的崆峒太極拳28式,成為平涼人提升自身免疫力,對抗疫情的重要手段。


“太極+旅遊”:為平涼“推”出一個未來


健其“心”,健身養性。隨著現代社會競爭的加劇,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心靈負擔加重,壓力無從釋放。而崆峒太極拳“取象於天”,要求“心靜用意”,使人處於一種極寧靜,極鬆弛的狀態。要“氣沉丹田”,“以虛靈之心,養剛中之氣”,“以浩然之心行氣,無往不宜,”它是一種積極的、有著廣泛的社會意識的健心方法。通過太極拳的長期習練,有利於消除現代人的煩惱和緩解內心的衝突,使人們從失衡的心理狀態中走出來,達到人生的自我感悟,人性的自我淨化,人格的自我完善,內心的寧靜。


揚其“名”,以武興遊。文化是旅遊的根,旅遊是文化的形。如何體現崆峒武術特色,在武術這株孤傲的文化之樹上嫁接旅遊新枝,使武術成為平涼旅遊業騰飛的一個新的增長點?近年來,甘肅省體育局、平涼市人民政府相繼聯合主辦了3屆崆峒國際武術節、4次全省性崆峒武術比賽,先後與國家體育總局相關部門聯合主辦了6次全國性武術賽事。同時,通過“一帶一路”相關文化體育交流項目促進崆峒武術走向世界,與美國、埃及、新加坡等多個國家的文化體育部門合作,積極開展崆峒武術文化交流活動。當今,崆峒武術已成為平涼旅遊和平涼經濟發展的精氣神,崆峒武術走出國門在傳藝、授業、解惑的同時,也向世界展示一個集智慧、美好、向上於一身的平涼形象和中國形象。


節會、太極拳展演雖已結束,但餘溫絲毫未減,“旅遊+文化”“旅遊+體育”促進文體旅融合發展的“後旅發效應”正在凸顯。這兩年,平涼全域旅遊呈井噴之勢,各景區景點遊客接踵而至,絡繹不絕。從崆峒山、王母宮到雲崖寺、蓮花臺,從安口窯的片片陶瓷到崆峒太極拳的一招一式……其背後,蘊含的是古城平涼在全域旅遊資源方面的實力和潛力。得天獨厚的崆峒美景、田園風光等自然資源,與崆峒養生文化、崆峒太極文化完美結合,打造出“問道崆峒·養生平涼”城市品牌,讓每一位遊客得以在“養生平涼”休養生息。


城市發展的節律猶如太極拳,由昂然轉入舒展,由熱鬧轉入沉靜,這是城市正在蓄能的階段,亦是太極的原味和真意。願“太極+旅遊”,為平涼“推”出一個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