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太后刘娥夺别人子,穿龙袍临朝听政,为何得以善终

历史剧《清平乐》上演得如火如荼,剧中北宋真宗的章献皇后刘娥并非是仁宗生母,在宋真宗驾崩后,她垂帘听政,大权独揽,对仁宗的皇权进行约束和制擎,仁宗因其嫡母的身份和地位也无可奈何,一直对其毕恭毕敬直到临终也不敢发作。历史上的刘娥比剧中更加专权,

她抢夺别人的亲生子落己名下,甚至听政后期效仿武则天穿龙袍祭祖,和称帝仅一步之遥,这在皇权如天的时代是滔天大罪,可仁宗皇帝和满朝文武却听之任之,对其尊敬有加,直至善终,这是为何?分析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

清平乐:太后刘娥夺别人子,穿龙袍临朝听政,为何得以善终

御人有术,摄政有方,在朝野有良好的口碑

刘娥出身卑微,本是蜀地孤女,早年曾嫁与银匠龚美,后来凭借聪慧美貌被真宗收入宫中,并且收到真宗宠爱。早年她在民间的丰富经历练就了一双慧眼,有过人的识人、御人之术。陪伴真宗期间,她红袖添香,聪慧过人,对政事有自己独到见解,不知不觉成了真宗的左膀右臂,练就了卓越的主政能力。

在真宗驾崩后她以太后之尊摄政,能够慧眼识珠,先后任用了吕夷简等精干的重臣,在错综复杂的朝堂各派势力间巧取平衡,开办州学,兴修水利,先后罢黜了丁谓、曹利用等权臣结束了党争,并且终止了真宗时期疯狂的“天书运动”,发行世界上第一个货币“交子”,结束了真宗后期朝政混乱、财政枯竭的局面。在她主政期间,政治清明,四海清平,经济繁荣,文化兴盛,为后来的仁宗盛世打下了良好的执政基础,在臣民心中有较高的声誉和不错的口碑。

清平乐:太后刘娥夺别人子,穿龙袍临朝听政,为何得以善终

识大体,懂进退,审时度势无篡位之心

权力像鸦片一样上瘾,刘娥在多年的主政生涯中,已经形成了自己强大的势力集团,百官无不对其唯命是从,临朝时便着衮服龙袍与仁宗隔帘并做,势同帝王。当时仁宗仁弱、刘娥声誉日隆的情况下她如果效仿武则天临朝称帝也未为不可。据说一次丞相程琳献上一幅“武后临朝图”,刘娥当即问满朝文武“武后是什么样的人”,满朝文武都默不作声,只有刚直的鲁中道说:“唐之罪人,太后若此,至当今圣上于何地”,语罢,满朝皆肃,都在看大权独断的刘娥怎样表态。

刘娥思忖良久,一把将手中的“武后临朝图”撕碎,并且掷地有声地大声说:“我绝不做对不起大宋列祖列宗的事”,并且为了避嫌,日后祭祖时将身上穿的衮服龙袍帝王的十二图章改为忠孝、洁净的宗彝和藻二章,以示自己没有称帝的野心。史书记载:“后周瑾恭密,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正是刘娥在关键时刻审时度势, 识大体,知进退,才没有迈出像武则天改朝称帝那一步,没有激起北宋朝野的震荡,保全了自己贤后的名节 ,在历史上留下较高的声誉。

清平乐:太后刘娥夺别人子,穿龙袍临朝听政,为何得以善终

辅佐仁宗,善待李妃,怀柔宽悯得以善终

俗话说“隔层肚皮差层山”,仁宗生母李妃本是刘娥身边侍女,刘娥为了有子嗣可以名正言顺当上皇后,不惜让李氏承幸真宗,借腹生子,本来事成之后,可以一杯鸩酒或者一颗毒药了断了李氏,以绝后患,但是刘娥没有,而是向真宗为其邀功请封,李氏先被封为才人 ,继而封妃 ,虽然与亲生儿子不能相认, 但也在后宫生活优越,颐养天年,毫无性命之忧,远比那些宫闱阴谋中的牺牲品幸福的多。

刘娥在真宗驾崩、仁宗年少、垂帘听政期间,对仁宗言传身教,教仁宗处理政务和为君之道。她辅佐少帝兢兢业业 尽心尽力培养仁宗执政能力,是仁宗心中的“严母”和楷模。刘娥年老时,又恢复了当年自己政敌寇准等一批清流派官职,让他们重新回到朝堂献力,为后来的仁宗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仁宗生母李妃病逝后,又以太后礼厚葬,让得知身世后本来欲兴师问罪的仁宗开启棺椁后流着泪叹息到:“人言可畏, 朕差一点误会大娘娘了”,可见刘娥的为人宽和仁悯 ,对政敌 、对帝戚都留以余地,也为自己留了一条后路,得以善终。

清平乐:太后刘娥夺别人子,穿龙袍临朝听政,为何得以善终

1033年刘娥崩逝于皇仪殿 ,终年六十六岁,临死前死劲抓扯自己的衣服,仁宗思忖良久才知她是不愿意穿着龙袍衮服去地下见先帝,命人为其换上太后冠冕才合目而逝,这位北宋的杰出女政治家、太后,走完了她不平凡的一生,留给后人无尽传说。

清平乐:太后刘娥夺别人子,穿龙袍临朝听政,为何得以善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