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从河南赈灾入手,看清朝的3个政治制度

康熙四十六年,黄河暴涨,河南山东多处河堤决口,淹没田土房屋无数。赈灾修堤,拨款调粮,可此时堂堂康熙盛世无钱无粮赈灾,国库存银仅五十万两,还不如一个富商的家产,赈灾修堤至少缺银两百万两,赈灾钦差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为天下生民计,为锦绣前程计,四阿哥请旨赈灾。

雍正王朝:从河南赈灾入手,看清朝的3个政治制度

河南赈灾是雍正王朝的开篇故事,四阿哥夺嫡集团人物全部报道完毕,看一看几个关键人物报道后面隐藏了一些什么有趣的东西。

  • 李卫出场--捐官

灾区饿殍遍地,哭声遍野,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李卫是其中的一个。李卫的出场非常有意思,灾区那种沉闷压抑的环境下,李卫的活泛倒也别有一番景致。

四爷一下码头就看到李卫在乞讨葬兄(骗钱)。“您要是生儿子个个点状元,您要是生女儿,个个封诰命”。李卫是不识字的,从他嘴中冒出来的应该是粗话,这么好听的话从他嘴里说出来,可见李卫很聪明,伶牙俐齿,和泥鳅一样滑。要是家里允许,上个学识点字或者做点小生意,那就是另一番光景了。后面迅速对四爷做出判断并决定跟随四爷也可见其不同寻常。那么历史上的李卫真的是一个小乞丐吗?

雍正王朝:从河南赈灾入手,看清朝的3个政治制度

雍正王朝:李卫剧照

历史上的李卫非但不是乞丐,甚至还有点小富,只不过是真的聪敏。

康熙五十六年,李卫用钱买了一个小官,历经康雍乾三朝,深得雍正爷赏识,一路高升,李卫历任为官清廉,不畏权贵,体察民间疾苦,深受百姓爱戴。

印象中用钱买官都是龌龊勾当,一般都不是什么好人。其实这叫“捐官”,在清朝是经过法律认可的。捐官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又称捐纳,是朝廷为弥补财政困难,允许士民向国家捐纳钱物以取得爵位官职的一种方式。但捐纳泛滥的结果是官员腐败,贿赂公行,贪污成风。

雍正王朝:从河南赈灾入手,看清朝的3个政治制度

道士捐官

捐官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时期,到了西汉时期形成制度,唐宋元明均有捐纳,相较于科举入仕来说被称“异途”正途出身的官员是看不起异途官员的,甚至不愿与其并排站列。到了清朝则成为了和科举制度一样的挑选官员的重要制度,清后期,捐官出身的人多如牛毛,一眼望去密密麻麻几乎全是花钱买来的顶子,三教九流,流氓,盗贼都可以花钱买官。康熙征讨准噶尔时,今山西一省捐官就达12000人;雍正时期,对捐纳的10000人考察,其中近9500不合格,近六成人交了白卷;乾隆时期,白米20石可捐县丞一个,北京城几乎所有的旗人都拿白米换了一个官。吏治一坏,严重的政治社会问题自然随之而来。这样的大清朝,不亡才有鬼了。

  • 年羹尧出场---旗人

年羹尧着常服,带了三两个人,在黄泛区这条道上侯了四爷两天了。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能猜准主子的心思,知道人会从哪里来,喜欢什么样子的方式,恭恭敬敬等了两天,他知道自己要什么,也知道把握机会达成目的,冲着这股聪明劲,四爷也会提拔他。但他的聪明和李卫此时的聪明有天壤之别。李卫的聪明是与生俱来的机灵小聪明,年羹尧是历练之后的处世智慧。“诚所愿也,不敢请尔”短短八个字说明年羹尧文化程度很高,李卫更是不能望其项背。世事难料,后来日子年羹尧是越活越回去了,李卫才是越来越智慧。

雍正王朝:从河南赈灾入手,看清朝的3个政治制度

有嘴无心:年羹尧剧照

剧中年羹尧是四阿哥的包衣奴才,全家都属于下五旗的镶白旗,他一心想要往上爬,抬旗光耀门楣。和历史上稍有不同,历史上年羹尧是进士出身,文武双全,年家是明朝官宦世家。

我们以剧中的年羹尧为引,谈一谈清朝的旗人。旗人即八旗子弟,八旗是指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正蓝旗、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由皇帝控制的正黄、镶黄、正白上三旗地位最高,其余由诸王贝勒统辖的下五旗地位较低。

雍正王朝:从河南赈灾入手,看清朝的3个政治制度

骁勇善战的八旗兵

八旗是清代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为清政府提供了足够的兵源,曾经是清王朝统治全国的重要军事支柱,为发展和巩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保卫边疆防止外来侵略等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满族社会的发展,更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八旗子弟不仅以武功传于后世,他们崇尚先进文化善于学习

,整个爱新觉罗家族热爱汉文化,乃至部分八旗子弟也表现出了对汉文化的爱好和崇拜,三百年来,人才辈出,成就斐然。古今少有的康熙皇帝也是一位大学,天文地理,博古通今。

雍正王朝:从河南赈灾入手,看清朝的3个政治制度

清朝阿哥学习汉文化

入主中原后,清朝对旗人采取这种"优养"政策,旗人无需干活,朝廷发粮米银钱养着,其目的就是为了使八旗兵在生活上无后顾之忧,一心一意地当兵当差,以巩固统治政权。但是,这种政策也造成了旗人"不士、不农、不工、不兵、不民”,

旗人从此在闲事上花尽心思,于是食王禄,唱快书,养靛颏儿,提笼架鸟,种花弄草,养鸽子斗蟋蟀,听书唱曲,泡茶馆捧戏园……等等,围绕着吃喝玩乐,排遣闲暇,忙活得有型儿有派儿,人称“纨绔子弟”。曾经的八旗骁勇,在二百六十多年的安逸中,荒废丧志。清后期,中国丧失近4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鸦片战争以后,在反抗列强入侵的斗争中屡次签订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八旗弟子腐朽无能。其负面效应整整困扰清朝到灭亡。

雍正王朝:从河南赈灾入手,看清朝的3个政治制度

清朝八旗子弟提笼架鸟

清八旗弟子既是清王朝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清王朝最终走向衰败没落之路。

  • 邬思道出场--师爷

剧中邬思道是一个神奇人物,绍兴人,可比汉初张良。邬思道是一个囚犯,因为一篇文章得到四爷赏识,被年羹尧寻来,从此担任雍正夺嫡集团的首席智囊

朝廷待其不为薄矣 二君设心何其谬矣 独不感天听若雷 神目如电 呜呼 吾辈进退不苟 死生惟命 务请尚方之剑斩彼元凶 头悬国门 以儆天下墨吏!

-----剧中邬思道惊世之作

雍正王朝:从河南赈灾入手,看清朝的3个政治制度

雍正王朝:邬思道剧照

邬思道虽是虚构人物,但其所扮演角色—师爷,是清朝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师爷虽然是政府部门的佐治人员但并无官衔职称,与主人实属雇佣关系。幕主尊之为"宾"、为"友","师爷"称主人为"东翁"、"东家"。他们是幕主的亲信、智囊、私人助理,幕主将他们倚为左右手,委以重任,不可或离。

师爷源自西周,清代是师爷的全盛时代。上自总督、巡抚,下至知州、知县,一般都要聘请若干位师爷帮助自己处理政务。每一州县的师爷多则十数人,少则二三人,合计全国州县师爷不下万人。清朝师爷兴盛和清朝的官员的选拔制度不无关系。

雍正王朝:从河南赈灾入手,看清朝的3个政治制度

绍兴师爷形象

“无徽不成镇,无绍不成衙。”明清两代读了书做师爷,是明清两代绍兴人非常流行的职业选择,上到中央,下到地方,全国各地到处有绍兴师爷的身影,他们讲绍兴老酒带到全国各地,绍兴老酒当时还被评为“全国十大名产”之一。

(见微知著,格物致知)

参考文献:电视剧《雍正王朝》《清史稿》《八旗制度与八旗社会之整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