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一心》里的费翔,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对象

《四海一心》里的费翔,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对象

之前写过费翔《跨越四海的歌声》这张专辑。不得不说,1987年的央视春晚,对于费翔的演艺人生,以及《跨越四海的歌声》专辑的销量,都是有着决定性意义的。

《跨越四海的歌声》实际上在1986年就已经发行,但直到费翔踏上1987年春晚的舞台之后,才出现了井喷的销售热潮。

根据《四海一心》专辑磁带内页的文案,《跨越四海的歌声》专辑“在短短的数月内打破了200万盒销售纪录”。也正是因为这张专辑的热销,让太平洋影音公司很快就为费翔灌录了双一张新专辑,这张专辑就是《四海一心》。

《四海一心》里的费翔,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对象

和上张专辑稍有区别的是,《四海一心》封底写的是太平洋影音公司和香港永固影音公司联合出品,此后费翔在大陆地区的第三张专辑《夺标》,也是这个出版组合。

不过,在网络上搜了一下这个香港永固影音公司,几乎所有关联的信息,都和《四海一心》和《夺标》两张专辑有关。香港永固影音公司到底是个什么公司?这个问题,只能期待考古学家手中的……洛阳铲了。

就在准备写这张专辑前不久,机缘巧合的是,在“野火乐集”的微博上,听了熊姐(熊儒贤)分享的“丰音乐”在线电台的两期关于费翔的节目。

在这个节目里,熊姐和陈永龙主要当然还是介绍了费翔在台湾、新马地区的很多回忆和故事。不过,因为熊姐经常来大陆地区参与一些音乐活动,包括前几年,我和熊姐每年也都会在华语音乐传媒奖见面。

所以,比起很多台湾地区的音乐幕后来讲,熊姐对于费翔的介绍,还是代入了很多的大陆视角,其中就包括费翔参加央视春晚的一些故事,也提到了他在大陆地区推出的一些翻唱歌曲。

《四海一心》里的费翔,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对象

其中,熊姐和陈永龙在介绍费翔时,经常会提到一些歌曲的记忆。比如《故乡的云》是文章的,《呢喃》是黄莺莺的,《冬天里的一把火》是高凌风的……对于台湾地区的听众、歌迷来讲,这基本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以至于你把这些歌曲和费翔这个名字放到一起时,他们一定会是一张张的问号脸。

无独有偶,也是在不久前,我在微博上分享了一首《四海一心》里的一些内页,一位来自台湾地区的微博互关好友,也是用费翔“竟然唱过这些歌”,表示了她的诧异之情,但也同时对费翔的选曲水准表示赞叹。尤其是《飞扬的青春》这首选曲,更是“惊吓”到了她……

这其实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因为费翔的翻唱,引起了大陆地区和台湾地区完全不同的歌迷视角、记忆片断,这既涉及到背后的一段大历史,但同样和流行音乐传播的两个重要命题有关。

这两个命题,一个是地域,一个是翻唱。

地域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还是以央视春晚为例,张明敏和罗文作为两位“香港乐坛代表队”的成员,他们在香港和内地的待遇,可以说是千差万别。

张明敏在踏上央视春晚舞台之前,只是香港的一个业余歌手,但一首《我的中国心》,却让他从此在内地拥有了相当高的知名度。反倒是罗文,作为当时已经是殿堂级别的歌手,虽然也在央视春晚舞台亮了相,但在内地的影响力,却始终比不了在香港本港。

费翔同样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在来大陆之前,费翔已经在台湾地区演了很多青春片,还作为谭健常、小轩夫妇的弟子,推出过《流连》、《问斜阳》等专辑,但比起后来他在大陆地区的知名度,费翔在台湾乐坛,始终只能算是一个三线开外的歌手了。

顶尖明星和三线开外,一个歌手在差不多的时间,在相隔不远的地区,竟然可以有着如此截然不同的境遇反差,这就是音乐传播的地域差。

而之前我和很多朋友,一直对《台湾流行音乐百佳专辑》的评选结果,多少都有些微词。其实抛开 “滚石唱片”等等派系的问题,同样也包含了地域差的成分。

比如像齐秦、罗大佑、童安格,在台湾地区当然也很火,但肯定比不了他们在大陆地区的更火。甚至可以说,像齐秦、罗大佑,以及香港的Beyond乐队等等,他们在不同时期,对于大陆地区的歌迷来讲,不仅仅只是红歌星,甚至是某种精神信仰,也包括音乐知识的启蒙。

至于另一个翻唱命题,则是一直以来的定律,就是谁先唱谁有理,谁翻唱谁理亏。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就比如说起《今宵多珍重》这首歌,很多人会想到陈百强,也有一些人会想起姜育恒、蔡琴、周蕙等等。这种想起,很是能够判断出歌迷的成长年代,以及大致的审美爱好。

当然,还会有人提到谭嘉仪这个名字。之前有些网评,甚至有人说谭嘉仪的《今宵多珍重》,是史上最佳版本。

原因就是因为谭嘉仪的这个版本,被用于去年TVB剧集《金宵大厦》的片尾曲,于是好多年轻的歌迷,从此喜欢上了这首歌曲。再加上作品特别贴合剧集的氛围,“史上最佳”就此而来。

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今宵多珍重》是崔萍首唱的作品呢?正因为年代久远,所以崔萍这个名字,已经渐渐被人遗忘。而不同时代的歌迷,多少还是愿意接受和自己年代有关,或者不要相差太远时代的歌手的作品。

于是,翻唱就成了这种经典传承最好的接力模式。

说完音乐的地域和翻唱命题之后,就将进入《四海一心》这张专辑。因为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费翔这个人,以及他在大陆地区的走红,再加上他把台湾流行歌曲传递到大陆的翻唱行为,都让他成为一个最具典型意义的“研究对象”。

欢迎来到爱老师主持的《走进唱片科学》节目……

《四海一心》这张专辑在首版盒带上,还有一个前缀,叫“费翔专辑2”,也代表这是他在大陆地区发行的第二张专辑。

《四海一心》里的费翔,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对象

和之前《跨越四海的歌声》相比,《四海一心》在选曲模式上,基本保持一样,比如在十二首作品里,也保留了一首英文歌的位置。上一次是《Love Story》,而这一次是《The Last Waltz》。

但这张专辑的选曲,还是有一个不同,就是这一次的费翔,选了一首合唱曲,也邀请了三位歌手,和他一起完成了演唱。这首歌曲,就是专辑开场的《飞扬的青春》。

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以为《飞扬的青春》这首歌,是一首大陆地区音乐人创作的作品,毕竟是合唱型歌曲,而且合作的又如此添衣无缝,再加上词曲作者高慧娟,也并不是大热歌曲作者。

但后来才知道,这首歌曲同样也是翻唱。

《飞扬的青春》最早收录在《飞扬的青春——1986第三届大学城‘全国’大专创作歌谣比赛优胜纪念专辑》里。后来“飞碟唱片”和“华纳唱片”,曾经复刻过一张CD,用的是和最初黑胶、磁带相同的封面,但除了去掉副标题之外,名字也改成了《飞扬的歌手》,虽然保留了首版大部分的歌曲,但也删减了部分歌曲。像《金鱼》这首歌曲,就是1987年丁晓雯发行的个人作品。

《四海一心》里的费翔,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对象

《四海一心》里的费翔,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对象

“大学城‘全国’大专创作歌谣比赛”在最开始,是台视经理石永贵想要为大学生打造一个专属节目。这个节目,后来定名为《大学城》,而制作人,则是当时刚从“国立”艺专毕业的陈光陆。

1984年3月29日,大学城制作中心举办了第一届“大学城大专创作歌谣比赛”,得到了很多年轻创作人的响应,也很受年轻观众的喜欢。不过,这个节目还是因为各种原因,在播出两年半后停播。

但“大学城‘全国’大专创作歌谣比赛”,却没有因为《大学城》节目的停播而停止,而是一直进行到了1993年,总共延续了整整十届。期间,还通过“点将唱片”、“飞碟唱片”、“瑞星唱片”、“新格唱片”等不同唱片公司,发行了十三张纪念专辑。

虽然“大学城”的许多歌手,后来都消失在了人海之中,只留下低吟浅唱的数首、甚至一首歌谣。但还是有很多歌手,最后进入了音乐行业,成为了著名的歌手,或者乐坛重要的创作者和幕后人员。

像张清芳、范怡文、林生祥、邰正宵、董运昌等等,就都出自“大学城”。而《飞扬的青春》这首歌曲,作为第三届“大学城‘全国’大专创作歌谣比赛”的优秀曲目,当时也有八位歌手参与了演唱。其中的丁晓雯和李安修,都成了著名的填词人,前者写过《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青苹果乐园》、《祝福》,后者则填过《女人花》、《忘情水》、《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等等歌曲。

另一位演唱者林隆璇,当时和丁晓雯也被称为歌坛情侣。之前提到过的《金鱼》这首歌,正是来自于丁晓雯和林隆璇发行于1987年的合作专辑《走出校园以后》。

《四海一心》里的费翔,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对象

当然,关于林隆璇以后的创作故事,似乎没必要再提。如果一定要提,我就提两首吧。张信哲的《难以抗拒你的容颜》,以及那英的《白天不懂夜的黑》。

够了。

《飞扬的青春》这首歌曲的八位演唱者中,还有涂佩岑和蓝丽婷,后来也曾发行过个人专辑。而蔡宜静、陈文玲和商怡雯,则都没有真正进入音乐圈。

说起《飞扬的青春》,难免要进行比较。实际上这首歌曲除了费翔领衔版和“大学城”版,还有一个方文琳、裘海正和巫启贤合唱的版本。

在虾米的“飞鹰”版《飞扬的青春》里,有一条留言很有意思,“今天才知道费翔那个是翻唱的!顿时觉得不那么高级了!”这条留言也是翻唱症候群“患者”里,比较有代表性的特征。不知道这位朋友如果知道这巫启贤、方文琳和裘海正的《飞扬的青春》,同样也是翻唱,是不是又觉得他们和费翔一样“不高级”了呢?

对于翻唱,我们不能有偏见。

而说到目前我听到的这三个版本,我认为“飞鹰”版的《飞扬的青春》,最平白、最没有感觉。

“大学城”版和费翔版,倒是各有千秋。前者的演唱更朴实、青涩,也真的就是民歌那种气质,很容易让人想起校园、想起操场。

而费翔版的《飞扬的青春》,则更有舞台范儿,这首歌曲更像是四位成熟的艺人在表演,大气、端庄。当然,也可能是那个时代的气质,四位歌手并不装,所以听起来演绎成熟的这首歌曲,依然有青春飞扬的感觉。

这首《飞扬的青春》,除了费翔之外,合作的其他三位歌手也很有意思,分别是代表北京的成方圆,代表上海的董苓,以及代表广州的唐彪。以现在的标准来讲,恰好是大陆地区最有代表性的三个传统一线城市——京上广。

而京上广加台北的组合,倒也很契合专辑的名字——《四海一心》。

成方圆不用多做介绍,罗大佑《童年》这首歌,对于好多大陆歌迷的入门记忆,恰恰就是因为成方圆的翻唱版本。

唐彪是当时广州著名的流行歌手(不过唐彪是四川人),他有一盘磁带,封面上直接就写着“南国名星”。和那个时候的大陆歌手一样,翻唱也是唐彪的主业,他唱过的《捉泥鳅》、《迟到》和《人生的车站》,或者也是许多歌迷对这些歌的初始记忆。

《四海一心》里的费翔,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对象

至于董苓,她除了是《四海一心》的和声,也是上一张《跨越四海的歌声》专辑的和声。董苓同样有大量的翻唱,包括当时很时髦的英文歌曲翻唱,以及王洛宾作品的翻唱。董苓比较热门的磁带,包括《忆的长廊》和《丝丝小雨》。

《四海一心》里的费翔,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对象

与此同时,董苓和还另一名上海著名歌手庄鲁迅,合作过多张双人专辑。而他们两人,还一起担任了《跨越四海的歌声》专辑的和声。

《四海一心》里的费翔,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对象

最后挖一下这张专辑其余作品的原唱。

《呢喃》和《沙漠之足》的原唱,都是黄莺莺。算上之前的《只有分离》,两张专辑里,费翔总共选了三首黄莺莺的作品,也说明他对于这位当年“EMI唱片”的大师姐,有多么崇敬和敬仰。

《呢喃》收录在1981年的专辑《黄莺莺的呢喃》中,这张专辑也是奠定黄莺莺在国语歌坛地位的一张专辑。而因为在艺名转换的阶段,所以这张专辑的“EMI唱片”黑胶版,用的名字是《黄露仪的呢喃》。

《沙漠之足》收录于1983年的专辑《天使之恋》中,这张专辑在《台湾流行音乐百佳专辑》排名第92位,而这首歌曲的词曲,都是童安格。

后来,童安格在《一世情缘》这张创作回收专辑里,本人也有过翻唱演绎。

《安娜》这首歌曲,费翔翻唱的是林淑蓉的版本,也是后者1983年专辑的标题曲。不过,林淑蓉也并非这首歌曲中文版的首唱,中文版的首唱,是张德兰。

《四海一心》里的费翔,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对象

《四海一心》里的费翔,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对象

张德兰演唱的这个版本,由卢国沾填词,歌名叫《紫水晶》,收录在1980年的专辑《风尘泪》中,也是一首粤语版的作品。

当然,张德兰同样并不是这首歌曲的原唱。在《四海一心》里,这首歌曲的填词是陈易,作曲是近田春夫,作品是日本人写的没错,但和《跨越四海的歌声》一样,太平洋影音公司在创作者信息上,又进入了错乱模式。

《安娜》的原作,是日本乐队“KAI BAND”(甲斐よしひろ)的《安奈》。这个乐队和中岛美雪也有很深的渊源,她的第14张个人专辑《36.5℃》,就是由“KAI BAND”执行制作的。

《四海一心》里的费翔,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对象

《读你》不多介绍了,原唱是蔡琴,收录在《此情可待》专辑里,也是著名音乐人梁弘志的作品。而梁弘志在华人世界里最有名的作品,当然就是《恰似你的温柔》。

《我要高飞》这首歌曲,如果没有费翔的传播,可能现在连提起的机会都没有。

这首歌曲的原唱,叫芊苓,是一名马来西亚的华裔歌手,后来嫁到了沙特后就退出了歌坛。《我要高飞》则是她1983年专辑《心跳的夜晚》中的歌曲。

不过,芊苓版的《我是高飞》,同样是一首改编曲,它的原作,是电影《Fame》的同名主题曲,原唱是Irene Cara。《Fame》也是经典的歌舞片,它通常的中文译名叫——“名扬四海”,倒是和《四海一心》,同样扯得上关系。

《The Last Waltz》的原唱是Engelbert Humperdinck,他也是一位出生于印度的英国歌手,曾经创下日销八万张的销量奇迹,而《The Last Waltz》这首歌曲,在当时英国的销量,也高达117万张。

《雨中徘徊》是欧阳菲菲首唱的作品,这首歌曲的原始版本是日语版,也是欧阳菲菲赴日本发展首张日语专辑《雨の御堂筋》(1971)里的一首歌,后来由慎芝填写了中文版。1999年,欧阳菲菲还在专辑《出境入境》里,翻唱了这首歌曲,并用了更前卫的编曲进行改编。

《四海一心》里的费翔,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对象

《海角天涯》是王芷蕾1982年专辑的同名曲,那时候的她,还没加盟“飞碟唱片”,而是“飞羚唱片”的一员。

《倩影》是林慧萍1982年首张专辑《往昔》中的作品。

费翔在上张专辑翻唱了凤飞飞的《好好爱我》,在《四海一心》里,则选了凤飞飞1984年专辑《夏艳》中的一首《夏的季节》。

而上张专辑最火歌曲之一的《冬天里的一把火》,原唱是高凌风,在《四海一心》里也被“翻牌”,被翻到的歌曲,则是《夏天的浪花》。

《四海一心》里的费翔,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对象

当然,《夏天的浪花》同样是一首舶来品,它的原作,是“Electric Light Orchestra”的《Last Trani to London》。“Electric Light Orchestra”也是一支英国乐队,融合了流行、摇滚、古典和舞曲风格,是七十年代很有名的一支未来主义乐队。

值得一提的是,高凌风的版本,延续了原作那种尾音延时的处理,而且在处理上更浮夸,但费翔虽然整张专辑都保持了原作的编曲,大部分甚至基本不作修改,但这个浮夸的延时,却并没有保留在他的演唱里。

这种处理,其实也体现出费翔的审美。抛开那种对费翔翻唱的成见,费翔的确是一个优秀的歌手,而且是有一个发音发声、情绪表达体系的歌手。

说到费翔早期的风格,其实就是阳光、干净、清爽,并且在这个基础上,非常优雅和优美。

双刃剑的角度,就是有人会觉得费翔在唱《冬天里的一把火》时,不如高凌风的邪气、怪诞,在唱《故乡的云》时,则没了文章原作的那种苍凉、沧桑。

这些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费翔唱歌好听是肯定的,他曾经在一定特定年代,成为台湾流行音乐在大陆地区的传递者,更是一种历史事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