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博收藏的所有頂尖清代紅釉瓷器

郎窯紅釉梅瓶

“郎窯”是指清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撫郎廷極督理景德鎮窯務時所燒的瓷器。其中著名的仿宣德紅釉而燒造的高溫紅釉稱為“郎窯紅”,其特點是釉色深豔,因似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紅,故又稱為“牛血紅”。

瓶小口,短頸,豐肩,碩腹,玉璧形足。器施郎窯紅釉。

國博收藏的所有頂尖清代紅釉瓷器


高22.5釐米 口徑3釐米 足徑8.5釐米

釉面光亮,開有紋片。因釉汁較厚,在高溫下產生流淌,器口沿部釉層較薄,底部邊緣釉汁垂流凝聚呈色較深,聚釉處呈滴珠狀,卻不下流,故有“脫口垂足郎不流”之說。

郎窯紅的燒製對窯室的氣氛、溫度等技術指數要求很高,完成一件成品非常困難。當時景德鎮民諺有“若要窮,燒郎紅”,故康熙郎窯紅是清代紅釉瓷中珍品。

康熙郎窯紅梅瓶十分罕見,故彌足珍貴。

霽紅釉僧帽壺

僧帽壺因壺口形似僧伽之帽而得名。壺闊頸,帶流,流口與頸部有鴨嘴狀流槽相通,鼓腹,圈足。器身置曲柄,上下兩端均作如意雲頭形,通體施霽紅釉。足內施白釉,青花雙圈內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雙行楷書偽託款。

國博收藏的所有頂尖清代紅釉瓷器

高14.5釐米 足徑5.3釐米

瓷制僧帽壺始見於元代景德鎮窯,有青白瓷製品,造型敦厚,頸較粗,壺流較短。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由於漢藏文化交流頻繁,景德鎮御窯廠曾大量生產僧帽壺,有青花、白釉、藍釉、紅釉等製品,造型秀麗,器身各部位比例勻稱,壺流比元代略長。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均有仿製,器有大小,大者拙笨,小者秀麗。清代製品,壺頸略高,腹部略瘦,壺流比明代器短。

此器小巧玲瓏,製作精工,紅釉鮮麗,反映出康熙霽紅釉瓷的燒製水平,為康熙仿宣德紅釉的上乘佳作。

豇豆紅釉洗、印盒、太白尊、菊瓣瓶

國博收藏的所有頂尖清代紅釉瓷器

口內斂,口與足相若,扁圓腹,圈足。

印盒扁圓形,器蓋、器身有子母口相合,臥足。

太白尊小口微撇,圓唇,短頸,半球狀腹,圈足。腹部線刻三團螭紋。器因形似唐代詩人酒仙李太白飲酒的酒罈,故稱為“太白尊”。又因形似罩雞之籠,又俗稱“雞罩尊”。

菊瓣瓶撇口,細長頸,長圓腹,圈足。腹下飾浮雕狀菊瓣紋。

器均施豇豆紅釉,外底青花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書款。胎質潔白堅細,釉面瑩潤光亮,釉色淡雅,為康熙豇豆紅瓷的典型器。

豇豆紅釉是康熙晚期景德鎮官窯生產的高溫紅釉瓷品種之一,它以金屬銅為著色劑,紅釉中因部分氧化而產生綠色斑點,因釉似豇豆之色故名,又因其色淺紅嬌豔,似孩兒粉頰,似桃花初綻,似美人初醉,故得多個美名,如稱為“孩兒臉”、“桃花片”、“美人醉”,被譽為“滿身苔點泛於桃花春浪間”的美麗色釉。

豇豆紅釉之所以名貴,是因為它比郎窯紅燒成難度更大。

康熙官窯有少量生產,供皇帝內廷賞用。康熙豇豆紅釉器多為文房用具或擺設等小件器物,製作工藝精湛,著名的“八大碼”有菊瓣瓶、柳葉瓶、萊菔尊、蟠龍瓶、洗、太白尊、蘋果尊、印盒。

康熙豇豆紅器傳世品稀少。康熙以後,豇豆紅釉燒製技藝失傳,至清末光緒民國年間出現仿康熙的製品,器型規格與真品相比,非大即小,胎質粗松,紋飾過於呆板生硬。

霽紅釉橄欖瓶

國博收藏的所有頂尖清代紅釉瓷器

器因呈橄欖狀故稱,口足相若,圓鼓腹,玉環形底。外壁施紅釉,外底心青花雙圈內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康熙朝所燒的銅紅釉,除郎窯紅、豇豆紅外,尚有霽紅釉,為仿明代永樂宣德的紅釉器。霽紅釉有別於郎窯紅的濃豔透亮,也與豇豆紅的淡雅柔潤不同,釉色深沉失透,釉質均勻。霽紅釉瓷由於燒造難度大,產量較少。《景德鎮陶歌》記:“官古窯成重霽紅,最難全美費良工。霜天晴晝精心合,一樣摶燒百不同。”

橄欖瓶為清代時期的典型器,始創於順治朝,康熙朝有燒造,雍正、乾隆時期最為常見。造型有兩種,器身光素,或器身呈瓜稜狀。器形雋美,除紅釉外,尚有青花、粉彩、豆青釉、天藍釉等品種。

胭脂紅釉杯

國博收藏的所有頂尖清代紅釉瓷器

杯撇口,弧壁,深腹,圈足。內壁施白釉,外壁施胭脂紅釉,外底青花雙圈內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

胭脂紅釉是清代名貴的顏色釉,創燒於清康熙晚期,以雍正、乾隆製品最精。其製作工藝在燒成的瓷器上,施以含金萬分之一、二的釉,入爐低溫烘烤而成,燒成後釉呈胭脂紅色,色澤鮮嫩柔和,故稱為“胭脂紅釉”,又稱為“金紅”。陳瀏《陶雅》評道:“胭脂紅也者,華貴中之佚麗者也。……勻淨明豔,殆亡倫比。紫晶遜其鮮妍,玫瑰無其嬌麗。”雍正胭脂紅釉器均為官窯製品,多為小件,有杯、碗、盤、碟、水盂等。器底多書有青花雍正款。有碗、杯施以五彩、粉彩或琺琅彩,繪花卉瑞果等圖案,十分罕見。

此杯精巧玲瓏,胎體輕薄瑩透,釉質勻淨明豔,色彩嬌嫩欲滴,為雍正胭脂紅釉器中的珍品,傳世品少見。

郎窯紅釉觀音尊

國博收藏的所有頂尖清代紅釉瓷器

高42.8釐米、口徑11.8釐米、足徑14.6釐米

撇口,束頸,溜肩,斂腹修長,至足外撇。器施郎窯紅釉,釉色濃豔鮮麗,釉面有冰裂狀開片。器形頎長俊美,似觀音菩薩亭亭玉立,故名“觀音尊”,又稱為“觀音瓶”。

“郎窯”是指清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撫郎廷極督理景德鎮窯務時所燒的瓷器。其中著名的仿宣德紅釉而燒造的高溫紅釉瓷稱為“郎窯紅”。其特點是釉色深豔,釉面光亮,開有紋片,因釉汁較厚,在高溫下產生流淌,器口沿部釉層較薄,底部邊緣釉汁垂流凝聚呈色較深,聚釉處呈滴珠狀,卻不下流,故有“脫口垂足郎不流’之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