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鄙视唾弃,到认可接受,浅谈我所认识的嫌贫爱富

《增广贤文》里说:“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从鄙视唾弃,到认可接受,浅谈我所认识的嫌贫爱富

相信很多的人看到这句话,第一反应肯定是人情冷暖,世人的趋利附势,是带着一种鄙视和唾弃的眼光的。在我们贫穷老百姓眼里,用更加简短精炼的话说,就是“嫌贫爱富”。嫌贫爱富,出自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二折:"有那等嫌贫爱富的儿曹辈,将俺这贫傲慢、把他那富追陪,那个肯恤孤念寡存仁义。"

小时候,家里很是清贫,全家人的生计就指望着家里的一亩多薄田的收成和父亲到城里打零工的收入。那时候的我们家,和亲戚朋友来往都比较少,正所谓人穷莫走亲。而许多的亲戚朋友,特别是父亲这边的亲戚,也和我们来往很少,记得有好几次想找他们帮忙,都被拒绝了。每到逢年过节,姑姑们回来,都是在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大伯家。所以,母亲和我们说起来他们,大多时候都是嫌贫爱富四个字,虽然我那时候还没有多少知识去理解。但我知道这是一种丑陋的社会现象,是人们一种应该鄙视和唾弃的行为。我们的交往,应该是平等的,而不是以贫富为准尺的。


从鄙视唾弃,到认可接受,浅谈我所认识的嫌贫爱富

随着读书,工作,在外安家立业。嫌贫爱富的认识在我心中的逐渐地发生着变化。变得不再那么面目可憎了,逐渐认识到它的存在即合理的一面。嫌贫爱富就像趋利避害一样,是人为谋求更好的发展的一种本性之一 。

人们追求财富,就犹如植物的向光性。财富,可以改变人的生活,所以每个人都会去追求。追求财富也没有错,并非追求财富就是贪图钱财,欲壑难填。古话说得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是正当的手段,追求财富不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行为吗?有财富,预示着拥有更多的资源,对于个人、对于家人的发展,都是更加有利的,甚至对于社会,也是更有能力做出积极的贡献。所以,在正确的价值观基础之上,采用正确的手段追求财富,是完全正确的追求。


从鄙视唾弃,到认可接受,浅谈我所认识的嫌贫爱富

追求财富,自然就爱富,喜欢多和富裕的人交往。富人,一般情况情况下,拥有更强大的个人能力,更渊博的知识见解,更加丰富的社会资源。所以富人倾向于与富人,最好是更富的人交往。因为这样的交往,更加有机会学习到更多的有用知识,掌握到更多的有用信息,接触到更优质的社会资源。

长大之后的我们,不也更希望结识和交往那些更有地位、更有学识、个人和家庭社会条件都更好的人吗?

所以,爱富其实是无可厚非的。

至于嫌贫,很多时候也是无奈之举。不是说人就不好,而是确实在贫穷的人之中存在着一些令人无法接受的现象。比如说“升米恩斗米仇”就是经典的例子。亲戚朋友之间本来没有那么多有色眼镜,互相帮忙也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很多时候贫穷的一方接受帮助之后,反而容易因为不知足而变得索求无度,一旦不能达到,就不体谅别人也是辛苦获得的财富,反而冷言冷语嘲讽,甚至反目为仇。就像陈生回老家建别墅却无人居住,朱之文为村民修公路反而惹是非一样。


从鄙视唾弃,到认可接受,浅谈我所认识的嫌贫爱富

贫穷的人,之所以贫穷,很大部分是历史和地理的原因,这并不怪他们。很多贫穷的人也是很质朴,懂得礼尚往来,懂得感恩的。这样的人,他们会在自己的基础上努力,就像前文所说的一样,勤劳致富,努力改变自己的世界,这样的人他也会主动积极和更加优秀和富裕的人交往。在他们的心里,并不存在嫌贫爱富的心态。

但同时不可避免有一些贫穷的人,他们认为自己的贫穷是理所当然,而不是个人努力与否的结果。他们往往不愿努力进取,不愿学习,不愿勤劳致富。他们认为富人的财富来源于上天的眷顾,或者来源于昧着良心挣钱,他们内心里其实是自卑的,所以他们用仇富和扭曲的心态看待富裕的人。别人帮他,他觉得帮地不够,别人没照顾到他的所谓的自尊,就脆弱地认为别人嫌弃他。在他们的眼里,这些人是嫌贫爱富的,是应该鄙视的。而自己,则是淳朴善良,不贪图钱财的。


从鄙视唾弃,到认可接受,浅谈我所认识的嫌贫爱富

所以,嫌贫爱富,很多时候不过是一种天经地义的趋利避害罢了,并没有那么值得鄙视和唾弃。真正应该反思的是我们每一个人,不管我们处在什么样的位置,贫穷还是富有。

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要能够直面人世间那些不够光彩的一面,更要敢于接受和改变那些并不完美的地方。不管这些不光彩是别人,还是自己,还是这个世界。尊重自然法则,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