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扬之乱:皆言胡族亡晋,殊不知晋末荆扬丧乱,已昭示了覆灭结局

提起西晋,许多人会想到西晋末期的“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两者都是导致西晋王朝覆灭的重要原因。尤其是胡族侵入中原,将原本经历八王之乱已经破败的西晋王朝,彻底走向终结。但是导致西晋王朝灭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能简单地归结于胡族入侵,或者宗室争斗。西晋末期乱局之下,内部的丧乱,加快了西晋王朝的覆灭。

西晋末期匈奴等胡族势力崛起,侵入中原袭扰北方,蜀地巴氐之乱割据一方,在这种动荡时局中,西晋王朝内部出现了诸多叛乱。尤其是涉及晋室根基的荆州、扬州等地方州镇,在两晋之交此起彼伏的反叛局面,成为压倒西晋王朝的“最后稻草”。

荆扬之乱:皆言胡族亡晋,殊不知晋末荆扬丧乱,已昭示了覆灭结局

西晋末期荆扬之乱示意图

公元303年,张昌在江夏起义,席卷荆、江、扬、徐、豫五州;

公元305年,陈敏在历阳起兵叛乱,波及荆、江、扬等数州;

公元310年,王如在宛城起兵,率流民数万,击败山简、杜蕤等晋将;

公元311年,蜀人杜弢率流民起义,作乱荆、湘之间。

……

两晋之交的荆、扬之地,流民作乱、州镇长官割据、地方官吏谋反等乱象频生。可以说自西晋丧亡到江左政权建立的过程中,荆、扬等地丧乱对晋室延续的影响,不弱于北方的胡族侵扰。

看西晋覆灭的过程,除了北方应对胡族战事焦灼之外,荆、扬之地的内部丧乱,其实已经昭示了西晋王朝最终覆灭的凄惨结局。

荆扬之乱:皆言胡族亡晋,殊不知晋末荆扬丧乱,已昭示了覆灭结局

流民为生存而起义:在战乱等影响下,人口迁徙避难,流民为生存而叛乱。

晋末的各地叛乱中,数量较多的都是因战乱等影响,迁徙避难的流民起义。从西北流亡到蜀地的氐人叛乱,建立了蜀地的成汉政权,这是晋末丧乱中规模较大的流民起义。

晋末的张昌起义、王如起义、杜弢起义等,都是以遍布荆、扬等地流民为主要兵力来源。并且,流民本就生计无望,更容易被叛乱裹挟。加之西晋末期八王之乱、胡族侵扰等战乱频繁,战乱之地人口大量迁徙。一旦叛军向流民施以恩惠,流民参与叛军作乱各地的情况更加频繁。

荆扬之乱:皆言胡族亡晋,殊不知晋末荆扬丧乱,已昭示了覆灭结局

晋末流民为生存聚众起义

也正是因为西晋末期战乱频繁的影响下,各地流民逃往各地避难。荆、扬之地流民,虽然未像北方乞活军那般凄惨,但在乱局之中,尤其容易出现聚众起义之事。

蜀地氐人叛乱,朝廷召集荆州流民,前往益州平乱。流民百姓不愿意西进,于是纷纷投奔张昌,进而让张昌叛军愈加壮大。同样的情况,在王如叛乱的初期也发生过,朝廷派山简和杜蕤,督促流民返回关中,王如因关中丧乱不愿意返回,于是率领流民攻击山简和杜蕤。

西晋末期战乱导致流民增多,而晋室又无力解决流民问题,导致流民为生存而反叛的情况频繁。而晋室对抗北方胡族侵扰都颇显无力,应对荆、扬流民叛乱更加疲弱,于是流民叛乱往往波及数州,对于荆、扬等地的稳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荆扬之乱:皆言胡族亡晋,殊不知晋末荆扬丧乱,已昭示了覆灭结局

逃避戍役而谋反:战事频繁,征召人口出征,而引发为躲避戍役诏命的反叛。

西晋末期战乱频繁,不光造成各地流民增加,还有因战事而造成的兵力匮乏,大肆征召各地人口出征,进而导致为逃避戍役引发的叛乱情况,在两晋之交也十分常见。

吴兴人钱璯,曾经在平定陈敏之乱中立功。八王之乱结束,东海王司马越在洛阳掌权之时,遭到了匈奴的进攻。于是司马越任钱璯为建武将军,让他率领部众驰援京师。

荆扬之乱:皆言胡族亡晋,殊不知晋末荆扬丧乱,已昭示了覆灭结局

钱璯率军到达广陵时,得知洛阳已经被匈奴围困,便不敢前行。当时司马越派司马睿镇江东,催促钱璯抓紧出发。钱璯害怕匈奴兵盛,于是起兵反叛。最后,司马睿派郭逸等人,联合江东周玘等,才平定钱璯之乱。

像钱璯之乱的叛乱还有很多,面对战事出征,明知前途危急之时,往往出现违抗诏令谋反的情况。这与当时两晋之交,晋室声望受损,无力节制地方,有着很大关系。加之,各地叛乱频生,给了有心谋逆者趁乱获利的机会。

为躲避戍役等诏命而起兵反叛的情况,进一步加剧了西晋地方的丧乱。而且,如钱璯这般拒绝京师征召的情况,也让中原无法获得援军抵御胡族强兵,这加速了洛阳、长安的失陷。

荆扬之乱:皆言胡族亡晋,殊不知晋末荆扬丧乱,已昭示了覆灭结局

趁乱割据一方:晋室丧乱局面下,地方州镇长官不再效忠晋室,妄图割据地方。

晋室倾颓,在地方拥有当地势力的州镇长官,自然也有心割据一方。西晋时的荆、扬之地本就兵力颇丰,趁乱局妄图割据一方成就功业的地方官吏,也成为荆、扬丧乱的重要参与者。

起兵谋反作乱荆、江、扬等地的陈敏,曾经因平定石冰、封云有功,出任广陵相。东海王司马越,又加其右将军、假节、前锋都督。陈敏后率军和司马越讨伐刘乔,被打败之后,陈敏有心在乱局之中割据地方,于是向司马越请求东行,便率军到了历阳。不久之后,便联合丹阳甘卓,起兵谋反,叛军侵扰诸多州郡,是两晋之交较大规模的叛乱。

荆扬之乱:皆言胡族亡晋,殊不知晋末荆扬丧乱,已昭示了覆灭结局

杜弢为蜀地成都人,因战乱流亡到南平,因受太守应詹赏识,而出任醴陵令。不过,因当时湘州刺史荀眺,以及荆州刺史王澄,对荆、湘之地的流民过于严苛,导致了荆、湘流民起义,拥立杜弢为盟主,进而形成了影响颇大的杜弢之乱。

陈敏、杜弢等都曾经为地方长官,因职权而在地方拥有一定的声望和势力,而在西晋末期乱局之中,一旦如陈敏那般有心割据一方,或者顺势起义的杜弢那般,便会借助原本地方州镇长官的优势,形成影响和破坏更大的叛乱。

地方州镇长官为首叛乱,这更加加剧了西晋荆、扬等地的混乱。地方官吏又往往勾连故交,形成更大范围的叛乱局面,让西晋王朝原本的地方稳定局面彻底沦丧。而且如同地方拒绝戍役北方的情况相同,面对北方战事紧急的情况下,荆、扬等地州镇长官叛乱,让中枢失去了地方驰援,进而急速了西晋王朝的覆灭。

荆扬之乱:皆言胡族亡晋,殊不知晋末荆扬丧乱,已昭示了覆灭结局

叛乱余患难消:叛军贼首伏诛之后,部将作乱地方。

无论是规模较大的流民起义,还是州镇长官起兵作乱,一旦叛乱发生,影响就很难消除。晋末叛乱被平定之后,除了已经对当地稳定的破坏之外,叛军贼首伏诛后,原先的叛军部将,依然能作乱地方,也是影响晋末乱局难以平定的重要原因。

荆扬之乱:皆言胡族亡晋,殊不知晋末荆扬丧乱,已昭示了覆灭结局

张昌起义,张昌被杀后,部将石冰依然作乱江州、扬州,响应张昌的封云,袭扰徐州。

王如叛乱,王如被王敦杀死后,部下李运、杨武率军到汉中,联合氐族杨茂雄,攻陷梁州,大肆劫掠汉中。

杜弢叛乱,杜弢逃匿之后,部将杜弘逃往临贺,后与王机谋反。

晋末众多叛乱影响区域较大,往往波及数州之地,仅靠诛杀贼首,并不能解决其他各地叛军的叛乱。而叛乱不止的情况下,又能联合有心谋逆者,引发新的叛乱。因此,荆、扬叛乱,此起彼伏,难以尽除。

荆扬之乱:皆言胡族亡晋,殊不知晋末荆扬丧乱,已昭示了覆灭结局

历史宿怨的反叛:江东旧族不满司马氏继续统治而有心叛乱。

除了以上因乱局而有心谋利的叛乱之外,因为历史原因导致的宿怨,而生出的叛乱之举,也是荆、扬之乱的重要体现。尤其江东之地,对于司马氏的抵触,自晋灭吴之后便一直存在。等到北方司马氏的统治衰微,本就对司马氏的统治不满的江东旧族,便有心叛乱。

当初陈敏在历阳起兵作乱,叛军侵袭江东诸多郡县,陈敏还任用江东士族顾荣等人,顾荣等江东士族,并未对陈敏的任用过多反抗,只有贺循、朱诞等少数人不与陈敏结交。

从中可见虽然晋灭吴已久,但世代居于江东的旧族,对于司马氏的统治并非完全接受。一旦有如陈敏这样的叛乱发生,江东士族顺势反抗晋室的情况,也就顺理成章地出现。

荆扬之乱:皆言胡族亡晋,殊不知晋末荆扬丧乱,已昭示了覆灭结局

而且,北方丧乱,司马睿逐渐稳定了江东形势,但在朝中掌权朝臣大多是北方侨姓士族,这也引起了江东本土士族的不满。

原本在平定陈敏、钱璯等叛乱有功的周玘,因朝中被北方士族掌权,自己不受重用而不满。于是,联合东莱王司马恢想要谋反。但因计划败露,周玘忧愤而死。

周玘之子周勰,因周玘之死,联合吴兴功曹徐馥谋反。孙皓族人孙弼,起兵响应徐馥。但最终因周勰得不到叔父周札同意,不敢起兵,最终徐馥被部将所杀,孙弼部众崩散。

义兴周氏为江东大族,自然受原本江东与司马氏关系的影响,周玘、周勰的谋逆,都能体现江东士族对于司马氏的不满。即便并未谋逆的周札,在东晋王敦谋反之时,为其大开建康城门,也足见江东士族趁乱反抗司马氏统治的历史宿怨。

荆扬之乱:皆言胡族亡晋,殊不知晋末荆扬丧乱,已昭示了覆灭结局

总而言之,虽然胡族是灭亡西晋的“元凶”,但西晋内部,尤其是荆、扬等未受胡族侵扰之地的丧乱,加速了西晋王朝的覆灭。在胡族侵袭中原的影响下,荆、扬之乱似乎影响不大,但实际上却是西晋王朝覆灭结局的预告。

荆扬之乱:皆言胡族亡晋,殊不知晋末荆扬丧乱,已昭示了覆灭结局

因战乱而导致各地流民避难在荆、扬等地,流民为生存而聚众起义对抗当地。流民叛乱,又因流民众多而规模愈加难以平定,进而波及范围和影响更大;西晋末期战事增多,导致征召人口戍役情况增多,为躲避戍役而发生的叛乱也增多。这不仅加剧了荆、扬之地的混乱,更让中原缺少荆、扬援军,而加速了晋室的灭亡;地方州镇长官,拥兵自重趁乱割据的情况,也成为晋末叛乱的重要参与者。这让晋室缺少荆、扬地方的支援,而更加无力抵抗北方胡族侵扰。

除了因战乱而趁机割据或为生存等引发的叛乱之外,叛乱被平定贼首伏诛之后,叛军部将继续祸乱地方,继而联合其他各地有心谋逆之人,让荆、扬叛乱更加无法轻易消除。加之因为历史宿怨的原因,江东士族在晋室丧乱的局势下,愈加不满北方侨姓士族和司马氏执掌江东,因而趁乱对抗司马氏。

荆、扬等地的丧乱,虽然并未直接导致西晋王朝的覆灭,但因荆扬之乱而导致的无力驰援北方,让西晋王朝愈加无法对抗势大的胡族力量,进而迅速走向覆灭。可以说,荆扬之乱昭示了西晋覆灭的凄惨结局。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历史地图为简单示意,以各事件实际历史地图为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