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揚之亂:皆言胡族亡晉,殊不知晉末荊揚喪亂,已昭示了覆滅結局

提起西晉,許多人會想到西晉末期的“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兩者都是導致西晉王朝覆滅的重要原因。尤其是胡族侵入中原,將原本經歷八王之亂已經破敗的西晉王朝,徹底走向終結。但是導致西晉王朝滅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能簡單地歸結於胡族入侵,或者宗室爭鬥。西晉末期亂局之下,內部的喪亂,加快了西晉王朝的覆滅。

西晉末期匈奴等胡族勢力崛起,侵入中原襲擾北方,蜀地巴氐之亂割據一方,在這種動盪時局中,西晉王朝內部出現了諸多叛亂。尤其是涉及晉室根基的荊州、揚州等地方州鎮,在兩晉之交此起彼伏的反叛局面,成為壓倒西晉王朝的“最後稻草”。

荊揚之亂:皆言胡族亡晉,殊不知晉末荊揚喪亂,已昭示了覆滅結局

西晉末期荊揚之亂示意圖

公元303年,張昌在江夏起義,席捲荊、江、揚、徐、豫五州;

公元305年,陳敏在歷陽起兵叛亂,波及荊、江、揚等數州;

公元310年,王如在宛城起兵,率流民數萬,擊敗山簡、杜蕤等晉將;

公元311年,蜀人杜弢率流民起義,作亂荊、湘之間。

……

兩晉之交的荊、揚之地,流民作亂、州鎮長官割據、地方官吏謀反等亂象頻生。可以說自西晉喪亡到江左政權建立的過程中,荊、揚等地喪亂對晉室延續的影響,不弱於北方的胡族侵擾。

看西晉覆滅的過程,除了北方應對胡族戰事焦灼之外,荊、揚之地的內部喪亂,其實已經昭示了西晉王朝最終覆滅的悽慘結局。

荊揚之亂:皆言胡族亡晉,殊不知晉末荊揚喪亂,已昭示了覆滅結局

流民為生存而起義:在戰亂等影響下,人口遷徙避難,流民為生存而叛亂。

晉末的各地叛亂中,數量較多的都是因戰亂等影響,遷徙避難的流民起義。從西北流亡到蜀地的氐人叛亂,建立了蜀地的成漢政權,這是晉末喪亂中規模較大的流民起義。

晉末的張昌起義、王如起義、杜弢起義等,都是以遍佈荊、揚等地流民為主要兵力來源。並且,流民本就生計無望,更容易被叛亂裹挾。加之西晉末期八王之亂、胡族侵擾等戰亂頻繁,戰亂之地人口大量遷徙。一旦叛軍向流民施以恩惠,流民參與叛軍作亂各地的情況更加頻繁。

荊揚之亂:皆言胡族亡晉,殊不知晉末荊揚喪亂,已昭示了覆滅結局

晉末流民為生存聚眾起義

也正是因為西晉末期戰亂頻繁的影響下,各地流民逃往各地避難。荊、揚之地流民,雖然未像北方乞活軍那般悽慘,但在亂局之中,尤其容易出現聚眾起義之事。

蜀地氐人叛亂,朝廷召集荊州流民,前往益州平亂。流民百姓不願意西進,於是紛紛投奔張昌,進而讓張昌叛軍愈加壯大。同樣的情況,在王如叛亂的初期也發生過,朝廷派山簡和杜蕤,督促流民返回關中,王如因關中喪亂不願意返回,於是率領流民攻擊山簡和杜蕤。

西晉末期戰亂導致流民增多,而晉室又無力解決流民問題,導致流民為生存而反叛的情況頻繁。而晉室對抗北方胡族侵擾都頗顯無力,應對荊、揚流民叛亂更加疲弱,於是流民叛亂往往波及數州,對於荊、揚等地的穩定,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荊揚之亂:皆言胡族亡晉,殊不知晉末荊揚喪亂,已昭示了覆滅結局

逃避戍役而謀反:戰事頻繁,徵召人口出徵,而引發為躲避戍役詔命的反叛。

西晉末期戰亂頻繁,不光造成各地流民增加,還有因戰事而造成的兵力匱乏,大肆徵召各地人口出徵,進而導致為逃避戍役引發的叛亂情況,在兩晉之交也十分常見。

吳興人錢璯,曾經在平定陳敏之亂中立功。八王之亂結束,東海王司馬越在洛陽掌權之時,遭到了匈奴的進攻。於是司馬越任錢璯為建武將軍,讓他率領部眾馳援京師。

荊揚之亂:皆言胡族亡晉,殊不知晉末荊揚喪亂,已昭示了覆滅結局

錢璯率軍到達廣陵時,得知洛陽已經被匈奴圍困,便不敢前行。當時司馬越派司馬睿鎮江東,催促錢璯抓緊出發。錢璯害怕匈奴兵盛,於是起兵反叛。最後,司馬睿派郭逸等人,聯合江東周玘等,才平定錢璯之亂。

像錢璯之亂的叛亂還有很多,面對戰事出徵,明知前途危急之時,往往出現違抗詔令謀反的情況。這與當時兩晉之交,晉室聲望受損,無力節制地方,有著很大關係。加之,各地叛亂頻生,給了有心謀逆者趁亂獲利的機會。

為躲避戍役等詔命而起兵反叛的情況,進一步加劇了西晉地方的喪亂。而且,如錢璯這般拒絕京師徵召的情況,也讓中原無法獲得援軍抵禦胡族強兵,這加速了洛陽、長安的失陷。

荊揚之亂:皆言胡族亡晉,殊不知晉末荊揚喪亂,已昭示了覆滅結局

趁亂割據一方:晉室喪亂局面下,地方州鎮長官不再效忠晉室,妄圖割據地方。

晉室傾頹,在地方擁有當地勢力的州鎮長官,自然也有心割據一方。西晉時的荊、揚之地本就兵力頗豐,趁亂局妄圖割據一方成就功業的地方官吏,也成為荊、揚喪亂的重要參與者。

起兵謀反作亂荊、江、揚等地的陳敏,曾經因平定石冰、封雲有功,出任廣陵相。東海王司馬越,又加其右將軍、假節、前鋒都督。陳敏後率軍和司馬越討伐劉喬,被打敗之後,陳敏有心在亂局之中割據地方,於是向司馬越請求東行,便率軍到了歷陽。不久之後,便聯合丹陽甘卓,起兵謀反,叛軍侵擾諸多州郡,是兩晉之交較大規模的叛亂。

荊揚之亂:皆言胡族亡晉,殊不知晉末荊揚喪亂,已昭示了覆滅結局

杜弢為蜀地成都人,因戰亂流亡到南平,因受太守應詹賞識,而出任醴陵令。不過,因當時湘州刺史荀眺,以及荊州刺史王澄,對荊、湘之地的流民過於嚴苛,導致了荊、湘流民起義,擁立杜弢為盟主,進而形成了影響頗大的杜弢之亂。

陳敏、杜弢等都曾經為地方長官,因職權而在地方擁有一定的聲望和勢力,而在西晉末期亂局之中,一旦如陳敏那般有心割據一方,或者順勢起義的杜弢那般,便會藉助原本地方州鎮長官的優勢,形成影響和破壞更大的叛亂。

地方州鎮長官為首叛亂,這更加加劇了西晉荊、揚等地的混亂。地方官吏又往往勾連故交,形成更大範圍的叛亂局面,讓西晉王朝原本的地方穩定局面徹底淪喪。而且如同地方拒絕戍役北方的情況相同,面對北方戰事緊急的情況下,荊、揚等地州鎮長官叛亂,讓中樞失去了地方馳援,進而急速了西晉王朝的覆滅。

荊揚之亂:皆言胡族亡晉,殊不知晉末荊揚喪亂,已昭示了覆滅結局

叛亂餘患難消:叛軍賊首伏誅之後,部將作亂地方。

無論是規模較大的流民起義,還是州鎮長官起兵作亂,一旦叛亂髮生,影響就很難消除。晉末叛亂被平定之後,除了已經對當地穩定的破壞之外,叛軍賊首伏誅後,原先的叛軍部將,依然能作亂地方,也是影響晉末亂局難以平定的重要原因。

荊揚之亂:皆言胡族亡晉,殊不知晉末荊揚喪亂,已昭示了覆滅結局

張昌起義,張昌被殺後,部將石冰依然作亂江州、揚州,響應張昌的封雲,襲擾徐州。

王如叛亂,王如被王敦殺死後,部下李運、楊武率軍到漢中,聯合氐族楊茂雄,攻陷梁州,大肆劫掠漢中。

杜弢叛亂,杜弢逃匿之後,部將杜弘逃往臨賀,後與王機謀反。

晉末眾多叛亂影響區域較大,往往波及數州之地,僅靠誅殺賊首,並不能解決其他各地叛軍的叛亂。而叛亂不止的情況下,又能聯合有心謀逆者,引發新的叛亂。因此,荊、揚叛亂,此起彼伏,難以盡除。

荊揚之亂:皆言胡族亡晉,殊不知晉末荊揚喪亂,已昭示了覆滅結局

歷史宿怨的反叛:江東舊族不滿司馬氏繼續統治而有心叛亂。

除了以上因亂局而有心謀利的叛亂之外,因為歷史原因導致的宿怨,而生出的叛亂之舉,也是荊、揚之亂的重要體現。尤其江東之地,對於司馬氏的牴觸,自晉滅吳之後便一直存在。等到北方司馬氏的統治衰微,本就對司馬氏的統治不滿的江東舊族,便有心叛亂。

當初陳敏在歷陽起兵作亂,叛軍侵襲江東諸多郡縣,陳敏還任用江東士族顧榮等人,顧榮等江東士族,並未對陳敏的任用過多反抗,只有賀循、朱誕等少數人不與陳敏結交。

從中可見雖然晉滅吳已久,但世代居於江東的舊族,對於司馬氏的統治並非完全接受。一旦有如陳敏這樣的叛亂髮生,江東士族順勢反抗晉室的情況,也就順理成章地出現。

荊揚之亂:皆言胡族亡晉,殊不知晉末荊揚喪亂,已昭示了覆滅結局

而且,北方喪亂,司馬睿逐漸穩定了江東形勢,但在朝中掌權朝臣大多是北方僑姓士族,這也引起了江東本土士族的不滿。

原本在平定陳敏、錢璯等叛亂有功的周玘,因朝中被北方士族掌權,自己不受重用而不滿。於是,聯合東萊王司馬恢想要謀反。但因計劃敗露,周玘憂憤而死。

周玘之子周勰,因周玘之死,聯合吳興功曹徐馥謀反。孫皓族人孫弼,起兵響應徐馥。但最終因周勰得不到叔父周札同意,不敢起兵,最終徐馥被部將所殺,孫弼部眾崩散。

義興周氏為江東大族,自然受原本江東與司馬氏關係的影響,周玘、周勰的謀逆,都能體現江東士族對於司馬氏的不滿。即便並未謀逆的周札,在東晉王敦謀反之時,為其大開建康城門,也足見江東士族趁亂反抗司馬氏統治的歷史宿怨。

荊揚之亂:皆言胡族亡晉,殊不知晉末荊揚喪亂,已昭示了覆滅結局

總而言之,雖然胡族是滅亡西晉的“元兇”,但西晉內部,尤其是荊、揚等未受胡族侵擾之地的喪亂,加速了西晉王朝的覆滅。在胡族侵襲中原的影響下,荊、揚之亂似乎影響不大,但實際上卻是西晉王朝覆滅結局的預告。

荊揚之亂:皆言胡族亡晉,殊不知晉末荊揚喪亂,已昭示了覆滅結局

因戰亂而導致各地流民避難在荊、揚等地,流民為生存而聚眾起義對抗當地。流民叛亂,又因流民眾多而規模愈加難以平定,進而波及範圍和影響更大;西晉末期戰事增多,導致徵召人口戍役情況增多,為躲避戍役而發生的叛亂也增多。這不僅加劇了荊、揚之地的混亂,更讓中原缺少荊、揚援軍,而加速了晉室的滅亡;地方州鎮長官,擁兵自重趁亂割據的情況,也成為晉末叛亂的重要參與者。這讓晉室缺少荊、揚地方的支援,而更加無力抵抗北方胡族侵擾。

除了因戰亂而趁機割據或為生存等引發的叛亂之外,叛亂被平定賊首伏誅之後,叛軍部將繼續禍亂地方,繼而聯合其他各地有心謀逆之人,讓荊、揚叛亂更加無法輕易消除。加之因為歷史宿怨的原因,江東士族在晉室喪亂的局勢下,愈加不滿北方僑姓士族和司馬氏執掌江東,因而趁亂對抗司馬氏。

荊、揚等地的喪亂,雖然並未直接導致西晉王朝的覆滅,但因荊揚之亂而導致的無力馳援北方,讓西晉王朝愈加無法對抗勢大的胡族力量,進而迅速走向覆滅。可以說,荊揚之亂昭示了西晉覆滅的悽慘結局。

(文中配圖來自網絡,侵刪)

【歷史地圖為簡單示意,以各事件實際歷史地圖為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