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張與老李

大張有一段時間沒有見到老李了,有點想,畢竟,一路走來,30多年的老朋友了。一年半載的,有時還能聚在一起聊聊心裡話,拉拉家常,這已經非常難得!有個著名的作家說,如果一個人能夠持續的與你交往30年,還能時不時的一起喝喝茶、聊聊天、走一段路,那一定是你的好朋友,你一定要珍惜他(她)!想想也是,一個人的人生又有多少個30年啊!掐頭去尾,在你最為風光的人生50年裡(按大致平均數算)能連續陪伴你走過30年的人又有多少?

大張與老李

所以,大張和老李一直說要找個時間好好聚聚。但都忙,特別是老李,整天不沾家、見不到影,每每聯繫的時候,總是打飛的、鐵的天南海北的轉來轉去,聚一聚的奢求總難實現!這讓大張一度很感慨,人生難道僅僅就需要如此的拼嗎?就不能停一下、靜一靜,看看路邊的風景?

說快也真快,轉眼間,大張與老李之間的交集已經有30多年了。但滄海桑田,多少往事都已物是人非,當年的兩個莘莘學子,一個已是身家過億的老闆,而另一個還在國企裡掛著高工的名義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不過他們都已經是年過半百、早生華髮了。

說起兩人的關係,要說是同學,還真不是,老鄉可能更恰當!想當年兩個東部的農村少年,擠過千軍萬馬的獨木橋,在異鄉西部的著名古都遇見了,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這句話用在大張和老李他們身上是再也合適不過了。

大張自小聰明又好學,18歲就考取了這所非常有名的西部重點高校,真是不容易!這所學校即使放在現在也還是響噹噹的985、211高校,排在西部第一、第二的位置絕對沒問題。大張在上世紀80年代末能考取這所高校,那在當時的十里八村也是非常有名的。

大張與老李

老李比大張大兩歲,學習也很用功,但以當時老李的成績來看,其班主任說在東部的省份老李能考取一所大專院校可能就已經很不錯了。好在老李在西部的一個省份有一位遠房的舅舅,通過這位遠房舅舅的關係順利的轉學到了西部的一所中學就讀,再後來從西部這所中學考上了西部古都的一所當時的二本院校。在這個千年古都裡,因為老鄉的聯誼活動,認識了,這一認識就來往了30多年。人生有時就是這樣奇妙,茫茫人海中八竿子也可能打不著的兩個人,有可能會因為一些陰差陽錯的事情而出現交集,大張和老李就是如此吧。

四年後,兩人又不約而同的回到故鄉的同一個城市工作並安了家。由於都是理工科專業出身,在計劃經濟時代,兩人都被分配到了兩個不同的國企工作。到了一個新的陌生的城市,報團取暖,交往自然而然就更多了起來。單身的時候,下班或週末,兩個老鄉都會湊到一起,談人生、談理想、談未來;有時炒一兩個小菜,幾瓶啤酒下肚,面紅耳熱之際,還頗有點指點江山的味道。

但上世紀90年代初,改革已從農村轉移到了城市的企業,國企改革已如火如荼的開展。而當時有些國企已是日薄西山,減員增效或下崗再就業成為國企減輕包袱再出發的策略。老李不幸就工作在這樣的國企裡,工資有時發放都很困難。在當時,老李一時都有點蒙了,不知道將來的路在哪裡?不要說指點江山,就是生存都有點困難。而大張的國企則是國家扶持的重點,發展的勢頭正猛!好在難受的時候還有大張時不時的安慰一下。

大張與老李

俗話說,人挪活,樹挪死,活人不會被尿憋死!好在老李的腦子比較活絡,經過一番運作,在這家國企被重組之前,他成功的跳槽到另一個單位。新單位雖然規模沒有原來的企業規模那麼大,只有不到100人的樣子,名氣也沒有原來那家單位響,還是掛靠在別人名下的所謂自收自支的準國企,但效益卻非常好。在當時別的單位工資還是200-300元的時候,人家這家有著專有技術的單位,其一般工作人員的工資就已經可以達到1500元左右了,還提供早、中餐飲補助,這在當時的企業都是非常少見的。而且對於老李來說,另外一個較大的優勢還在於這個單位的老闆。這老闆不僅能力比較強,而且地地道道的是老李的老鄉,兩人的老家就在同一個鄉的相鄰不遠的兩個村子。

自此以後,老李的人生就像開了掛一般,其財富不能說一年一個變化,但5年翻番還總是能夠實現的,很快單位給他分了房,他也成了家。上世紀90年代中期,老李順利的升了職,當上了企業的中層,收入也大幅的提高。90年代末,老闆鼓勵員工停薪留職再創業,由於老李有較好的技術和市場意識,第一批就與單位簽訂了停薪留職協議,下海當了較早的弄潮兒,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當年的收入就達到100多萬,到2010年的時候,老李的資產已經將近千萬。

大張與老李

更沒有想到的是,老李的原來單位由於有新技術,被當地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後來又趕上上市的好時機,老李的企業竟然一夜之間在創業板上市了,而且由於公司的人數不是太多,老闆也比較開明。為了讓大家都能享受到公司發展的紅利,公司出臺規定只要是公司的員工,每個員工都會有原始股份,這讓老李單位的員工都異常興奮。公司上市對於員工來說,那是一場財富的盛宴,誰都不願意錯過,當然,這最終還主要取決於公司的管理者。

按說,老李和其他一些已經停薪留職的員工都不是公司的員工了,各種手續後來也都陸陸續續辦完了,完全的脫離了原來的公司,與原來的公司也基本沒有多大的關係。而且在公司上市之前,這些人也都賺的盆滿缽滿的,讓留在公司的人員分外眼紅。但現在公司突然要上市了,這些離職的人員又不平靜了,一起向原來的公司進行強烈的申訴,說他們原來的離職也是按單位安排的,況且他們原來就是單位的中堅力量,為公司的發展做了這麼大的貢獻,怎麼也得讓他們也享有公司發展的紅利。經過一段時間的折騰、爭取,老闆也怕上市的事被這幫人給攪黃了,最後答應這部分人員也有部分原始股份的,不過比留在公司的人員相對少一些。雖然是少了一些,但老李他們對這場意外的資本盛宴也已經很滿意了。

大張與老李

看看,老李的命真是好啊,進對了單位,跟對了人,財富也就跟著滾滾而來。幾年後,老李把原來單位給他的原始股出清了,賣了550多萬元。這對於我們這些工薪階層來說,550萬可能是幾輩子都不會有的財富,人家就輕易地得到了。據說,老李單位的員工最後都不錯,留在原來單位的老員工每個人的財富因公司的上市,最少的都暴增1000萬左右,一些中層以上的員工基本上都高達2000萬元以上,就是該單位的一名看守倉庫的員工,都拿到了1000萬。看來,財富有時真的與努力沒有多大關係。

最近幾年,老李的財富更是暴增。突然有了大量的財富之後,老李沒有那種一夜暴富的土豪心理,既沒有到澳門去賭,也沒有包小三,反而變得更謹慎了,不再冒進,而是保守的瞄準了理財。理財對於我們老百姓來說也不陌生,但一般老百姓理財的存款利率也就是5%以下,而老李這些富人的理財利率竟然能達到10%左右,像諾亞方舟、恆天財富等一些專業的理財機構就是為這些富人們服務的,據說,沒有800萬以上的淨資產,這些公司都不為你服務!據老李介紹,老李這幾年光是理財,其收益都達到了1000萬以上。

大張與老李

看到房地產價格上漲,有了閒錢的老李也早早的瞄準了深圳等一線城市。為了規避限購和能夠買到深圳的房產,老李早早的就把戶口轉到了深圳等城市,交了一段時間的社保等,前幾年一口氣花了2000萬左右買了2套150平大小的房子。據說,最近老李已經把深圳等地房子出手了,每套賺了大概700多萬,哎,這財富來的也太容易了吧!

與老李的開掛人生不同,名校畢業的大張還是按部就班的上班下班。大張的單位在地方雖然也是重點企業,但由於是老國企改制而來,人員多,機制不靈活,單位效益還是一般,只能算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吧。大張可能也看到了未來發展的空間有限,在上班沒有幾年後,就邊工作邊刻苦複習,轉年考取了研究生,後來又讀了博士。再後來,大張又回到原來的單位,繼續為國企做貢獻,繼而評上了高工,並升職公司研究所副所長,拿著20來萬的年薪,小日子過得也很滋潤!

但與老李相比,大張每年的這點年薪還真不如老李每年理財收益的零頭。要說辛苦,大張也是夠辛苦的,與老李經常能睡到自然醒相比,大張每週都要工作六天。看來,有時一個人的收入真不是與努力成正比的,但普通人如不勤奮,可能得到的更少。但世上的事誰能說得清呢?也許,這就是生活吧!

大張與老李

好在大張與老李一直交往的很好,老李也沒有因為自己突然成了富豪而膨脹的不認當年的兄弟,時不時的還打個電話,問問近況,孩子的學習等,有時也會約上一起小聚一下。

大張有時也想:人,真的是一個奇怪的動物,不都是一個鼻子兩個眼睛嗎?為啥區別就那麼大的呢?自己也不是不努力,自己也不是不勤奮,自己也不是不優秀,為什麼差距卻越拉越大呢?

大張想不通。後來乾脆不想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隨他去吧!這樣一想,大張舒服多了,人,有時真不能比!

大張與老李

好在一位比較有名的企業家說過一句話,感覺還很有意思的,他說,人啊,其實並不需要那麼多的錢!即使我有那麼多的錢,對於自己來說,也就是個數字罷了,再多的錢,我每天還是吃那麼多的飯,還是睡那麼點的地方!錢多了又有多大作用?想想,確實是這麼回事。

現在,大張很享受現在目前這種朝九晚五的生活,老李也還想著如何使自己的錢變得更多,其實,這樣也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