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一心》裡的費翔,是一個很好的“研究”對象

《四海一心》裡的費翔,是一個很好的“研究”對象

之前寫過費翔《跨越四海的歌聲》這張專輯。不得不說,1987年的央視春晚,對於費翔的演藝人生,以及《跨越四海的歌聲》專輯的銷量,都是有著決定性意義的。

《跨越四海的歌聲》實際上在1986年就已經發行,但直到費翔踏上1987年春晚的舞臺之後,才出現了井噴的銷售熱潮。

根據《四海一心》專輯磁帶內頁的文案,《跨越四海的歌聲》專輯“在短短的數月內打破了200萬盒銷售紀錄”。也正是因為這張專輯的熱銷,讓太平洋影音公司很快就為費翔灌錄了雙一張新專輯,這張專輯就是《四海一心》。

《四海一心》裡的費翔,是一個很好的“研究”對象

和上張專輯稍有區別的是,《四海一心》封底寫的是太平洋影音公司和香港永固影音公司聯合出品,此後費翔在大陸地區的第三張專輯《奪標》,也是這個出版組合。

不過,在網絡上搜了一下這個香港永固影音公司,幾乎所有關聯的信息,都和《四海一心》和《奪標》兩張專輯有關。香港永固影音公司到底是個什麼公司?這個問題,只能期待考古學家手中的……洛陽鏟了。

就在準備寫這張專輯前不久,機緣巧合的是,在“野火樂集”的微博上,聽了熊姐(熊儒賢)分享的“豐音樂”在線電臺的兩期關於費翔的節目。

在這個節目裡,熊姐和陳永龍主要當然還是介紹了費翔在臺灣、新馬地區的很多回憶和故事。不過,因為熊姐經常來大陸地區參與一些音樂活動,包括前幾年,我和熊姐每年也都會在華語音樂傳媒獎見面。

所以,比起很多臺灣地區的音樂幕後來講,熊姐對於費翔的介紹,還是代入了很多的大陸視角,其中就包括費翔參加央視春晚的一些故事,也提到了他在大陸地區推出的一些翻唱歌曲。

《四海一心》裡的費翔,是一個很好的“研究”對象

其中,熊姐和陳永龍在介紹費翔時,經常會提到一些歌曲的記憶。比如《故鄉的雲》是文章的,《呢喃》是黃鶯鶯的,《冬天裡的一把火》是高凌風的……對於臺灣地區的聽眾、歌迷來講,這基本是無可辯駁的事實,以至於你把這些歌曲和費翔這個名字放到一起時,他們一定會是一張張的問號臉。

無獨有偶,也是在不久前,我在微博上分享了一首《四海一心》裡的一些內頁,一位來自臺灣地區的微博互關好友,也是用費翔“竟然唱過這些歌”,表示了她的詫異之情,但也同時對費翔的選曲水準表示讚歎。尤其是《飛揚的青春》這首選曲,更是“驚嚇”到了她……

這其實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因為費翔的翻唱,引起了大陸地區和臺灣地區完全不同的歌迷視角、記憶片斷,這既涉及到背後的一段大歷史,但同樣和流行音樂傳播的兩個重要命題有關。

這兩個命題,一個是地域,一個是翻唱。

地域差,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還是以央視春晚為例,張明敏和羅文作為兩位“香港樂壇代表隊”的成員,他們在香港和內地的待遇,可以說是千差萬別。

張明敏在踏上央視春晚舞臺之前,只是香港的一個業餘歌手,但一首《我的中國心》,卻讓他從此在內地擁有了相當高的知名度。反倒是羅文,作為當時已經是殿堂級別的歌手,雖然也在央視春晚舞臺亮了相,但在內地的影響力,卻始終比不了在香港本港。

費翔同樣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雖然在來大陸之前,費翔已經在臺灣地區演了很多青春片,還作為譚健常、小軒夫婦的弟子,推出過《流連》、《問斜陽》等專輯,但比起後來他在大陸地區的知名度,費翔在臺灣樂壇,始終只能算是一個三線開外的歌手了。

頂尖明星和三線開外,一個歌手在差不多的時間,在相隔不遠的地區,竟然可以有著如此截然不同的境遇反差,這就是音樂傳播的地域差。

而之前我和很多朋友,一直對《臺灣流行音樂百佳專輯》的評選結果,多少都有些微詞。其實拋開 “滾石唱片”等等派系的問題,同樣也包含了地域差的成分。

比如像齊秦、羅大佑、童安格,在臺灣地區當然也很火,但肯定比不了他們在大陸地區的更火。甚至可以說,像齊秦、羅大佑,以及香港的Beyond樂隊等等,他們在不同時期,對於大陸地區的歌迷來講,不僅僅只是紅歌星,甚至是某種精神信仰,也包括音樂知識的啟蒙。

至於另一個翻唱命題,則是一直以來的定律,就是誰先唱誰有理,誰翻唱誰理虧。

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就比如說起《今宵多珍重》這首歌,很多人會想到陳百強,也有一些人會想起姜育恆、蔡琴、周蕙等等。這種想起,很是能夠判斷出歌迷的成長年代,以及大致的審美愛好。

當然,還會有人提到譚嘉儀這個名字。之前有些網評,甚至有人說譚嘉儀的《今宵多珍重》,是史上最佳版本。

原因就是因為譚嘉儀的這個版本,被用於去年TVB劇集《金宵大廈》的片尾曲,於是好多年輕的歌迷,從此喜歡上了這首歌曲。再加上作品特別貼合劇集的氛圍,“史上最佳”就此而來。

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今宵多珍重》是崔萍首唱的作品呢?正因為年代久遠,所以崔萍這個名字,已經漸漸被人遺忘。而不同時代的歌迷,多少還是願意接受和自己年代有關,或者不要相差太遠時代的歌手的作品。

於是,翻唱就成了這種經典傳承最好的接力模式。

說完音樂的地域和翻唱命題之後,就將進入《四海一心》這張專輯。因為從一定程度上來講,費翔這個人,以及他在大陸地區的走紅,再加上他把臺灣流行歌曲傳遞到大陸的翻唱行為,都讓他成為一個最具典型意義的“研究對象”。

歡迎來到愛老師主持的《走進唱片科學》節目……

《四海一心》這張專輯在首版盒帶上,還有一個前綴,叫“費翔專輯2”,也代表這是他在大陸地區發行的第二張專輯。

《四海一心》裡的費翔,是一個很好的“研究”對象

和之前《跨越四海的歌聲》相比,《四海一心》在選曲模式上,基本保持一樣,比如在十二首作品裡,也保留了一首英文歌的位置。上一次是《Love Story》,而這一次是《The Last Waltz》。

但這張專輯的選曲,還是有一個不同,就是這一次的費翔,選了一首合唱曲,也邀請了三位歌手,和他一起完成了演唱。這首歌曲,就是專輯開場的《飛揚的青春》。

很長時間以來,我一直以為《飛揚的青春》這首歌,是一首大陸地區音樂人創作的作品,畢竟是合唱型歌曲,而且合作的又如此添衣無縫,再加上詞曲作者高慧娟,也並不是大熱歌曲作者。

但後來才知道,這首歌曲同樣也是翻唱。

《飛揚的青春》最早收錄在《飛揚的青春——1986第三屆大學城‘全國’大專創作歌謠比賽優勝紀念專輯》裡。後來“飛碟唱片”和“華納唱片”,曾經復刻過一張CD,用的是和最初黑膠、磁帶相同的封面,但除了去掉副標題之外,名字也改成了《飛揚的歌手》,雖然保留了首版大部分的歌曲,但也刪減了部分歌曲。像《金魚》這首歌曲,就是1987年丁曉雯發行的個人作品。

《四海一心》裡的費翔,是一個很好的“研究”對象

《四海一心》裡的費翔,是一個很好的“研究”對象

“大學城‘全國’大專創作歌謠比賽”在最開始,是臺視經理石永貴想要為大學生打造一個專屬節目。這個節目,後來定名為《大學城》,而製作人,則是當時剛從“國立”藝專畢業的陳光陸。

1984年3月29日,大學城製作中心舉辦了第一屆“大學城大專創作歌謠比賽”,得到了很多年輕創作人的響應,也很受年輕觀眾的喜歡。不過,這個節目還是因為各種原因,在播出兩年半後停播。

但“大學城‘全國’大專創作歌謠比賽”,卻沒有因為《大學城》節目的停播而停止,而是一直進行到了1993年,總共延續了整整十屆。期間,還通過“點將唱片”、“飛碟唱片”、“瑞星唱片”、“新格唱片”等不同唱片公司,發行了十三張紀念專輯。

雖然“大學城”的許多歌手,後來都消失在了人海之中,只留下低吟淺唱的數首、甚至一首歌謠。但還是有很多歌手,最後進入了音樂行業,成為了著名的歌手,或者樂壇重要的創作者和幕後人員。

像張清芳、範怡文、林生祥、邰正宵、董運昌等等,就都出自“大學城”。而《飛揚的青春》這首歌曲,作為第三屆“大學城‘全國’大專創作歌謠比賽”的優秀曲目,當時也有八位歌手參與了演唱。其中的丁曉雯和李安修,都成了著名的填詞人,前者寫過《愛上一個不回家的人》、《青蘋果樂園》、《祝福》,後者則填過《女人花》、《忘情水》、《風中有朵雨做的雲》等等歌曲。

另一位演唱者林隆璇,當時和丁曉雯也被稱為歌壇情侶。之前提到過的《金魚》這首歌,正是來自於丁曉雯和林隆璇發行於1987年的合作專輯《走出校園以後》。

《四海一心》裡的費翔,是一個很好的“研究”對象

當然,關於林隆璇以後的創作故事,似乎沒必要再提。如果一定要提,我就提兩首吧。張信哲的《難以抗拒你的容顏》,以及那英的《白天不懂夜的黑》。

夠了。

《飛揚的青春》這首歌曲的八位演唱者中,還有塗佩岑和藍麗婷,後來也曾發行過個人專輯。而蔡宜靜、陳文玲和商怡雯,則都沒有真正進入音樂圈。

說起《飛揚的青春》,難免要進行比較。實際上這首歌曲除了費翔領銜版和“大學城”版,還有一個方文琳、裘海正和巫啟賢合唱的版本。

在蝦米的“飛鷹”版《飛揚的青春》裡,有一條留言很有意思,“今天才知道費翔那個是翻唱的!頓時覺得不那麼高級了!”這條留言也是翻唱症候群“患者”裡,比較有代表性的特徵。不知道這位朋友如果知道這巫啟賢、方文琳和裘海正的《飛揚的青春》,同樣也是翻唱,是不是又覺得他們和費翔一樣“不高級”了呢?

對於翻唱,我們不能有偏見。

而說到目前我聽到的這三個版本,我認為“飛鷹”版的《飛揚的青春》,最平白、最沒有感覺。

“大學城”版和費翔版,倒是各有千秋。前者的演唱更樸實、青澀,也真的就是民歌那種氣質,很容易讓人想起校園、想起操場。

而費翔版的《飛揚的青春》,則更有舞臺範兒,這首歌曲更像是四位成熟的藝人在表演,大氣、端莊。當然,也可能是那個時代的氣質,四位歌手並不裝,所以聽起來演繹成熟的這首歌曲,依然有青春飛揚的感覺。

這首《飛揚的青春》,除了費翔之外,合作的其他三位歌手也很有意思,分別是代表北京的成方圓,代表上海的董苓,以及代表廣州的唐彪。以現在的標準來講,恰好是大陸地區最有代表性的三個傳統一線城市——京上廣。

而京上廣加臺北的組合,倒也很契合專輯的名字——《四海一心》。

成方圓不用多做介紹,羅大佑《童年》這首歌,對於好多大陸歌迷的入門記憶,恰恰就是因為成方圓的翻唱版本。

唐彪是當時廣州著名的流行歌手(不過唐彪是四川人),他有一盤磁帶,封面上直接就寫著“南國名星”。和那個時候的大陸歌手一樣,翻唱也是唐彪的主業,他唱過的《捉泥鰍》、《遲到》和《人生的車站》,或者也是許多歌迷對這些歌的初始記憶。

《四海一心》裡的費翔,是一個很好的“研究”對象

至於董苓,她除了是《四海一心》的和聲,也是上一張《跨越四海的歌聲》專輯的和聲。董苓同樣有大量的翻唱,包括當時很時髦的英文歌曲翻唱,以及王洛賓作品的翻唱。董苓比較熱門的磁帶,包括《憶的長廊》和《絲絲小雨》。

《四海一心》裡的費翔,是一個很好的“研究”對象

與此同時,董苓和還另一名上海著名歌手莊魯迅,合作過多張雙人專輯。而他們兩人,還一起擔任了《跨越四海的歌聲》專輯的和聲。

《四海一心》裡的費翔,是一個很好的“研究”對象

最後挖一下這張專輯其餘作品的原唱。

《呢喃》和《沙漠之足》的原唱,都是黃鶯鶯。算上之前的《只有分離》,兩張專輯裡,費翔總共選了三首黃鶯鶯的作品,也說明他對於這位當年“EMI唱片”的大師姐,有多麼崇敬和敬仰。

《呢喃》收錄在1981年的專輯《黃鶯鶯的呢喃》中,這張專輯也是奠定黃鶯鶯在國語歌壇地位的一張專輯。而因為在藝名轉換的階段,所以這張專輯的“EMI唱片”黑膠版,用的名字是《黃露儀的呢喃》。

《沙漠之足》收錄於1983年的專輯《天使之戀》中,這張專輯在《臺灣流行音樂百佳專輯》排名第92位,而這首歌曲的詞曲,都是童安格。

後來,童安格在《一世情緣》這張創作回收專輯裡,本人也有過翻唱演繹。

《安娜》這首歌曲,費翔翻唱的是林淑蓉的版本,也是後者1983年專輯的標題曲。不過,林淑蓉也並非這首歌曲中文版的首唱,中文版的首唱,是張德蘭。

《四海一心》裡的費翔,是一個很好的“研究”對象

《四海一心》裡的費翔,是一個很好的“研究”對象

張德蘭演唱的這個版本,由盧國沾填詞,歌名叫《紫水晶》,收錄在1980年的專輯《風塵淚》中,也是一首粵語版的作品。

當然,張德蘭同樣並不是這首歌曲的原唱。在《四海一心》裡,這首歌曲的填詞是陳易,作曲是近田春夫,作品是日本人寫的沒錯,但和《跨越四海的歌聲》一樣,太平洋影音公司在創作者信息上,又進入了錯亂模式。

《安娜》的原作,是日本樂隊“KAI BAND”(甲斐よしひろ)的《安奈》。這個樂隊和中島美雪也有很深的淵源,她的第14張個人專輯《36.5℃》,就是由“KAI BAND”執行製作的。

《四海一心》裡的費翔,是一個很好的“研究”對象

《讀你》不多介紹了,原唱是蔡琴,收錄在《此情可待》專輯裡,也是著名音樂人梁弘志的作品。而梁弘志在華人世界裡最有名的作品,當然就是《恰似你的溫柔》。

《我要高飛》這首歌曲,如果沒有費翔的傳播,可能現在連提起的機會都沒有。

這首歌曲的原唱,叫芊苓,是一名馬來西亞的華裔歌手,後來嫁到了沙特後就退出了歌壇。《我要高飛》則是她1983年專輯《心跳的夜晚》中的歌曲。

不過,芊苓版的《我是高飛》,同樣是一首改編曲,它的原作,是電影《Fame》的同名主題曲,原唱是Irene Cara。《Fame》也是經典的歌舞片,它通常的中文譯名叫——“名揚四海”,倒是和《四海一心》,同樣扯得上關係。

《The Last Waltz》的原唱是Engelbert Humperdinck,他也是一位出生於印度的英國歌手,曾經創下日銷八萬張的銷量奇蹟,而《The Last Waltz》這首歌曲,在當時英國的銷量,也高達117萬張。

《雨中徘徊》是歐陽菲菲首唱的作品,這首歌曲的原始版本是日語版,也是歐陽菲菲赴日本發展首張日語專輯《雨の御堂筋》(1971)裡的一首歌,後來由慎芝填寫了中文版。1999年,歐陽菲菲還在專輯《出境入境》裡,翻唱了這首歌曲,並用了更前衛的編曲進行改編。

《四海一心》裡的費翔,是一個很好的“研究”對象

《海角天涯》是王芷蕾1982年專輯的同名曲,那時候的她,還沒加盟“飛碟唱片”,而是“飛羚唱片”的一員。

《倩影》是林慧萍1982年首張專輯《往昔》中的作品。

費翔在上張專輯翻唱了鳳飛飛的《好好愛我》,在《四海一心》裡,則選了鳳飛飛1984年專輯《夏豔》中的一首《夏的季節》。

而上張專輯最火歌曲之一的《冬天裡的一把火》,原唱是高凌風,在《四海一心》裡也被“翻牌”,被翻到的歌曲,則是《夏天的浪花》。

《四海一心》裡的費翔,是一個很好的“研究”對象

當然,《夏天的浪花》同樣是一首舶來品,它的原作,是“Electric Light Orchestra”的《Last Trani to London》。“Electric Light Orchestra”也是一支英國樂隊,融合了流行、搖滾、古典和舞曲風格,是七十年代很有名的一支未來主義樂隊。

值得一提的是,高凌風的版本,延續了原作那種尾音延時的處理,而且在處理上更浮誇,但費翔雖然整張專輯都保持了原作的編曲,大部分甚至基本不作修改,但這個浮誇的延時,卻並沒有保留在他的演唱裡。

這種處理,其實也體現出費翔的審美。拋開那種對費翔翻唱的成見,費翔的確是一個優秀的歌手,而且是有一個發音發聲、情緒表達體系的歌手。

說到費翔早期的風格,其實就是陽光、乾淨、清爽,並且在這個基礎上,非常優雅和優美。

雙刃劍的角度,就是有人會覺得費翔在唱《冬天裡的一把火》時,不如高凌風的邪氣、怪誕,在唱《故鄉的雲》時,則沒了文章原作的那種蒼涼、滄桑。

這些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但費翔唱歌好聽是肯定的,他曾經在一定特定年代,成為臺灣流行音樂在大陸地區的傳遞者,更是一種歷史事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