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典”徵文展 | 顏光華:再讀《孔乙己》

昭通市永善縣

讀經典

獎經典

再讀《孔乙己》

初中時候就在課本上學過《孔乙己》,當時的印象,就像是頭上受到了什麼重擊,覺得有話想說,但又不太明白要說什麼,就是一味的覺得心裡堵得慌,不好過。現在又驚動一下孔乙己老先生,把這篇文章找出來讀一回,趁機把當時和現在的想法捋一捋,以了卻初中時候就想說點什麼的心願。

魯迅先生寫作《孔乙己》是在1918年,五四運動前夕。書中的孔乙己是一個性格充滿矛盾的人。讀過文章後,首先的感覺就是孔乙己很窮,只能苟且偷生,他“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只能和短衣幫一樣“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站著吃喝,他喜歡書,但是因為太窮,偶爾會做出一些偷竊的事來。其次是孔乙己酸、懶、迂腐。他和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 他讀過書,處於社會的下層,一心想著通過科舉考試出人頭地,卻連一個秀才也沒有考上;孩子們吃完他分給的豆,仍然不走,眼睛都望著碟子,他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彎腰下去說道,“不多了,我已經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搖頭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他雖然身材高大,但是卻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越過越窮,弄到要討飯的地步;他社會地位可憐,又不願意放下讀書人的架子,衣衫襤褸,但是卻不願意脫下髒爛的長衫,他的長衫“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當大家譏笑他偷書時,他就“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說“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他想當然的認為自己是讀書人,讀書人就要高人一等,讀書人是有文化的人,偷的東西又和文化有關,所以就不算偷。和許許多多生活在底層的人們一樣,孔乙己善良,軟弱,沉悶的酒館只有他能帶給人們笑聲,他自己都是“要飯一樣的”,卻把茴香豆分給小孩子們吃,他希望溫酒的小夥計今後可以做掌櫃,想教給他茴字的四種寫法(在他周圍的人中,小夥計也許就是給他傷害最小的人了)。當平時一幅兇臉孔的掌櫃笑著說他的腿是因為偷了東西被人打斷了的時候,已經斷了腿坐在地上的孔乙己只是低聲說道,“跌斷,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懇求掌櫃,不要再提。”孔乙己懂文化,“是酒店裡品行最好的人”,當人們譏笑他說他偷書的時候,他“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他知道孔孟之道,為自己的偷書行為感到羞愧,他的長衫十多年沒有洗也沒有補,但就是不願意脫下來,想以此來表明自己與同樣生活在底層的短衣幫們的不同,因為渴望融入文化人、有錢人的世界,這使他處在一種十分尷尬的境地中,既受到短衣幫們譏諷,同時又遭受到丁舉人等上層人士的欺侮殘害。

不知道魯迅先生在寫到孔乙己因為偷書而被人打斷了腿、“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一件破夾襖,盤著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只能用雙手走路的時候是什麼樣的心情,孔乙己的遭遇強烈地震撼了我,也許是因為我讀小學的時候曾經穿過破舊的長衫的緣故吧。在孔乙己生活的那個環境,文化只是奢侈品,孔乙己式的文化人也只能作為被譏笑和嘲弄的對象存在,在封建科舉制度下,孔乙己的命運註定是悽慘的,只能在冷漠無情的病態社會中掙扎著苟延殘喘,在摧殘和嘲弄中走完悲慘的毫無尊嚴的一生。

突然記起同樣在中學課本上學到的杜甫詩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今天,那些能夠稱為士的同志們,很多已經鮮衣怒馬,早就“俱歡顏”了。作為同孔乙己一樣喜歡書的人,能夠自由的工作和讀書,能有尊嚴的活著,真的很幸福。

作者簡介:顏光華,男,漢族,警察。有散文、詩歌等文學作品在各級報刊發表。

作家作品延展閱讀


《孔乙己》是近代文學巨匠魯迅所著的短篇小說,最早發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號,後編入《吶喊》,是魯迅在“五四”運動前夕繼《狂人日記》之後第二篇白話小說。

小說描寫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舉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體不勤,窮困潦倒,在人們的嘲笑戲謔中混度時日,最後被封建地主階級所吞噬的悲慘形象。篇幅不長,但是深刻揭露了當時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質。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意義。


審核:馮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