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壽寺雨花宮

源渦永壽寺相傳建於東漢,是榆次最早有文字記載的寺廟。唐代永壽寺由村東移建至村西田志超故址,後多次維修增建。到明清時,寺廟由山門、過殿、南殿、戲臺、大殿及雨花宮等組成,其中雨花宮為宋代木結構建築的精品。寺內主殿頂端有鎮寺之寶“雙貓戲膽瓶”,據說能根據寶瓶的聲響預測天氣。


永壽寺雨花宮


1937年6月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先生夫婦二人來山西考察古建築,林徽因先生在火車上偶然發現了永壽寺雨花宮,並臨時作了勘查,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照片和圖紙資料。就是這樣一座上了《中國建築史》的北宋早期古建築,卻在林徽因先生考察十多年後的建國初被人為拆毀。


民國廿六年六月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先生夫婦二人又作了一次山西中部的旅行考察,那次的工作在半途因發生“七七事變”,沒有能按照預期的做完。但所得到的幾處木構的實測紀錄,卻是少見的精品。像佛光寺的唐建大殿和宋代文殊殿等,已經梁思成先生在本刊上期發表。這座永壽寺的雨花宮也是那次的重要收穫之一。


永壽寺雨花宮

1937年,林徽因在山西榆次雨花宮,手裡拿著報告,依靠在柱子上。


榆次遠不在那次考察範圍以內。永壽寺的發現是社員林徽因先生在正太路車上無意中看到的。從歷年的實地考察經驗斷定這座廟宇有不可放過的價值。於是在太原等候省府辦旅行手續期間,決定到榆次去做一次勘察。並在次日去做了雨花宮的實測圖錄和一份照片。這處意外的收穫的未完工作預備再回來時再做補充,但意外的因戰事匆匆改道回北平,竟沒有能夠辦到。


當時的永壽寺只剩下了雨花宮這座小殿,既不宏偉,又已破敗,但它極為精巧的結構卻深深地吸引了梁思成和林徽因。1948年榆次解放後圍攻太原時,攤派各村出木料修工事,雨花宮被拆除。解放後永壽寺舊址被鐵路養護工區部分佔用。

永壽寺雨花宮


榆次是太原東南的鄰縣。縣城東南五里(據縣誌)的源渦鎮位置在正太路邊。永壽寺就建在這小鎮上。寺的前部正當鐵路線,在修路時被拆掉;雨花宮已是全無遮蔽的面對著鐵路,看去像是現在寺的山門。它的方向是向南偏西十一度。


永壽寺雨花宮

永壽寺雨花宮


這個建築是座單簷九脊頂(清代的“歇山式”),正側兩面都是三間,並不很大的佛殿。前部是廊,單薄的瓦簷、細瘦的闌額,使全體的印象比晉北其他遼宋遺構顯得較為單薄纖弱。但它簷下斗栱的簡單、爽朗和比例的大,以及廊裡牆上“直欞窗”的形制古樸,仍可看出這個建築的木骨是座早期的遺物。簷下的橫匾色彩大半已經剝落,雨花宮三字用的是行楷,筆緻很遒勁。寬大的匾心配著瘦窄的邊,邊上的捲雲和全體的比例,有宋代制度特有的風格。


永壽寺雨花宮


屋簷下的斗栱,在簷柱頂上的“柱頭鋪作”做法異常簡潔,用“偷心造”挑出撩簷槫,在栱頭和鬥上有圓潤柔和的曲線在“下昂”和“耍頭”上又全用直線,這曲線和直線的遷相使用配合的很得當。在四角柱頭上的“轉角鋪作” 正側兩面都是依照“柱頭鋪作”,再加上斜角的“角華栱”、“角昂”等組成。所有的“昂”和“耍頭”統是向下指的斜尖,看上去不如柱頭鋪作那樣安定而恰到好處。尤其是兩面的下昂,它的後尾並不能伸上去,已失掉“昂”在結構上的功用而不改用“華栱”,是個缺憾。


永壽寺雨花宮


在柱頭和轉角鋪作之間的“補間鋪作”用的是最簡略的配合法,只在“柱頭枋”上刻“隱出”三層栱,再加栱上的小“鬥”。沒有任何挑出的“栱”和“昂”,更省掉底層的“泥道栱”和“櫨鬥”,遠望去好像並無“補間鋪作”。但這些隱出栱和添出的小鬥不但已組成斗栱的形式和柱頭斗栱相應,並且還使下面的幾層柱頭枋分擔著最上一層枋所受的重量。兩側面簷下的斗栱形式和前後相同,並沒有更加簡略。這一週斗栱的做法在規矩繩墨中採用的都是直接有效的配合方式,充分表現出這位工師運用規制的能力。聯絡簷柱頭上的“闌額”和“普拍枋”的厚度薄過斗栱任何一根用材和習見的不同,特別顯得細弱。


永壽寺雨花宮


廊內的構架是這座建築最精美的部分。所使用的每根材木可說都有它結構上的意義。這部分構架主要的是從內外槽的柱頭上橫向搭架“乳栿”,承擔“下平槫”所託住的屋頂。然後逐點解決附帶發生的問題。

永壽寺雨花宮

外簷的“柱頭鋪作”是“出下昂”式的斗栱。“下昂”的尾部在裡面延伸上去,正壓在“四椽栿”的出頭底下,它與栿下的斗栱整潔而自然的聯成一組。考慮的周群和手法的乾淨是木構架裡少見的精品。


永壽寺雨花宮


廊的裡面轉角處在角梁底下的處置更表現出這座構架手法的精煉。現存的遺構在這部分常見的弊病如許多栱枋出頭的叢集;或角昂和角梁等因為地位的不頭著,接搭的含混勉強,或“下平槫”搭交點的底下支架的不妥善等等,在這座構架上的統統避免掉了。這裡在“下平槫”的交點底下用斗栱和駝峰承託著或者安置在“遞角栿”背上。遞角栿順著45度的斜角安搭在內外“轉角鋪作”的上面。這栿的實際長度大過“心間”的“乳栿”,但因為下面兩頭的斗栱各加了一隻第二跳“角華栱”,它的跨度便減到和正列的乳栿差不多相等。插圖7同時使遞角栿的位置升高,它的裡端在“內柱頭鋪作”上和乳栿的尾部上下相錯,可以使這出的榫卯更容易安排。


永壽寺雨花宮

角梁扣搭在“下平槫”、“柱頭枋”、“撩簷槫”的轉角的搭頭背上。它本身的做法並無特點。只是角梁下的“由昂”和“角昂”的尾部與角梁的疊結,是採用與柱頭鋪作的“下昂”相類似的手法,逐層遞迭的伸上,頂著上一橫材的的底下,利用柱心以外簷角的重量抵消一部分壓著這內段角梁向下彎曲的重量,使各昂和角糧都等儘自己的任務,又能互相協助的締結的異常簡單清楚。這轉角內部的措施,全用依順形勢解決的單純手法,顯出對結構的最高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