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鄙視唾棄,到認可接受,淺談我所認識的嫌貧愛富

《增廣賢文》裡說:“窮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從鄙視唾棄,到認可接受,淺談我所認識的嫌貧愛富

相信很多的人看到這句話,第一反應肯定是人情冷暖,世人的趨利附勢,是帶著一種鄙視和唾棄的眼光的。在我們貧窮老百姓眼裡,用更加簡短精煉的話說,就是“嫌貧愛富”。嫌貧愛富,出自關漢卿《裴度還帶》第二折:"有那等嫌貧愛富的兒曹輩,將俺這貧傲慢、把他那富追陪,那個肯恤孤念寡存仁義。"

小時候,家裡很是清貧,全家人的生計就指望著家裡的一畝多薄田的收成和父親到城裡打零工的收入。那時候的我們家,和親戚朋友來往都比較少,正所謂人窮莫走親。而許多的親戚朋友,特別是父親這邊的親戚,也和我們來往很少,記得有好幾次想找他們幫忙,都被拒絕了。每到逢年過節,姑姑們回來,都是在家庭條件好一點的大伯家。所以,母親和我們說起來他們,大多時候都是嫌貧愛富四個字,雖然我那時候還沒有多少知識去理解。但我知道這是一種醜陋的社會現象,是人們一種應該鄙視和唾棄的行為。我們的交往,應該是平等的,而不是以貧富為準尺的。


從鄙視唾棄,到認可接受,淺談我所認識的嫌貧愛富

隨著讀書,工作,在外安家立業。嫌貧愛富的認識在我心中的逐漸地發生著變化。變得不再那麼面目可憎了,逐漸認識到它的存在即合理的一面。嫌貧愛富就像趨利避害一樣,是人為謀求更好的發展的一種本性之一 。

人們追求財富,就猶如植物的向光性。財富,可以改變人的生活,所以每個人都會去追求。追求財富也沒有錯,並非追求財富就是貪圖錢財,慾壑難填。古話說得好,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如果是正當的手段,追求財富不也是一種積極向上的行為嗎?有財富,預示著擁有更多的資源,對於個人、對於家人的發展,都是更加有利的,甚至對於社會,也是更有能力做出積極的貢獻。所以,在正確的價值觀基礎之上,採用正確的手段追求財富,是完全正確的追求。


從鄙視唾棄,到認可接受,淺談我所認識的嫌貧愛富

追求財富,自然就愛富,喜歡多和富裕的人交往。富人,一般情況情況下,擁有更強大的個人能力,更淵博的知識見解,更加豐富的社會資源。所以富人傾向於與富人,最好是更富的人交往。因為這樣的交往,更加有機會學習到更多的有用知識,掌握到更多的有用信息,接觸到更優質的社會資源。

長大之後的我們,不也更希望結識和交往那些更有地位、更有學識、個人和家庭社會條件都更好的人嗎?

所以,愛富其實是無可厚非的。

至於嫌貧,很多時候也是無奈之舉。不是說人就不好,而是確實在貧窮的人之中存在著一些令人無法接受的現象。比如說“升米恩鬥米仇”就是經典的例子。親戚朋友之間本來沒有那麼多有色眼鏡,互相幫忙也是理所當然的,然而很多時候貧窮的一方接受幫助之後,反而容易因為不知足而變得索求無度,一旦不能達到,就不體諒別人也是辛苦獲得的財富,反而冷言冷語嘲諷,甚至反目為仇。就像陳生回老家建別墅卻無人居住,朱之文為村民修公路反而惹是非一樣。


從鄙視唾棄,到認可接受,淺談我所認識的嫌貧愛富

貧窮的人,之所以貧窮,很大部分是歷史和地理的原因,這並不怪他們。很多貧窮的人也是很質樸,懂得禮尚往來,懂得感恩的。這樣的人,他們會在自己的基礎上努力,就像前文所說的一樣,勤勞致富,努力改變自己的世界,這樣的人他也會主動積極和更加優秀和富裕的人交往。在他們的心裡,並不存在嫌貧愛富的心態。

但同時不可避免有一些貧窮的人,他們認為自己的貧窮是理所當然,而不是個人努力與否的結果。他們往往不願努力進取,不願學習,不願勤勞致富。他們認為富人的財富來源於上天的眷顧,或者來源於昧著良心掙錢,他們內心裡其實是自卑的,所以他們用仇富和扭曲的心態看待富裕的人。別人幫他,他覺得幫地不夠,別人沒照顧到他的所謂的自尊,就脆弱地認為別人嫌棄他。在他們的眼裡,這些人是嫌貧愛富的,是應該鄙視的。而自己,則是淳樸善良,不貪圖錢財的。


從鄙視唾棄,到認可接受,淺談我所認識的嫌貧愛富

所以,嫌貧愛富,很多時候不過是一種天經地義的趨利避害罷了,並沒有那麼值得鄙視和唾棄。真正應該反思的是我們每一個人,不管我們處在什麼樣的位置,貧窮還是富有。

我們要有一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要能夠直麵人世間那些不夠光彩的一面,更要敢於接受和改變那些並不完美的地方。不管這些不光彩是別人,還是自己,還是這個世界。尊重自然法則,做一個積極向上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